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宫文物南迁:一场颠沛流离的文化长征

2019-06-14撰文张敏

艺术品鉴 2019年5期
关键词:南迁收藏品李煜

撰文=张敏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几乎承载了全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记忆,战争摧毁了文明世界数千年的积累。在那样的年代里,人类对自身文明的保护也映射出那黑暗岁月里最为灿烂的人性光辉。

在法国,卢浮宫大量人类文明瑰宝于巴黎沦陷之前,紧急疏散到无数平民家中庋藏;在英国,艺术收藏品正式宣战前就开始撤离疏散转移到英国西北部的威尔士隐藏;在美国,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本土主要博物馆即着手转移最有价值的收藏品,仅华盛顿就有4万立方英尺的书籍、手稿、绘画、第一面星条旗等文物档案被送往“内陆腹地的三处教育机构”,《独立宣言》则送往诺克斯堡保存。与此同时,东方的文明古国也展开了一场更为波澜壮阔、更为艰苦曲折的文化长征。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走出了紫禁城皇宫;1925年10月10日,由李煜瀛书写的“故宫博物院”的青石匾额挂在了清室的旧门(神武门)之上,是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由此,“故宫博物院”正式向普通民众开放。

故宫博物院成立初期,李煜瀛、易培基等人对清室旧藏文物进行了清点,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初步搭建起了故宫博物院的行政体系,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他们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然而这种平静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多久,1933年起,战争的阴云笼罩华北,故宫众多精品文物被迫踏上了迁徙之路。

南迁、西运、东归、迁台、北返,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辗转十余省... ...这样的文物迁移行程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战争局势变幻莫测,故宫的百万件珍贵文物便在枪林弹雨和轰炸声中艰难地进行着迁移,辗转颠沛之后,全部南迁文物竟然无一损坏、无一遗失。

在日寇侵华期间,全国文物损失惨重,唯有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因南迁而避祸,千年民族文化宝藏得以安然无恙。中国的文物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文明史上一次空前绝后的奇迹。

让我们从1931年9月18日,中国东北地区响起的那一声爆炸声正式说开来,以故宫和她的藏品命运迁徙为线索,去体会危难年代硝烟烽火之中,故宫文物浴火重生的历程。

猜你喜欢

南迁收藏品李煜
李煜
李煜作品
南渡中原士族对东晋文化的历史贡献
试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收藏品之异同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试析《南迁》与《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抗战时期的史家南迁与留守
No.3 最佳小诗人
收藏品市场之老外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