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激光不同加载方式下CCD损伤特性的时间演化规律
2019-06-14聂劲松豆贤安
韩 敏,聂劲松,豆贤安,王 玺,孙 可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7)
1 引 言
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简称CCD)是一种半导体成像器件,被广泛运用于光学成像系统和探测系统中。激光的干扰和破坏易使它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开展激光对CCD探测器的干扰及损伤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强激光对CCD的损伤有3个阶段:点损伤、线损伤和完全损伤,对于实验现象和损伤机理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1-12]。2011年,毕娟建立了1.06μm脉冲激光辐照光敏单元的有限元模型,解释了光敏层硬破坏的机理[2];2013年,聂劲松利用有限元法对1.06μm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阐述了CCD的损伤机理[5]。2015 年,Li[8]通过三维仿真毫秒级Nd∶YAG激光辐照CCD探测器多层结构,发现CCD损伤的主要原因是热损伤和热应力损伤,铝膜层的剥落产生漏电流,硅基板的塑性变形使暗电流大量增加,CCD功能性损伤是由于铝膜的熔融和硅绝缘层的断裂。2016年,Li[9]实验研究了脉冲激光照射CCD探测器的损伤机理,结果表明,熔融现象是热损伤,温度梯度变化使得探测器的边缘产生隆起,硅基底层的损伤造成CCD探测器功能损失。2017年,Chen研究了长脉冲激光硅材料的模型,通过对其温度和热应力分布的求解,结果显示,硅材料表面的温度和压应力是最高的,随着深度的增加,都逐渐下降[10]。
然而上述模型主要是激光对硅结构的损伤,而忽略了微透镜聚光、遮光铝膜开口率对损伤进程的影响,认为激光直接作用于金属遮光层和平行入射在感光层[2,11],更没有分析CCD多层结构的层层损伤进程。本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文献[12]前期实验的结论,根据CCD的实际结构和工作原理,综合考虑了微透镜的聚焦、遮光铝膜的开口率、Al膜对光的低吸收率和硅材料相变等因素对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的影响,理论分析了CCD多层结构的层层损伤机理,并得到了层层损伤时间阈值。仿真与实验相互印证,且误差较小。
2 理论模型
典型CCD探测器由一系列排列紧密的MOS结构的电容器组成,其MOS结构的移位寄存器上覆盖有一层遮光铝膜,像元表面一般都覆有微透镜阵列,如图1(a)所示。微透镜一般由聚酯亚胺(PI)制成,对1.06μm激光透过率几乎达到100%,当激光照射CCD表面时,微透镜阵列将光束汇聚,使绝大部分激光直接辐照于硅光电二极管上。由于SiO2绝缘层很薄,且对1.06μm激光高透,而硅基底对 1.06μm的激光吸收率为67%[13],因此,近似认为激光直接辐照到Si基底上,只被基底硅材料吸收。选取的CCD探测器型号是 SONY—ICX405AL(对角线6 mm,类型1/3),通过合理的简化,建立模型,自上而下分别为:微透镜阵列层3μm、遮光铝膜层1μm、SiO2层0.5 μm、硅电极层 0.5 μm、SiO2绝缘层 0.2 μm、硅基底层150μm,如图1(b)所示。取入射到CCD表面的激光功率密度为I=5×104W·cm-2,入射激光光斑半径ω0=100μm。
图1 (a)CCD基本结构示意图;(b)CCD仿真模型示意图。Fig.1 (a)Structure of typical CCD.(b)Model of CCD detector irradiated by laser.
