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运动的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

2019-06-13范铁权

中华魂 2019年6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爱国爱国主义

范铁权

纵观20世纪的中国,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和爱国救亡运动,意义极为重大。百年“五四”,常说常新。

一、五四运动的简要经过

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学界公认的。作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五四运动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及其党羽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各路军阀混战,社会局势动荡,刺激着当时一批知识青年日益反思中国的出路。由此,他们认为专制依托于封建余毒藏于思想深处,这是牵制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痼疾,改造中国必须彻底批判封建旧文化。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猛烈抨击落后的封建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新文化运动的花蕾随之绽放。新文化运动从思想和文化上激发了国民探求救亡图存真理的极大热情,各种社会团体纷纷成立,为五四运动的开展积累了广泛的知识群体。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开始缓慢成长。尤其在1914-1918年间,西方国家忙于一战,相对放松了对中国的殖民掠夺,民族企业特别是轻工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得以发展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饱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希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帝信心和热情。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自身的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一战结束,作为参战国之一的中国,怀着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憧憬,期望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外交手段,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代表团谈判失败,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中国,对帝国主义丑恶嘴脸的愤恨,对“公理战胜强权”的失望,巨大的落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五四运动由此得以爆发。

五四运动以1919年6月5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主力军。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学生,在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激愤之下火烧赵家楼。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逮捕学生,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爱国热潮在全国蔓延。山东、南京、武汉、广东等地学生高举爱国旗帜进行罢课、示威游行。运动进入第二阶段。6月5日,上海工商各界开始罢工罢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爱国学生运动发展为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与此同时,远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旅居华工积极组织拒签合约运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使得北洋政府在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的同时,要求中国代表团拒绝签字。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关于五四运动的当代价值

步入新时代,五四运动所催生的,以爱国、进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依然具有重大现实价值和意义。

(一)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情感,是普遍的、具体的,其内涵在某一时期必然受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影响,因此每一代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爱国主义的诠释,都有其各自的时代特点。“五四”爱国学生呼喊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其游行示威的直接目的是要阻止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的协定上签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直接背景,是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换言之,挽救民族危亡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之一 。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即爱社会主义中国,具体表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不仅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所在。

(二)思想解放

如果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比作实现中国梦的“鸟之两翼”,那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车之两轮”。追求进步是人类生命本质的提升,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的思想解放包括两种解放:“对传统求解放”和“对西方求解放”。“对传统求解放”,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反省、批判和重新估定其一切价值。“对西方求解放”,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国人一方面要求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关系,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不再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唯一选择 。正是不断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三)民主与科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向国人疾呼:“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不久,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又生动地将民主与科学称之为“德先生”与“赛先生”,并明确表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尤须指出的是,“五四”所倡导的民主,不仅指的是民主制度,而且还包括民主观念和民主精神;“五四”所倡導的科学,除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外,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五四”对民主与科学的倡导,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民主与科学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或价值观念。

步入新时代,我们要继续高举“德先生”的大旗,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要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实现科教强国的战略目标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爱国爱国主义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九三学社中央“五四运动与九三学社缘起”研讨会在苏州举行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