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维:检验海上风电发展的试金石

2019-06-14本刊夏云峰

风能 2019年4期
关键词:双体风电运维

本刊|夏云峰

风电机组一旦并网,就需要持续运行20~25年,这一方面考验的是设备质量,另一方面检验着运维服务水平。尤其是对于海上风电而言,面对更加恶劣的外部环境、更短的窗口期,运维将很大程度上决定风电机组能否长时间可靠、高效运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运维是检验海上风电发展的一块试金石。

衡量运维的维度主要有两个,响应的速度和工作的精细化程度,这离不开设备、人员、平台的支撑。整体上看,相较于英国、丹麦这类较为成熟的市场,目前国内的相关产业链仍然不成熟,无法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近两年,我国海上风电进入快速的大规模开发阶段,该矛盾进一步凸显。鉴于这些环节所具有的重要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巨大发展空间,业界开始积极布局,先进装备和新技术应用不断出现。

在各类影响运维可达性的因素中,运维船无疑是关键之一。前期,海上风电使用的是普通运维船,多由交通艇和渔船改造而成,这些船只航速较低,耐波性差,靠泊能力差。然而,随着项目增多,出海频次显著提高,且新建风电场的离岸距离不断增加,运维可达性受天气、潮汐、波浪、风速等的影响更大,这些都对运维交通设备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海上风电运维船必然走向专业化。

目前,一些较为先进的双体船

以及三体船等船型陆续交付使用,它们具有航速较高、全回转推进、耐波性好、靠泊能力强、抗风浪强等优点。比如,我国第一艘专业海上风电运维船——双体铝合金专业运维工作船“电投01”号,全长19.8米,吃水深度1.4米,排水量103吨,可以在七级风浪中保持25节航速行驶。船首配备的英国MAXCCESS抱桩舷梯,采用的是抱桩登塔方式,船梯和塔梯相连,有效提高上下塔筒的安全系数。客舱内为运维及管理人员配备有高速艇专用的缓冲式座椅,减少航行中颠簸造成的不适。专业高速双体运维船“海电运维101”号,总长19.7米,型宽7.8米,型深2.8米,设计吃水1.4米,为双体、双机、双桨的排水型高速船。它采用全铝合金穿浪双体结构,设计航速16节,满载排水量72吨。选用进口VOLVO主机,客舱安装浮动地板,客舱配置专业减震座椅,极大减小客舱的振动和噪音。船艏设置进口的专业顶靠碰垫,以增大船舶在恶劣海况下顶靠风电机组的能力。

乌斯坦运维船

尽管如此,我国运维船与国外最先进的专业运维船还有不小的差距。应用于英国Hornsea Project One海上风电场的MHO Gurli和MHO Esbjerg双体运维船,船身长39米。设计时,使船尾上部结构最大化,从而为船艏留出更宽阔的甲板工作空间。主工作甲板上装配了起重机、救生船、托盘固定装置以及专用绞车使用的挂载点,总共可装载110英尺的集装箱,每10英尺设置一个地脚,能够灵活组合使用。该船配有四驱推进装置,由4台康明斯KTA38主发动机和4台Kamewa S50-3喷水推进器组成,能够为船体提供出色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冗余性。最高速度为30节,服务速度为25节,可持续出海14天,一次存储燃料量达6.2万升。同时,船上配有储物间、淋浴、厕所、更衣室以及船员休息室。供24名人员使用的座位,具有良好的前方视野和KAB悬挂座椅。

除了专业船舶,将直升机应用于海上风电运维的方案也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国外少数海上风电项目中被采用,这可以大大缩短运维周期,但大规模推广还尚待时日。

人员职业素养是影响运维质量的另一个核心因素,这牵涉到严格的培训和考核体系。目前,国内海上风电现场服务人员必须取得“四小证”和登高证等资质证件,但这未能全面覆盖海上风电运维中可能会出现的重大风险点。因此,不少企业纷纷自主或者联合国外机构搭建运维培训平台。

金风科技在江苏大丰建立了海上风电培训中心。该中心严格执行GWO(全球风能组织)的BST(基础安全培训)和BTT(基础技术培训)标准,内容涵盖海上求生、海上风电技术等。其中的海上求生实训平台可以模拟海上电闪雷鸣、雨雾风浪等环境,借助欧洲先进的个人安全装备,通过人船倒运、跳水逃生、艇筏操作、直升机高空速降等主题进行海上自救与他救的训练。海上风电技术培训平台则集GWO-BTT培训、1.5MW、3.X MW、6.X MW等机型于一体,能够为学员提供机组机械、液压、电气、电控以及故障模拟等综合实操培训。

据悉,GWO(Global Wind Organization, 全球风能组织)是一家由风电制造商和运营商发起的国际组织,旨在通过安全培训和实践活动降低风险,控制风险,帮助风电行业实现无伤害的工作环境。近年来,GWO基于丰富的风电培训经验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人员培训标准体系,其推出的BST(基础安全培训)和BTT(基础技术培训),在全球风电行业受到广泛认可。获得GWO标准相关证书的人员,被视为具备了风电安全领域的基本知识,有能力排除工作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该机构通过授权等方式与国内风电行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推动风电人员培训的规范化。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产业大规模发展之际,虽然业界逐步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但相关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在目前项目现场服务人员对海上风电缺乏深入认知的情况下,加快培训体系建设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刻不容缓。

与陆上项目相比,由于窗口期短、成本高,提前获取设备运行状态,并结合气象数据制定最佳的运维策略,实现人、物的合理调配显得尤为关键。在当前的语境下,数字化技术成为诸多开发商和整机商实现这一目的的核心手段。

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均建立了各自的数字化海上风电平台,运用多种算法和模型,基本实现风电机组状态监测与预判、高精度海洋气象预报、船舶智能调度、备品备件管理、历史故障统计等功能,促使运维由非计划性转向计划性,从而减少发电量损失,最大限度保障现场运维人员的安全。

有专家指出,借助先进的传感器、VR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实现海上风电智慧运维是未来发展趋势,国外已经启动相关研究,但鉴于国内海上风电开发时间短、数据和经验积累不足、海洋环境复杂,机组智能化、数据获取、数据质量及标准化等方面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诊断及预警方法的普适性也有待提高。

猜你喜欢

双体风电运维
双体清污船综合减摇自适应控制方法
机身刚度对双体飞机颤振的影响规律分析
双体小行星系统平衡态与稳定性研究
运维技术研发决策中ITSS运维成熟度模型应用初探
基于xflow软件的双体游艇阻力准确性分析
风电运维困局
海上风电跃进隐忧
分散式风电破“局”
风电:弃风限电明显改善 海上风电如火如荼
杂乱无章的光伏运维 百亿市场如何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