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情境下的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研究
2019-06-14韦薇颖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韦薇颖,易 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信息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网络用户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占整体网民的41.7%;6-11岁的网民占比从2014年的7.5%提升至11.5%;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86.6%,高出网民总体水平4.3个百分点。[1]由此可见,网络已经普遍应用于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并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儿童作为一类典型的青少年群体,有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它不仅可以为网络检索工具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儿童信息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儿童的年龄划分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将年龄介于1-9岁的人群定义为儿童,《联合国儿童公约》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周岁的人,联合国大会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足14岁的人,而我国国家统计局将0-14岁的人群称之为儿童。[2]基于本文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将采用我国国家统计局对于儿童年龄的划分,因此在选择综述文献时,主要关注的是14岁以下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研究论文。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
2.1 理论模型研究
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理论模型研究主要以时间为轴,揭示不同阶段信息检索行为及其相互关系。Kuhlthau基于本科学生信息检索教学过程之中的实证性经验,提出了包含认知、情感、动作的六阶段儿童信息检索过程模型;[3]Nesset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业情境下的儿童信息检索行为过程模型;[4]周佳骏通过分析国内儿童使用国际儿童数字图书馆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认知变化,提出了包含开始状态、认识状态、浏览状态、鉴别状态、阅读状态、探索状态、结束状态的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经验模型。[5]
2.2 影响因素研究
主要包括用户和任务两个维度。① 用户维度。用户维度关注的是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等内在因素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检索经验、认知风格、主题相关领域知识等。Schacter等发现在检索过程中男生浏览网页、检索操作次数比女生多;[6]周佳俊发现年龄大的儿童比年龄较小的儿童成功完成检索任务的概率大;[7]Kafai等发现有丰富检索经验的儿童倾向于控制整个检索过程;[8]Kim研究发现,场独立型(Field Independence Style)儿童检索的准确性要高于场依存型(Fielddependent Style)儿童;[9]Hirsh发现,掌握较多主题相关领域知识的儿童比掌握较少主题相关领域知识的儿童在检索过程中成功率更高。[10]② 任务维度。任务维度关注的是任务类型差异和任务自身特点等外在因素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Bilal对22名七年级学生的信息检索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他们在完成事实性任务、研究性任务和自发性任务时认知和行为方面存在着明显不同,其中自发性任务的检索成功率最高;[11-13]吴丹等对48名初高中学生(每个年级各8名)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半开放性任务、封闭性任务和研究性任务中信息检索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青少年在完成半开放性任务时的答案准确性要高于封闭性任务和研究性任务。[14]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围绕儿童信息检索行为展开了积极探索,并在理论模型、影响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与其他类型的网络用户群体相比较,儿童的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较大拓展空间。在理论模型研究方面,已有研究主要以时间为轴构建了基于过程的理论模型,而基于要素的理论模型相对较少;在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研究重在探索任务、用户两类因素以及两类因素的交互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且相关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11岁以上的儿童。按照皮亚杰的划分,11岁以上的儿童处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与感知运算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有着显著差异。[15]由此,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第四阶段研究结果能否适用于其他阶段的儿童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选择处于第三个阶段(7-11岁)的儿童作为实验对象,以任务因素为主导探索不同任务情境下的信息检索行为特征,并与已有类似研究进行对比,以期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任务
目前,已有研究对任务类型的划分存在不同的标准。其中,Bilal针对七年级学生从开放/封闭、简单/复杂、完全指派/半指派/完全自生成三个层次来定义检索任务类型;[13]周佳俊在针对6-11岁儿童的实验研究中设置了指导性、半指导性和完全自主式三类检索任务;[7]吴丹等在针对初高中学生的实验研究中设置了封闭性、半开放性和研究性三类检索任务。[14]结合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按照任务开放程度的不同,设置了封闭型、半开放型、开放型三类检索任务(见表1)。其中,任务一属于封闭型任务,只有唯一答案;任务二属于半开放型任务,有多个标准答案,可根据自身判断相对自由地选取符合题目要求的内容;任务三属于开放型任务,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需要运用开放性思维对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
表1 实验任务列表
3.2 实验参与者
结合本文研究的目标,实验选取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66名学生中随机选择20名作为实验参与者,个人特征见表2。
表2 实验参与者个人特征
3.3 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分为实验准备和实验实施两个阶段。在实验准备阶段,实验指导人员介绍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参与者在30分钟内完成信息检索任务,并将答案记录在答题纸上;在实验实施阶段,实验参与者按照要求依次完成实验,所有操作通过“KK录像机”录屏软件记录下来,得到的录屏数据是信息检索行为分析的重要依据。