激光辐照过程中,模型满足傅里叶热传导方程[14]:
激光加载边界条件:
设入射激光为高斯分布,t=0时刻正入射到芯片表面,则入射到Si基底材料表面的激光功率密度I为:
其中,I0为光斑中心的功率密度。由公式(3)在光斑内进行积分,推导得:
P为激光作用时光斑内的平均功率。硅材料对1.06μm激光的反射率R=0.33,吸收系数为α=800 cm-1,材料对激光的吸收为体吸收,则公式表达为[8]:
综合考虑传热过程中芯片上表面和空气之间的热辐射和对流,取对流换热系数h=5W/(m2·K),模型其他边界为绝热条件。模型的初始条件为:
激光辐照CCD芯片时产生空间非均匀的温度场,芯片不同区域受热膨胀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发热应力。根据热弹性理论、应力平衡方程、应力应变几何方程及广义胡克定律,可解得各热应力分量为[14]:
其中,σr、σθ、σz分别为径向、环向和轴向热应力,β为热膨胀系数,E为杨氏模量,γ为泊松比,R0为芯片径长。r是径向方向,z是激光入射方向。将温度场代入表达式即得热应力分布。各层材料均匀且各向同性,材料的各项热学和力学参数取为常数,则材料的性能参数如表 1 所示[11]。
表1 各层材料的属性Tab.1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thematerial
3 数值模拟
在CCD层层损伤的进程中,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CCD多层结构逐渐被破坏,由于CCD各层结构的材料不同且微结构复杂,因此CCD的不同损伤程度对激光的吸收方式和吸收程度也在不断地变化。根据其多层结构的损伤情况,将激光的加载方式分为3个阶段:(1)当连续激光辐照在CCD芯片表面时,微透镜聚焦光束于感光层,激光的能量被感光单元吸收,为微透镜聚焦阶段;(2)微透镜损伤后失去聚焦能力,入射激光直接辐照在遮光Al膜层,大部分能量被Al膜反射,小部分能量穿过周期性开孔入射到感光层被吸收,为微透镜的熔融阶段;(3)激光持续作用,当Al膜熔融损伤后,大部分激光将透过SiO2层辐照在硅电极上,小部分激光透过周期性开孔入射到感光层被吸收,为遮光铝膜熔融剥落阶段。在该过程中,CCD经历点损伤、纵向亮线损伤、横向暗线损伤和完全损伤4个过程。
3.1 微透镜聚焦阶段
激光辐照CCD探测器时,成像镜头将光束汇聚到CCD表面微透镜上,微透镜聚焦光束至感光层。当CCD表面的激光功率密度I=5×104W·cm-2、辐照时间为0.40 s时,其轴线温度分布如图2所示。感光单元中SiO2层极薄,对1.06μm激光高透,且硅材料对1.06μm激光的吸收率为67%[13],也就是说,硅基底上表面直接吸收光源,因此其温度最高。随着热量的传导,从硅基底到微透镜层温度呈现出阶跃式下降,因材料导热系数的差异,递减幅度不同。
微透镜PI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对1.06μm激光高透,可以长期工作在温度470 K左右的环境中。当温度升高到710 K左右,微透镜就会出现玻璃化熔融,并发生化学分解。微透镜PI层由于熔点较低最先达到熔点,开始熔融损伤。可以认为激光辐照0.40 s时,CCD发生点损伤。
图2 轴线温度分布(t=0.40 s)Fig.2 Therm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model axis(t=0.40 s)
微透镜熔融损伤,逐渐失去聚焦光束的能力,随着损伤时间的推移,熔融面积不断扩大。当辐照时间为0.45 s时,微透镜上表面的温度分布如图3所示。微透镜上表面的温度分布近似为高斯型,此时微透镜大面积熔解,熔融半径已经达到了100μm(激光光斑半径为100μm)。因此,此后微透镜将失去对入射光束的汇聚作用。
图3 微透镜上表面的温度分布图(t=0.45 s)Fig.3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microlens when the irradiation time is 0.45 s
3.2 微透镜熔融阶段
微透镜熔融损伤,失去聚焦作用后,激光直接辐照在遮光铝膜上,铝膜开口率为30%[13],且对光的反射率为92%,这使得CCD吸收激光的能量减少。激光持续作用,铝膜层的温度缓慢升高,当辐照时间为4.50 s时,铝膜中心处的温度达到其熔点932 K,铝膜熔融,其与SiO2周期结构层接触面的温度、应力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a)铝膜上表面压应力分布(t=4.50 s);(b)铝膜与SiO2层接触面的温度和应力分布(t=4.50 s)。Fig.4(a)Surface compressive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aluminum film.(b)Stress distribution alo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hading aluminum film and SiO2 layer(t=4.50 s).
