APP下载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与创新
——以泉州谷建美术馆为例

2019-06-14林国评

福建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造园园林传统

林国评

(泉州市市政园林古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福建泉州 362000)

0 引言

泉州别称刺桐城、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浓厚的千年古城,是闽南文化发祥地,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文化中心、著名侨乡。

为弘扬泉州历史文化,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交流,由本地知名艺术家王先生独资创建谷建美术馆,集创作、展览、收藏、会客、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私人艺术场所。2015年初承接美术馆园林设计,2018年初竣工建成。

1 规划布局

美术馆占地面积12 369m2,全园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划分为3个区域,即入口景观区、中心广场区、休闲漫步区。入口景观区以主大门、管理用房、传达室、配电房等配套服务建筑为主,以露天展台、溪涧跌水、别致小品等景观穿插其间,通过迂回曲折的信步小道将各景点有机串联,巧妙运用花木弱化配套建筑的同时,也创造了自然和谐的艺术氛围。中心广场区周边建有会客、展厅、工作室、泳池(地下为车库),为聚会、观景和人流聚散场地,通过规则式广场、园路和绿化,将各分散的建筑紧密有序联系,展现开阔通透的艺术空间;休闲漫步区以荷池为中心,池隅建有荷厝,体现淡泊疏朗、天人合一的禅意空间(图1)。

图1 鸟瞰图

规划上汲取传统造园巧于因借的精髓,将园外的湖光山色、奇花异木等自然景物引入园中;因地制宜造景,高阜可培,低方宜挖[1],随地就势,筑山理水,巧妙地将周围景致倒映水中;各建筑体以灵活的园林步道贯穿其间,通过小品和绿化加以过渡,达到信步探幽、步移景异的意境;通过欲扬先抑、柳暗花明等创作手法,从不同层面丰富空间层次和内涵,创造以小见大、渐入佳境的艺术效果。

2 传统造园手法的应用

2.1 相地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1],相地决定了造园的地理位置和基本风貌。桃花山位于城市东南方位,岗峦起伏,嘉木繁荫,四时景异,空气清新,花香鸟语,风景秀丽。山麓有古寺、鱼塘、农田、果园、林地,具都市田园风光雏形,也为抒发艺术家的闲情逸致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术馆选址于温馨静谧的桃花山东南坡,背山面水,藏风纳气;地势北西高、东南低,可谓“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1];凭栏远眺,万景毕纳,近俯千年刺桐古港,远揖巍巍群山,烟霏雾霭,夕阳西沉,缕缕霞光,峰容树态,金光晃漾……无论近借、远借、借山、借水、借花木、借鱼鸟……皆有物可借可赏,符合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1]的造景需求和“极目所至,……嘉则收之”[1]的造园手法。

2.2 建筑

“曲曲一湾柳月,濯魄清波,遥遥十里荷风,遞香幽室”[1]。位于园中东南隅的荷厝, 因周围栽植荷花而得名,以“荷”为媒,以“禅”为题,巧妙地将建筑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使建筑成为景观也成为观景点,触景生情,抒发“纳千倾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2]的情怀。

荷厝内设禅室、书画室、品茗室,集功能、结构、艺术为一体的半围合空间。空间格局秉承传统紧密衔接的基础上,追求更为简洁的效果。外观形式上,主体大门入口处以传统施工工艺复原旧大厝(采购旧村拆迁的古大厝),运用传统硬山式斜屋顶、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结合时代感较强的钢材,融合现代施工工艺和手法修饰入口大门,两侧延伸的墙体以实木、钢材、锈铁、红砖、白石装饰,并以不同体量、形式和造型的窗花体现建筑的灵巧,形成变化有序的窗景、漏景,让建筑和自然相互融合、渗透,体现“犹抱琵琶半遮脸”的东方神韵;色调上,以闽南红(红砖、红瓦)为基调,泉州白(白石)过渡自然,蓝灰色(钢材)沉稳内敛。整体外观构图简洁、统一协调、错落有致、过渡平和、富于变化,既展现传统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又体现简洁大气的创新精神,使得传统与现代能够和谐有序地穿越交融(图2~图3)。

图2 荷厝正立面

图3 荷厝局部透视图

2.3 小品

运用石、砖、瓦、木、铁等传统及现代工业素材为造园元素,延续泉州多元文化精髓,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通过形式多样的景墙、园门、牌坊、拱桥、曲径、石埕、壁炉等形式,以写实或写意的方式感受历史烙下的痕迹,体现材质纹理脉络和地域历史文化肌理的同时,赋予时代朝气,实现远古与现代的对话,达到别具一格,赏心悦目的艺术空间(图4~图10)。