4 数据分析
4.1 不同任务类型的儿童信息检索行为描述性统计
完整的信息检索过程包含信息需求的识别与表达、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并实施相应检索、检索反馈与检出结果的选择利用环节,体现在行为上则可区分为检索工具选择、检索式构造、检索结果浏览、检索结果选择等方面。[16]
4.1.1 检索工具选择行为
实验中,儿童均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检索,检索工具较为单一,具体检索入口主要有百度网页搜索、百度知道搜索和百度贴吧搜索(见表3)。
表3 检索入口选择行为统计
4.1.2 检索式构造行为
(1)检索式构造。实验中,儿童的检索式构造行为可以从构造方式、高级检索使用次数和检索式长度等维度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检索式构造行为统计
(2)检索式重构。结合本实验,将检索式重构分成3个大类和7个小类(见表5),并对类型进行编码,[17]具体统计数据见表6。
表5 检索式重构类型编码
表6 检索式重构行为统计
4.1.3 检索结果浏览行为
通过对录屏数据进行分析,将检索结果浏览行为细分为访问网页、翻页、点击网页内超链接三个子类(见表7)。其中,各任务中打开网页次数均最多,相比之下,翻页、点击网页内超链接次数均较少。通过查看录屏数据得知,儿童花费较多时间浏览结果页,在选择打开结果页中的网页时较为谨慎,多数儿童在认真浏览首页的结果后,反复滚动徘徊犹豫很久才选择并打开网页,一次只打开一个网页,且多停留在检索结果首页反复滚动浏览,较少儿童使用翻页操作。
表7 检索结果浏览行为统计
4.1.4 检索结果选择行为
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分析主要依据答案来源网站而展开。结合录屏数据,将答案来源网站划分为三种类型:资讯类信息源,如网易新闻、江苏省儿童数字图书馆网站等;工具类信息源,如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交互类信息源,如百度知道、百度贴吧、作业帮等。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具体统计数据见表8。
表8 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统计
4.2 不同任务类型的儿童信息检索行为差异性分析
主要采用SPSS21.0中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任务类型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对于影响较为显著的结果将进一步采取事后Tamhane检验或交叉分析探索任务情境下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差异性。
4.2.1 任务类型对检索工具选择行为的影响
对于任务类型对检索工具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从检索入口切换次数和使用的检索入口类型两方面展开分析(见表9)。任务类型对儿童选择百度网页作为检索工具有显著影响(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其余两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使用百度网页检索的次数(M=4.44)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2.22)和开放型任务(M=2.28)。此外,在检索入口切换次数方面,任务类型影响显著(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封闭型任务与半开放型任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封闭型任务中儿童切换检索入口的次数(M=1.83)显著少于半开放型任务(M=4.33),而开放型任务(M=2.28)与其余两类任务无显著性差异。
表9 任务类型对检索工具选择行为的影响
4.2.2 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行为的影响
对于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行为的影响,主要从检索式构造次数、检索式构造方式、高级检索使用次数、输入检索式长度、检索式重构次数以及使用重构类型等方面展开分析(见表10)。
表10 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行为的影响
(1)检索式构造次数方面。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次数影响显著(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其余两类任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封闭型任务中检索式构造次数与开放型任务并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构造检索式的次数(M=4.89)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2.44)和开放型任务(M=2.28)。
(2)检索式构造方式方面。任务类型对于儿童使用手动输入构造检索式有显著影响,而对使用搜索框提示无影响。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其余两类任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使用手动输入构造检索式的次数(M=4.11)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1.67)和开放型任务(M=2.28)。
(3)高级检索使用次数方面。任务类型对高级检索使用次数无显著差异。
(4)输入检索式长度方面。任务类型对输入检索式长度有显著影响(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开放型任务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开放型任务中儿童构造的检索式长度(M=9.2)显著短于半开放型任务(M=12.71)。
(5)检索式重构次数方面。任务类型对检索式重构次数影响显著(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其余两类任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间无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重构检索式的次数(M=3.72)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1.39)和开放型任务(M=1.28)。
(6)使用重构类型方面。任务类型对扩检、缩检和术语调整这三种重构类型的使用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跟随系统相关词、平移和来源范围限定无明显影响。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中扩检的使用与其余两类任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使用扩检重构的次数(M=1.56)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0.22)和开放型任务(M=0.17)。对缩检和术语调整进行交叉表分析可知(见表11),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使用缩检的次数占使用缩检总次数的69.57%,远高于封闭型任务(17.37%)和开放型任务(13.04%);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使用术语调整的次数占使用术语调整总次数的85.71%,远高于封闭型任务(14.29%)和开放型任务(0.00%)。
表11 缩检、术语调整使用次数与任务类型交叉表分析
