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绿色农产品供给 聚力发展山地生态农业

2019-06-14陈贤姜贵和刘思哲

当代贵州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全省农产品

文_陈贤 姜贵和 刘思哲

绿色农产品,生态是底色、品种是特色、品质是本色。贵州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汇聚起强农兴农的磅礴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山地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绿色农产品供给备受市场欢迎。

“一方水土出一方风物。”绿色农产品,生态是底色、品种是特色、品质是本色。贵州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境内山地、丘陵、盆地、峡谷、森林、草地、河流、湖泊交错分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

近年来,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扣“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围绕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目标,对全省农业产业发展精准研判、科学决策,确立绿色农产品供给导向,抓好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山地生态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6.74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居全国前列,为全省近六年来的最高增速。全省共减少贫困人口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14个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正朝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迈进。

生态种植业结构深刻调整。通过调减籽粒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大力发展“5+1”等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了种植结构,提升了土地产出率和生产效益。2018年,全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19万亩,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666.67万亩,全省粮食总产量1060万吨,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其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610.59万吨,比上年增长14.9%;茶叶产量20.38万吨,增长15.4%;园林水果产量305.32万吨,增长30%;中药材产量57.67万吨,增长13.6%。种植业增加值1438.46亿元,比上年增长8%。此外,全省生态林业也实现较快增长。

生态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布局更合理;坚持共建共享,利益联结更紧密;坚持科技引领,技术服务更精准;坚持保内拓外,市场定位更科学;坚持协调联动,质量监管上更严格。以上“五个原则”,以“稳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兴奶业、养特色”为发展思路,以提高质量效益为出发点,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不断提升生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18年,全省猪牛羊禽肉类产量209.81万吨,比上年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164.84万吨,增长3.0%;禽蛋产量20.03万吨,增长7.2%;牛奶产量4.58万吨,增长4.1%。畜牧业增加值508.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

绿色农产品加工方兴未艾。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37家,涵盖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酒、饮料、精制茶、烟草、纺织、皮草、皮毛、制鞋等农产品加工行业。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9%。烈性酒、部分或全部去梗的烤烟、红茶、药材、绿茶、蘑菇(干)、烟草制的卷烟、装饰用花、烟草废料、木耳等十大加工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

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贵州专门成立绿色农产品销售专班,大力推广“消费扶贫”模式,推动贵阳市、遵义市农产品市场优先采购贫困县产品,省内公共机构采购农产品本地化率达50%以上。在对口帮扶城市举办了7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新建对口帮扶城市和境内目标城市分销窗口30个。沿着“一带一路”打开境外销售市场,新建境外分销中心8个。构建军地协作脱贫机制,并在机关、单位副食品超市开通绿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大力推动电商扶贫,助力“黔货出山”。全年线上线下(含零售批发)绿色农产品销售额达290亿元,新增农产品订单313.8亿元;绿色农产品出口额达到6.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贵州绿色农产品在美国、比利时、越南、缅甸、日本、澳门、澳大利亚、阿联酋、德国等境外市场广受好评。

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6.74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居全国前列,为全省近6年来的最高增速。图为岑巩县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一角。(杨云/摄)

展望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未来发展之路,我们还要不断深化拓展和巩固提升农村产业革命的成果,深挖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发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制度张力,切实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品优势,把大扶贫、大生态、大数据三大战略行动转化为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化产业硕果,保障和扩大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繁荣,助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进一步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加快山地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力延伸产业链,完善绿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在纵向上,推动山地农业向高质量发展,在横向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特色美食、冷链配送、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拓宽绿色农产品的盈利渠道,丰富绿色农产品的供给方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在外围上,充分发挥农业溢出效应,推进乡村整体经营,大力发展农业文化创意、乡村广告设计、田园休闲旅游、农村旅居养老等衍生行业,强化产业耦合配套,促进生态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共同进步。

进一步突破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瓶颈。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这个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瓶颈。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保证前端带动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后端开拓消费市场延伸农业产业链,把农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起来。以“5+1”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确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龙头企业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合一”发展。

进一步强化绿色农产品的大数据装备应用。大数据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已经成为引领创新、推动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智慧农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要以建设国家大数据试验区为契机,强化大数据技术在绿色农产品供给上的应用,建立从种植(养殖)前端到销售末端全流程监管的大数据平台,推动农业精细化生产、精准化统计、精确化销售、精致化管理,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本增效。

进一步筑牢绿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打响、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坚持投入减量、绿色替代、种养循环、综合治理,推进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量减控,畜禽粪便、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以“5+1”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集成示范一批病虫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模式,辐射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开展地膜专项整治和绿色防控行动,严防死守农业面源污染,千方百计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好,夯实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坚实生态环境基础。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全省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从梁家河大学问汲取力量——全省《梁家河》热再升温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