图4 景墙园门

图5 牌坊图6 拱桥

图7 曲径图8 壁炉

图9 出砖入石图10 庭院

2.4 山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1],水为血液,石为骨架。山水是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元素,也是现代造园的主基调。山水可供观瀑、听泉、流觞、划舟、养鱼、垂钓、放禽、种荷……[3]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有诗情画意,是美的典范。

荷池以静态水景为主。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理水的手法,在低洼处开挖水池,岸线迂回曲折,或放或收,有宽有窄,宛若一面平镜。池面最窄处横跨拱桥,池面开敞处营造绿岛,以松、竹、梅分别栽植3座小岛,岛屿落落相连,形成写意式的一池三山,寓意岁寒三友。水中片植荷花,岸边置放敦实浑厚、朴实粗犷的本地自然山石,石边随意栽植奇花异卉,若隐若现地与池中三山相映成趣,简约大气而不失传统风韵。依石而靠静观景物之时,可欣赏水中倒影,怡然自得的游鱼和鸳鸯,荡漾在水中的小船,感受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和细细的杨柳清风,给人予寂静深远的意境(图11)。

图11 荷池

溪涧景点体现动态水景。充分汲取古典溪流叠石艺术手法,利用工地挖掘出来的自然山石为素材,随意而有机地叠石成涧。溪涧曲折索绕,既有曲度又有坡度,随地势高低起伏,左折右曲,沿溪缀以花木,构建平台,可领略自然之美,假想于山野之中,感受幽野情趣。源头则利用锈铁板制作成形体规整、大小不一的数个方体水槽(图12),错落相叠,层层跌水,巧妙地将现代几何式线条和传统的自然式线条完美融合,以领略清新雅韵之时,感受强烈的时代气息。

图12 水槽跌水

2.5 绿化

宋·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2]。园中植物多以观花、观果、观形态的传统乡土植物为主,适度点缀富有季相变化的植物,秉承“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栽植形式,按植物自有的语言和特性配置在不同区域内,抒发各自的情感,营造春花秋实,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空气清新,芳香馥郁的四维空间,体现“夜雨芭蕉……晓风杨柳”的幽深意境。

主要的观花类植物有:桂花、白兰、刺桐、紫薇、紫荆、三角梅、栀子花、含笑、茶花、荷花等;观果类植物:台湾莲雾、菠萝蜜、芒果、龙眼、荔枝、杨桃、红石榴、杨梅等;观形态植物:小叶榕、黑松、竹类、芭蕉、棕榈科植物等;季相变化和彩叶植物:银杏、枫树、乌桕、红花檵木等。

2.6 人文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作为集萃式的综合艺术,除建筑、小品、山水、绿化之外,还集纳了诗文、书法、绘画、音乐、家具、陈设乃至盆景等诸多建构性人文元素,这种多元的人文综合虽不乏内面的精神渗透,还更多显现为外部的有形联系。美术馆在园林设计中,通过对联、匾额、碑刻、壁画、挂件、画展等艺术形式展现诗、书、画;组织“南音”曲艺社团传播乡音乡情;培植乡土榕桩盆景传达闽台树根文化;陈设古典家具和旧时生活用具还原“古早”风情民俗……因此,现代园林艺术应保留、延续、打造传统的人文景观,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图13)。

图13 荷厝庭院内景布置

3 传统造园手法的创新

“理念、技术、工艺、材料”的创新,是从事风景园林设计者应坚持的主题和研究的方向,该园林设计秉持创新理念,让传统园林焕发新意。

3.1 理念创新

工程大量搜集、运用旧村改造中废弃的旧石材、红砖、瓦片,以及在市场上收购古建构建、家具、字画等,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营建富有泉州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新古典园林艺术效果。

3.2 技术创新

注重生态护坡挡土墙、绿地自动感应喷淋系统、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利用、水系循环过滤设施、太阳能照明系统等节能减排和生态效应工程的建设。

3.3 工艺创新

在深刻领悟传统施工工艺基础上加以提炼,运用现代器械工具、创新手法,展现更为简洁明快的施工图案和技艺。如部分红砖景墙垒砌以镂空、凹凸等形式体现;出砖入石、燕尾脊、檐口滴水等传统符号,则运用时代感较强的钢材,结合电脑雕刻工艺简洁概括。

3.4 材料创新

水池采用EDPE防渗膜,砖墙采用新型渣土砖砌筑,倡导废物回收利用,节能环保和减少成本的理念;消防道和广场路面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达到降噪、抗涝、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甚远,其巧夺天工的造园技艺和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为现代园林注入唯美的清雅古韵。但现代人不应纯碎地传承、一味地抄袭,应通过对乡土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认识,将传统元素与“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来营造富有传统神韵的新古典园林,既保存传统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这种符合时代潮流,又具本土特性、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园林作品,必将是今后长期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造园园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老传统当传承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