4.2.3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浏览行为的影响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浏览行为的影响,主要从打开网页数、点击网页内超链接次数和翻页次数等方面展开分析(见表12)。任务类型对打开网页数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点击网页内超链接次数、翻页次数无明显影响。对于打开网页数,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封闭型任务与开放型任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体表现为封闭型任务中儿童打开网页数(M=1.89)显著少于开放型任务(M=4.44),而半开放型任务(M=2.72)与其余两类任务无显著性差异。
表12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浏览行为的影响
4.2.4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影响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影响,主要从任务答案的来源网站类型(资讯类信息源、工具类信息源和交互类信息源)展开分析(见表13)。任务类型对儿童检索结果选择行为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对于选择资讯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任务类型影响显著(P<0.1)。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封闭型任务与开放型任务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封闭型任务中儿童选择资讯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的次数(M=0.17)显著少于开放型任务(M=1.00)。对于选择工具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任务类型影响显著(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开放型任务与其余两类任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开放型任务中儿童选择工具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的次数(M=1.56)显著多于封闭型任务(M=0.44)和半开放型任务(M=0.72)。对于选择交互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任务类型影响显著(P<0.05),事后Tamhane检验表明,半开放型任务与开放型任务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半开放型任务中儿童选择交互类信息源作为答案来源的次数(M=0.28)显著少于开放型任务(M=1.00)。
表13 任务类型对检索结果选择行为的影响
5 实验结果讨论
5.1 信息检索行为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倾向于根据以往经验解决类似问题。[18]本研究发现,儿童使用的检索工具较为单一,主要为百度提供的一系列检索工具,并且更倾向于使用百度网页搜索;同时,儿童均直接在网页默认搜索框中输入检索式进行查询,只有在对一个检索词进行反复修改调整仍然无法查找到相关信息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更换检索入口。这些现象表明思维定势会对儿童的检索工具选择行为产生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思维定势对检索式的重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整体来看,儿童对检索式的重构行为十分复杂,但88.6%的重构行为均属于内容重构范畴,具体重构行为主要表现为跟随系统相关词、扩检和缩检,明显高于吴丹等针对13-18岁初高中生的实验结果,即检索式重构行为中内容重构占比82%。[14]
5.2 信息检索能力较弱
在本研究中,儿童输入的检索式普遍较长,与Druin等针对8-12岁儿童的研究结论一致。[19]同时,只有个别儿童在实验中利用了高级检索,使用高级检索的比例仅为15%,明显低于吴丹等针对13-18岁初高中生的实验结果,即使用高级检索的比例为68.8%。[14]此外,儿童在实验中频繁地输入、调整检索式,检索步骤无规律可循,与Wallace和Kupperman针对六年级儿童的研究发现基本一致。[20]儿童在检索过程中较多地出现拼写或输入错误的情况,21.62%的检索式由搜索框的系统提示获得,跟随系统相关词占重构行为的35.1%(吴丹等针对13-18岁初高中生的实验总跟随系统相关词仅占13.6%[14])。由此可见,本研究中的儿童更倾向于依靠系统提示获取检索词,不清楚如何准确地构造检索式、有效重构检索式或改变检索策略来获取所需信息。
5.3 检索结果处理能力较弱
本研究中,多数儿童只浏览检索结果的首页,不习惯点击网页内的超链接,仅个别儿童翻页浏览更多结果或点击网页内的超链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平均翻页0.89次、点击网页内超链接0.72次,远低于吴丹等针对13-18岁初高中生的实验结果,即平均翻页2.67次、点击网页内超链接4.96次。[14]而且,针对检索系统返回的结果,大多依据检索结果标题和摘要是否包含所期望的关键词判断是否相关,从而错过了检索结果中出现的重要信息。此外,在众多的答案来源网站中,百度百科、百度文库等工具类信息源和网易新闻等一般性网站资讯类信息源提供的信息更受儿童的青睐,他们往往直接摘抄相关信息作为答案,很少关注信息的准确性。这与Wallace等的研究相符,即儿童只关心包含他们预期关键词的检索结果并且检索过程只为了寻求答案而缺少分析判断。[20]
5.4 任务类型对信息检索行为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任务类型作为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于儿童信息检索行为有明显影响。Bilal对七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发现,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次数、打开网页次数和点击网页内的超链接次数有显著影响;[13]吴丹等研究发现,任务类型对检索入口切换次数、检索式构造次数、输入检索式长度、翻页次数、打开网页次数和点击网页内的超链接次数均有显著影响。[14]在本研究中,同样得到类似的发现,即任务类型对检索入口切换次数、检索式构造次数、输入检索式长度和打开网页次数均有显著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与此前研究不同的地方。第一,翻页次数和点击网页内的超链接的次数均较少,不同任务之间无明显差别,因此任务类型对翻页和点击网页内超链接次数无明显影响;第二,任务类型对检索式构造方式、检索式重构次数、使用重构类型和检索结果选择均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相较于处于认知发展第四阶段的儿童以及更高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而言,任务类型对信息检索行为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
6 结语
本研究针对处于认知发展第三阶段的儿童进行了任务情境下儿童信息检索行为实验,揭示了任务情境下这类儿童的信息检索行为特征以及任务类型对这类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重要影响,并与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发现了不同年龄层次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的差异性,从而对儿童信息检索行为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然而,本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验对象的数量较少且较为单一,仅选取了2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考察,信息检索行为数据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在未来的研究中,将不断拓展研究变量、改进研究方法、丰富实验对象,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儿童信息检索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