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本色的新四军老战士
——郑正
2019-06-14乐大富
□乐大富
郑正(左)与作者乐大富合影
清明节前,听说扬州市邗江区政协老主席郑正已离开我们了。我骑车来到郑老家,郑老的老伴李玲(95岁)和姑娘、儿媳将我迎进屋。狭小的客厅,80年代的老沙发,掉了漆的书架满是书,连窗台上都放着书籍和报纸。李玲告诉我,郑老生前交代丧事从简,所以就没有通知你。当时我的眼泪就一下子流了出来,心里一阵感慨,郑老真是一位永葆革命本色的新四军老战士!
郑正1925年出生在江苏省建湖县,1941年参加新四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中五地委干校宣传干事、新四军服装厂(后为扬州大华棉纺厂)厂长、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邗江县副县长、邗江县政协主席等。郑老是我的老领导、恩师。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从部队转业回家乡到县经委工作,当时的我对经济工作可以说是“门外汉”,对如何开展工作一筹莫展。就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刻,一天郑老来到办公室,一进门就说:“我这个老兵,今天专程看望你这个年轻的新兵,你不介意吧?”我一下子就被他平易近人的作风所感动。通过交谈,我才知道他是一位老革命,是个抓工业的行家。“你以前是抓部队工作的,现在让你来管工业,心里难免不踏实。”他说,“但内行不是天生的,凡事一定要抓关键,抓工业经济关键是要深入调研,看准市场,关注重点企业,抓好内部管理,不断进行技术改造,还要用好干部。”然后,他将在扬州市当工业部长的经历和经验讲给我听,听着听着,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心里没底的我一下子有了信心。“当然,工作中光有实践经验还不够,还要有理论武装,要善于向书本学习,今天我带了一本《企业质量管理》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接过书,心里十分激动。从那以后,我努力按照郑老说的去做,边工作边学习,渐渐摸到了工作的窍门。时隔一年,他又送我一本《企业家点子库》,我看了以后获益良多。回想自己在经委主任岗位上十多年,正是由于郑老的谆谆教诲,使我获得了信心和力量,拓宽了视野,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有一年夏天,他冒着高温酷暑到县化肥厂视察,我和部门的同志陪同前往。上午在厂里转一圈后,大家都满头大汗,他更是汗流浃背,厂负责人就说早点去食堂休息吃饭,他却说先坐下来开会。会议结束后,大家到食堂就餐。餐桌上七八样菜和两瓶洋河大曲已摆好。郑老看到后,很生气地说:“谁叫你们这样大吃大喝的,毛主席早就说过要艰苦奋斗,你们怎么学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也不能大吃大喝。”我看情况不妙,就把两瓶酒拿走,招呼厂里领导去炊事房盛饭,后面的菜不准再上了,可是郑主席还是站起来说:“这个饭我不能吃。”我再三拉他坐下,并让炊事员端掉两个菜,他立即说:“这两个素菜不能端,把红烧肉、红烧鱼、烧鸡和黄珏老鹅端给职工吃。”四个荤菜端走,他才罢休。“当初在新四军华中五地委干校时,吃的什么饭什么菜?山芋、窝窝头就是饭,野花菜就是菜,改革开放年代同样要勤俭节约,丝毫不能铺张浪费。”他的一席话,既是忆苦思甜,又是现身说法,给在场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郑正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离家参加革命,多年来始终不忘党的革命宗旨。不论什么工作岗位,他都始终不渝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他先后编写出版了80多部著作,其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录》《红军长征史诗》《毛泽东诗词读本》《张永寿传》《许幸之诗集》等,都是他自己出钱印刷出版,免费赠送给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战友同事。
他从不错过宣传弘扬党的方针政策的任何机会,一有空,他就给青少年和机关干部讲新四军的战争故事,讲爱国情怀和革命初心,大家听了感触很深。尤其是自耄耋之年以来,每年国庆节前,他都拄着拐杖,到新华书店买几十面国旗,分发给沿街的小商铺,并让他们挂好。飘扬的国旗,闪烁的爱国情怀。在他生命的最后两次住院期间,他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十九大的重要精神,让子女复印装订成册,分发给医生、护士,真是生命不息、宣传不止。
关心弱势群体、扶贫济困,是郑老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我从政协退休后,到区老区经济促进会和扶贫协会工作,十来年时间里,他每年春节前都打电话找我,让我到他家去拿钱,代他慰问几户困难家庭,并叮嘱我,一定要告诉他们自强不息,尽早脱贫,还要求我扶贫先扶志,而后再扶“路”,让困难户学技、就业、创业。每次我都按他的意见,转告给扶贫的对象。当我向他报告贫困户脱贫的情况时,他听后总是说:“我们共产党就是做善事的,大家一起做,小康就会实现,国家就会强盛。”他还给慈善协会、儿童福利基金会捐款,帮助弱势群体。他老伴李玲告诉我,他看到小区清洁工的小孩上学有困难,就主动给予资助。多年给他理发的师傅家庭有困难,他也主动给予资助。逢年过节,他都给困难的邻友送富春包子,年年不断。他的几个老部下,每年来看他,只要有困难,他也都慷慨解囊。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就问家人,郑老走后,给你们留下点什么?姑娘、儿媳一致说:“父亲临终时,身边除了一张身份证,什么都没有。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很满足了。我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自豪。”
郑老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那种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优良作风,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