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城”农机闹春耕
2019-06-14罗亮亮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罗亮亮
湄潭县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生产提质增效。
临近春节,在湄潭县高台镇的大片稻田里,拖拉机的“哒哒”声中,随着旋耕机旋转翻腾,田土变得松弛,“年前把地耕完,年后开春用地不慌。”湄潭县四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手范官伦说。
1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贵州湄潭县入选,是该批次中贵州唯一入选的县(市、区)。
近年来,湄潭县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依托相对较好的地形优势,积极推动茶叶、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实现了主要农作物生产提质增效。
巧用地形优势
土地肥沃、山川秀丽、生态良好,湄潭县被誉为“云贵小江南”。
因60万亩茶园、年产值35.9亿元荣登“全国重点第二产茶县”,同时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县,湄潭县素有“茶城”“黔北粮仓”之称,主要农作物为茶叶、水稻、油菜。
“与贵州其他地方相比,湄潭农业机械化有地形优势。”湄潭县农牧局农机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刘国林告诉记者,湄潭县地处山地丘陵地区,耕地相对连片、平坦。
机智的湄潭人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在主要农作物的生产中积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
“四五十年以前种稻子,周边区县都还在用木铧口耕地的时候,湄潭已经开始使用铁铧口了;还有上世纪70—80年代使用打谷机,湄潭也比周边其他地方用得早。”1月24日,在“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湄江街道核桃坝村,村支书陈廷明打开记忆的匣子,回忆湄潭县农业机械化早期的故事,“那时候还有好多周边地方的人来湄潭购置机器!”
陈廷明说,后来,湄潭人逐渐开始把种植茶叶作为谋生的主要手段,最初是手工制茶。“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茶叶加工机器;直到90年代末期才开始用茶树修剪和茶采摘的低端机械。”
2010年,当湄潭茶叶被作为产业来发展时,茶园的耕作管理逐渐实现机械化。
多年的基础,加上最近几年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的重点发展,湄潭县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
据测算,2018年,全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61.7%,其中,茶叶耕种收机械化率93.4%,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82.6%,油菜耕种收机械化率64.2%……各项机械化作业指标均达到山区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标准。
生产提质增效
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机械化生产为湄潭农业生产主体带来了提质增效的喜悦。
“我们的种植加工规模在不断扩大,机械化水平从来没有落下过。”1月24日,记者走进湄潭老工业园区占地面积300余亩的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加工厂,各种优质稻加工机械运转自如,茅贡米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涂祥洪介绍说,他们的产能从30年前建厂时的年产几百吨大米发展到现在的年产18万吨。
涂祥洪说,在政府对公司所入股的合作社的政策扶持下,加工厂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优质稻米生产提质增效,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建厂之初产能所需要的人工比现在的人工还要多,人均产能提高了至少3倍”。
在湄潭县另一水稻生产龙头企业——茅坝龙脉皇米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公司加工厂厂长袁余志告诉记者,对于他们2000亩的稻田来说,仅耕地这一道工序的机械化,就能为他们节省数百人的人力成本,“人力耕田每人每天最多2亩,而机器每天每台能达到50亩”。
湄潭县积极推动茶叶、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图为湄潭县黄家坝街道春光村村民使用水稻旱直播机播种。(湄潭县农机站供图)
而在茶业龙头企业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机械化茶园管理使茶树修剪、施肥、翻土等效率提升10倍,智能光波杀青、全封闭机械包装使茶叶品质更优、更绿色。
湄潭县四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油菜收割,从人工收割每人每天1亩到如今的机械收割每台每天10亩,效率成10倍增长。
…………
这些喜悦背后,不仅有生产主体自身发展的自觉,还有国家和地方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支持。
近年来,湄潭县充分利用中央购机补贴、省级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基金等资金,引导鼓励生产主体购置适用农机,增加主要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装备;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和农机化服务质量及规模。
制定《湄潭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引导农民熟练掌握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探索的茶叶、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在全县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2019年,湄潭县农牧局将向上级部门申请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相关资金,继续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扶植,提高合作社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推进湄潭县农作物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人物故事:拖拉机手范官伦
1月下旬,湄潭县城道路两旁张灯结彩,春节气氛渐浓。在位于城区的四通农机驾校内,三四台拖拉机在训练场上穿梭着,一派热闹景象。
“趁着过年前把驾照考了,开春就可以不离开湄潭,在家乡打工了。”来自兴隆镇龙凤村的学员唐裕兴积极投入农机驾驶培训之中,目的是让自己成为一名可以在茶叶、水稻、油菜生产企业、合作社打工的拖拉机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来自黄家坝街道关堰村的范官伦,早在2012年就拿到了农机驾驶证,在四通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2014年投产时,便加入合作社,在“家门口”打起了工。
“算是技术型工种,一天300元的工钱,农忙季节天天干,一年收入五六万是没问题的。”范官伦停下拖拉机,和记者聊起来。
“考拖拉机驾驶证前,你们是咋种地的?”记者问。
“2000年以前,纯人工的也有,半人工的也有,就拿我今天正在做的翻土工作来说,那时是手推微耕机,算是半人工吧。”范官伦答。
“半人工累吗?”
“累啊,手推微耕机要用大力气,要在泥土里面走好多路,还弄得一身脏兮兮的。”
“拖拉机翻土比手推微耕机翻土快多少?”
“快多咯!手推微耕机一个人一天就一两亩地,拖拉机后面拉着旋耕机,一天可以耕50亩,土地面积大的地方还更快。”
不用在土里步行,只需要坐在拖拉机上操作,范官伦打趣道:“力气花得少,饭都用不着吃那么多咯!”
休息片刻,范官伦又开动拖拉机,在“哒哒”声中,为这片热土的美好未来,为自己充满希望的明天,继续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