由图4可知,遮光铝膜与SiO2层交界面边缘处的最大拉伸应力达到400 MPa,已经与Al-SiO2层间附着力的量级相当[5]。此时,虽然遮光铝膜边缘的温度值未达到其熔点932 K,但边缘处的铝膜在应力的作用下开始脱离SiO2周期结构层。在激光辐照区域( -0.1 mm <y<0.1 mm),拉伸应力稳定在50 MPa左右,在接近激光辐照区域边缘处有明显的突变情况。Al-SiO2接触面的温度场分布近似呈高斯形,在遮光铝膜的中心区域温度值超过其熔点,此时,熔融的铝膜在拉伸应力的作用下不断隆起,未熔融的铝膜在应力的作用下拉伸撕裂。在热应力和热熔融的共同作用下,铝膜层开始大面积熔融剥落,并伴随着大量裂纹的产生。铝膜熔融蜷曲,与SiO2分离,激光通过铝膜边缘反射、衍射进入垂直移位寄存器,造成漏光现象,在不同的驱动电压下,产生电极间的漏电流。漏光现象和漏电流使载流子明显增加,在CCD的竖直方向拉出线状,表现为实验中观察到的纵向亮线[12]。因此可以认为4.50 s是CCD发生纵向亮线损伤的时间阈值。
3.3 遮光铝膜熔融剥落阶段
随着铝膜不断熔解剥落,当激光辐照4.65 s时,铝膜的熔融半径达到了100μm,也就是说,辐照区内的铝膜已经完全熔融脱落。此时,失去了铝膜的保护,绝大多数的激光将直接辐照在硅电极上表面。硅材料对1.06μm激光吸收较强,短时间内,硅电极上表面温度急剧升高。图5为硅电极上表面中心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主要分为3个阶段:微透镜聚焦阶段、微透镜熔融阶段和铝膜熔融剥落阶段。微透镜熔融失去聚光能力,且铝膜对激光高反,使得CCD温升速率降低,当铝膜熔融剥落后,温升速率有所提高。图5中,当激光辐照时间为5.88 s时,硅电极上表面的温度达到硅的熔点1 685 K。此时,内层原本分立的多晶硅电极因激光辐照而熔融,造成布线电路的损伤,产生暗电流,导致部分像元中的电荷无法转移,从而形成横向暗线[12]。因此可以认为激光辐照5.88 s时CCD发生横向暗线损伤。
图5 硅电极上表面中心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Fig.5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center of the silicon electrode with time
激光继续作用,硅电极温度急剧升高,而SiO2导热系数较小,使得上层硅电极和下层硅基底的温差变化较大,进而造成热应力的急剧变化。激光辐照6.02 s时,SiO2绝缘层的上表面的剪切应力的分布情况如图6所示。
SiO2绝缘层上下表面剪切应力随y轴的分布如图6所示。在激光辐照区域,SiO2绝缘层上下表面出现了一对剪切应力,由中心向边缘逐渐递减,呈旋转对称分布,但在模型边缘处急剧增大。硅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脆性断裂和塑性变形。按照CCD的工作原理,一旦SiO2绝缘层被击穿,驱动电极和半导体之间便会短路,则CCD将彻底失效[15]。仿真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推移,剪切应力逐渐增大,当辐照时间为6.02 s时,SiO2绝缘层上下表面的剪切应力稳定在60 MPa。由于SiO2的脆性较大,塑性很弱,此时厚度仅为0.2μm的SiO2绝缘层因受剪切而出现裂纹。由于SiO2绝缘层因剪切力的作用已撕裂受损,这样便使得熔融的硅电极与硅基底导通,造成CCD短路,输出图像为全黑屏[12],即CCD彻底失效。因此,可以认为CCD完全损伤的时间阈值为6.02 s。
图6 (a)SiO2绝缘层上表面剪切应力分布示意图;(b)SiO2绝缘层上下表面剪切应力分布(t=6.02 s)。Fig.6 (a)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of SiO2.(b)Shearing force distribution on upper surface and lower surface of SiO2 when time is 6.02 s.
