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争先立潮头 水乡大地奏欢歌
——2018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改革发展亮点
2019-06-14潘池响何广
文_潘池响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何广
2018年,三都自治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五步工作法”的要求,严格落实黔南州委、州政府“约法三章”,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塽力同心、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全县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从全州多年垫底跃升至全州第一方阵,开启了三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聚焦聚力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稳中有进。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69亿元、同比增长11%(预计数,下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45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完成91.71亿元、93.58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2.5%。
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日益强劲。全面落实“春风行动”令、“夏秋攻势”、“七个一”工作机制要求,坚持领导靠前、上下联动、干部下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组织全县3819名领导干部按照“七查”标准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完成33.63万农村户籍人口的摸底排查工作,推动精准识别率和精准退出率均达到98%以上。
落实“四个聚焦”推动各类资源、各种要素、各方力量向深度贫困村、拟出列村聚集;把产业发展、思想扶贫、环境整治纳入攻坚比武内容,推进“比武”常态化,全县上下比学赶超、争创一流氛围日益浓厚;脱贫一线好典型层出不穷,引起各级媒体聚焦,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汇聚了磅礴力量。2018年,全县49个贫困村稳定出列,25387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分别超计划22.5%、16.45%。
聚焦聚力产业革命,扶贫产业全面覆盖。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聚焦聚力脱贫攻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三推广两提升一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完成玉米调减种植面积9.76万亩,葡萄、黄桃、食用菌等脱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扶贫产业全面覆盖。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9个,覆盖贫困户15145户55083人,实现户均增收3512元。将巫不香猪打造为“一县一业”扶贫产业,实现年出栏香猪7.5万头,有效带动贫困人口6536人增收。强化“互联网+产业扶贫”力度,共销售农产品11.7万吨,销售总额5.67亿元,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聚焦聚力移民搬迁,工作成效挺进前列。创新运用算账法、现身法、体验法和渐进法“四法”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排位逆势而上,由长期垫底奋力挺进全省前列,特别是县城移民安置点获全省移民安置点综合排名第一位。2018年度县城、经开区、周覃安置点主体全部完工,已建成安置房6834套,全面完成2017年度10669人搬迁任务。
持续推进后扶“五个三”工作,抓好就业、医疗、民政、教育等利民政策落实,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就业4125户6737人,完成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9007人,建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综合服务中心等机构,实现搬迁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安居乐业。
聚焦聚力基础建设,脱贫短板日趋补齐。按照“三通四有一低于”要求,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组组通”公路开工建设1570余公里,完成1160公里,建设速度位列全州第一;农村寨内道路硬化完成49.79万平方米;农村安全饮水投资2512万元,解决6万人饮水安全;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投资9875万元,解决9.6万人安全用电;新增广电云“户户用”工程8172户。
聚焦聚力改革创新,“单项冠军”不断涌现。“最多跑一次”改革首创成功,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集成套餐服务”窗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编制完成“集成套餐”30个,被省政务中心作为全省经典案例专报国务院,并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殡葬改革实现了全州“五个之最”,在全国11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中排第五位,万家山殡仪馆入选全国“优秀殡葬服务机构”。
创新推出“148”法律援助精准扶贫三都新模式,为近6万多名在常州务工的三都籍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得到省州点赞;家事审判试点改革得到全国表彰;巡视整改“543”工作法得到州委肯定并在全州推广;电商扶贫探索有成效,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列为全国扶贫新样板。
聚焦聚力民生事业,满意指数不断攀升。严格按“三保障”要求工作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实现无因贫辍学,妥善安排1317名移民群众子女就近转移入学,教育精准扶贫资助5.65万人(次),发放资金3677.42万元。成功与黄埔区合办“黄埔·三都民族班”,选送100名贫困优秀学生到广州市第86中学就读。
实现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报销、补偿县内外就医4.47万人(次)7734.51万元;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医疗扶助补偿“一站式”即时结算和资金兑付,“四重”医疗保障救助33.6万人(次),报销费用1.16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开工7568户,竣工7464户。
聚焦聚力文体事业,民族自信不断增强。《过端》纪录片斩获国际大奖,《情定卯坡》《铜鼓魂》《水族古歌》等系列歌舞分别在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州乡村文艺秀匀城、服饰大赛、篮球锦标赛、气排球等赛事获金奖、一等奖23项,创历史之最。全州新增的3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有30个在三都。
聚焦聚力外力帮扶,帮扶成效不断提升。对口帮扶呈现新亮点,开设“黄埔三都民族班”“黄埔三都民族技工班”,为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找到了新方法。成功争取广州、深圳92家企业与全县72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实现企业帮扶全覆盖,打造“一企帮一村”三都新样板。
州级层面出台支持三都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文件,开创“州县联动、市县协同”帮扶新模式,从政策、人力、物力给予三都倾力支持,帮扶力度之大、帮扶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为三都脱贫攻坚增添新动能。
聚焦聚力党建引领,干事热情不断高涨。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98名村级后备干部,建强村级班子,夯实执政根基。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识别干部、考察干部、任用干部,2018年共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干部40名,不断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大力实施“党建引领·金融扶贫”行动,选派98名农商行干部到镇(街道)、村挂职。开展“健康使者·助推健康扶贫”行动,选派健康院长、健康支书、健康医生、健康宣传员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相继报道。江苏常州驻外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和党支部有效运转,为外出务工群众提供“便民、高效、优质”的服务,让外出务工群众“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2018年,三都自治县按照“三通四有一低于”要求,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组组通”公路开工建设1570余公里,全县乡村实现旧貌换新颜。(任建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