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摄影师镜头下的诗意乡村

2019-06-14李思瑾

当代贵州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永德黔西县油菜花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李思瑾

3月初的黔西县洪水镇,春寒料峭。记者沿着蜿蜒的河流行车至解放村,淡淡的雾霭轻抚着如黛远山、墨色树林、青瓦民居、沿岸绿意渐生的柳树,以及还未盛开的油菜花。

油菜花田一侧,有一小片桃林,挂满粉色花苞的树枝随风摇曳。桃树下,遍布着几十个养蜂箱,62岁的村民代远富正查看蜂箱情况。忙活半天后,代远富直起身子舒了口气,眯着眼睛看着不远处的油菜花田:“过两天我还要背着相机来,拍摄我们村子的春天。”

每年这个时候,因为一台相机,一个人的春天和一个村庄的春天,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定格精彩瞬间

田间还堆放着几个干草垛,两只斑鸠在那呆了一会儿后,又振翅飞翔,斜斜地掠过稻田,停留在远处的一棵树上。

“他们是稻田的精灵。”代远富眉眼带笑,“我也曾拍过它们。”

穿过田野,绕过几户民居,就到了代远富的家,小院中菜畦青青,屋后树木吐出点点新绿。一副红纸对联点缀着门口白墙:“阶前春色浓如许,柳上风光翠欲流。”代远富走进里屋拿出一台单反相机,将相片翻出来给记者看:

“年前大雪,我早上五点起床,沿着公路徒步去县里,路上遇到环卫工人给道路撒盐,有人摔了一跤,两个环卫工人赶紧去扶。这几张照片都是抓拍,来不及调光圈。

“我和几个老友相约去洪水镇永富村玩耍,遇到十几个农民冒着大雪采收大头菜,天气很冷,他们就在田里生了一盆火。为拍出大雪纷飞的感觉,我调试好高快门,在镜头里凝固了漫天雪花。

“刺梨种植技术人员来到我们村,就挖坑、泥土回填、栽种、覆膜等技术进行种植演示,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等我们种下刺梨树、收获刺梨果时,我再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给大伙看。”

代远富还是村里的红米种植大户,农忙时节,他下田干活也会背着相机,累了就停停,拿出相机调试着光圈、快门速度与感光度,拍摄红米稻、农具、耕牛,或是弯腰插秧的村民、追逐打闹的小孩、挑粪灌溉的农人……

常和代远富结伴去拍照的,还有村里年逾古稀的李永德。“拍照,是我最大的爱好。”李永德说,他们夏天常常天不亮就起床,只为捕捉清晨雾气弥漫山林与村庄的景象。

记者问及最满意的照片,李永德清楚地记得拍摄于2018年1月:“我早起推开门,看见远处的山和房屋、近处的树和田地,都被大雪染白了。同村的一个伙计挑着两大摞干稻草走在路上,我猜想定是拿去喂牲口。忽然就感觉到,这个冬天很祥和。”

留存乡村记忆

代远富和李永德学摄影,跟村里的一位摄影师史开心有关。

上世纪80年代,史开心在北京读大学的大哥带回一台胶卷相机,领着他在村子里为老人们拍照,“老人们拿到自己照片时脸上的笑容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哥哥的指导下,他开始琢磨这个新奇玩意,拿着它到处乱拍:先是花草树木、家禽动物,后来是人和事。

2007年,洪水镇开始规模性发展油菜花种植,解放村也开始改建黔西北特色民居、硬化连户路和农家院坝,铺设青石板连河路与沿河观光道,在河流两岸补植补种垂柳、翠竹,一个农、旅、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渐渐显山露水。

一个村子,发展了产业,保护了生态,富裕了百姓,接下来还应如何走?“腰包鼓了不算富,头脑充实才算富。”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史开心制定出一个以摄影为突破口的发展乡村文化的计划:利用村里的展板,将10多年拍摄的乡村风光、农耕场景等图片分批次展出。

如今,乡村已经是一片诗意的栖居地,也为摄影师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图为黔西县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会员代远富拍摄的作品《整点盐巴钱》。

“我们的村子,拍出来竟然像风景画一样漂亮!”摄影展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眼球。

“大家有兴趣就跟我学照相,有条件的买相机,条件差点的也可以用手机照。”6年前,史开心带领一帮爱好摄影的村民们挂牌成立黔西县柳岸水乡农民摄影协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村级农民摄影协会,现在协会已发展到80多人,其中还有20余人为邻村村民。

代远富刚学摄影的时候,工具就是手机,摄影技术进步后,他感觉自己的摄影器材跟不上需要,就把“想买一个单反相机”的想法告诉了老伴儿,遭到强烈反对后,代远富只好来个“先斩后奏”——他趁老伴出门走亲戚时,卖掉了头一年辛苦种植出的几千斤大米,凑齐5000元,叫上史开心一起溜到贵阳买了一台单反相机。“买了相机一分钱不剩,来回路费都是史开心掏的。”因“偷卖大米、偷买相机”这事,老伴儿和代远富闹了好久的别扭。

“看到我拍了不少好照片,老伴儿理解了。除了偶尔抱怨我因拍照耽误干农活。”代远富笑着说,“我就想留下一些画面,留给孩子们翻看。”

记录时代诗意

“摄影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记者问。

“开始只是想拍出好看的图片。后来我停止拍摄、学习思考,想弄清楚什么是摄影师。”史开心认真地回答,“摄影,意味着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份记录时代的责任。”

去年3月,史开心在六冲河畔拍摄,无意发现了哈冲苗寨——一个前临峡谷大河,背靠悬崖峭壁的村落,10多栋茅草房零星散落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唯有一条挂在绝壁上的天路进出,村民们祖祖辈辈靠耕种贫瘠土地过着封闭、穷困的日子。

史开心在与村民们闲聊中得知,哈冲苗寨13户人家即将搬迁到县城安置点。接下来的4个月,他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跟踪拍摄村民们日常、搬迁过程,以及在新社区的生活,“力求用镜头真实地记录”。

“我想教会孩子们记录生活。”这位有情怀的摄影师,还在黔西县平桥小学任教。早在2016年,他就牵头让摄影课程走进洪水镇中小学课堂,当地8所小学、2所中学均开设摄影课程,并保证平均每3名学生就有1台相机。

2018年1月,史开心给学生们布置了摄影课的命题寒假作业《我的家》,开学后,一个五年级小女孩拍摄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破旧老屋前,一个小男孩坐在门槛上,双手托腮,愣愣地看着远方。“爸妈在外打工,弟弟在等他们回家。”小女孩解释。

“我不会用拍摄技巧来衡量这张照片的好坏,小女孩在拍摄中倾注了渴望与父母团圆的情感。”史开心说,开春后,小女孩的爸妈在村里的种养合作社务工,再也没离开家乡,“农村孩子的童年有父母相伴,我想这是乡村振兴平凡而美好的诗意。”

猜你喜欢

永德黔西县油菜花
乡间苍鹭
借猫记
肖永德
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为少先队员的幸福童年添彩
从油菜花田里穿过的雨
油菜花开
日夕空驰永德心
乌江源百里画廊
作品赏析(3)
油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