4 实验与仿真对比
综上所述,微透镜聚焦光束阶段,激光直接入射感光层,整个CCD探测器温度逐渐升高,但微透镜由于熔点较低,最先开始损伤,即微透镜的熔融分解,CCD表现为点损伤;微透镜熔融阶段,失去聚光能力,CCD吸收入射激光的能量降低,温升速率减慢,在应力损伤和熔融损伤共同作用下,铝膜层熔融剥落,表现为纵向亮线损伤;铝膜层熔融剥落阶段,激光直接辐照在硅电极上,硅电极上表面熔融,造成布线电路的损伤,导致部分像元中的电荷无法转移,从而形成实验中的横向暗线损伤;最后,SiO2绝缘层受剪切应力而断裂,使得硅电极和硅基底相互导通,造成CCD的完全损伤。损伤情况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
依据上述分析结果,汇总得到实验与仿真中CCD的层层损伤时间阈值,如表2和图7所示。
表2 1.06μm连续激光损伤 CCD探测器(SONYICX405AL)的时间阈值Tab.2 Time threshold of CCD detector irradiated by 1.06 μm continuous laser
图7 CCD各个损伤阶段时间阈值的实验与仿真对比Fig.7 Comparison of the time threshold between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根据数值仿真和实验测量的数据,CCD多层结构层层损伤进程的趋势是一致的。由图7可知,数值仿真中各个阶段的损伤时间比实验中实际损伤时间短,但各个阶段的损伤时间误差较小,这很好地证明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在CCD探测器的损伤实验中,CCD多层结构从点损伤到纵向亮线损伤的时间相对较长,主要原因是微透镜熔融损伤,失去聚焦功能后,绝大多数激光能量被遮光铝膜反射,使得探测器温升速率降低,能量累积较慢。数值仿真中,CCD从纵向亮线损伤阶段到达横向暗线损伤阶段的时间非常相近,实验结果也恰好体现了这一点。
CCD多层结构损伤时间阈值的实验与仿真相互印证,其趋势较为一致,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误差。现分析原因总结如下:一是激光分段加载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多层结构的损伤过程中,实际情况下微透镜的损伤区域是一个逐渐变大的过程,仿真中以损伤半径到达光斑半径时作为更换激光入射CCD探测器的一个依据,缺乏考虑损伤半径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二是实际损伤进程中多层结构受损的残留物会阻碍激光的入射。CCD多层结构受激光辐照时表现为损伤半径的不断扩大,实际损伤进程中,受热熔融和热应力共同作用,会有大量的熔融物、沉积物产生,阻碍激光的吸收。
5 结 论
本文以热传导方程和热弹性力学方程为基础,建立了1.06μm连续激光辐照CCD六层结构的热力耦合数学物理模型。综合考虑了微透镜的聚焦、遮光铝膜的开口率、Al膜对光的低吸收率和硅材料相变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激光不同加载阶段进行有限元数值求解,以及与实验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多层结构的损伤顺序和损伤机理,得到了层层损伤时间阈值。
结果表明,连续激光损伤CCD的过程主要以热熔融损伤和热应力损伤为主。微透镜聚焦光束阶段,激光直接入射感光层,CCD多层结构中微透镜由于熔点较低,最先开始熔融分解,CCD表现为点损伤;微透镜熔融阶段,失去聚光能力,激光入射受阻,CCD温升速率减慢,在应力损伤和熔融损伤共同作用下,铝膜层熔融剥落,表现为纵向亮线损伤;铝膜层熔融剥落阶段,激光直接辐照在硅电极上,硅电极上表面熔融,造成布线电路的损伤,导致部分像元中的电荷无法转移,从而形成实验中的横向暗线损伤;最后,SiO2绝缘层受剪切应力而断裂,使得熔融的硅电极和硅基底相互导通,此时CCD完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