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2019-06-13王欠欠陈琳琳
王欠欠 陈琳琳
要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战略转型,发挥互联网旅游、精品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等新动能的驱动力,促进旅游业创新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需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这无疑释放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优化服务体系、注重持续发展、推进改革创新的重要信号,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指明了方向。
一、新时期中国旅游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旅游产业增速放缓,发展新动能不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中国旅游业快速增长了10余年,除了2003年非典和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的旅游增速基本保持在10%左右,与经济发展速度基本匹配。
但是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速放缓,旅游人均消费下降(见图1和图2)。虽然旅游消费和投资继续保持旺盛,但已经出现旅游业发展增速放缓迹象[] (见图3)。除了受到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主要原因是传统旅游业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传统旅游方式将导致旅游业发展动能不足,处在停滞期或慢发展期。
(二)旅游业转型升级滞后,亟需提质增效
故宫万人门票售罄、断桥6000人挤爆景点、西湖人山人海、长城上没地方下脚、万人齐聚华山脚下等现象再次重现于今年的“五一”假期,反映出中国旅游假期制度和相关旅游政策仍需改进。这是目前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主要矛盾,也是旅游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旅游开发需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推动旅游业技术进步和提高旅游业效率。但旅游产业改革创新步伐迟缓,依然热衷于走规模扩张、要素投入的老路,即新增旅游景點景区、新建旅游项目、好产品供给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为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和经济、消费环境的新变化,契合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等新的旅游需求,中国旅游产业亟需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从模仿到创新转变。要在优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优化的产业素质和环境、优良的产业绩效与机制、优秀的发展理念和制度上踏石有印、抓铁留痕。
(三)互联网倒逼旅游业变革,潜力有待挖掘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促进了旅游业的变革与发展,但也对旅游业的监管、市场、消费等层面带来了诸多挑战。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而相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监管具有一定滞后性,互联网+旅游的多头管理,集中式、运动式整顿,无法适应新的市场治理需要,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互联网助推低价团竞争,滋生虚假旅游网站,在线旅游产品和服务中默认搭售、霸王条款、大数据“杀熟”、订单退改难、虚假宣传、低价陷阱、高额手续费、发票难开具以及旅游意外赔偿难、旅游途中强制消费、隐私泄露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极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消费信心,制约了旅游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这些都需要政府改进治理机制,加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尽管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旅游服务,提高了旅游业的服务效能,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需进一步拓宽和深化。
二、新时期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加速旅游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旅游产业多元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需求的必然选择。当前,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本身的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的产业已经很难满足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必然会带来旅游产业多元化的发展。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带来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新机遇,要通过文旅融合,加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发展和联动能力。
与此同时,旅游业作为典型的体验经济,需要多产业的衔接融合,使消费者能够更多层次、多角度地体验旅游产品和服务。所以,今后要大力发展“旅游+”和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向其他领域不断渗透和融合,从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服务融合、市场融合集聚发力,催生“旅游+”文化、农业、科技、体育、商贸、教育、健康、娱乐、地产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创新共融,进一步释放旅游产业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空间潜力。
(二)着力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稳定国内有效旅游需求,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实施《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加快建立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宣传推广“高质量旅游”活动,鼓励旅游企业构建高质量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和服务品牌。以创新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旅游业发展需要跳出长期以来单纯对规模总量的要求,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协调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具体来说,在政策保障方面,要将旅游服务质量教育纳入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建立旅游服务质量教育网络;在企业经营方面,提升旅游区点服务水平、优化旅游住宿服务、提升旅行社服务水平、规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提高导游和领队业务能力、增强旅游市场秩序治理能力、建立完善旅游信用体系;在消费者监督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标准建设、政策保障和效果评估,特别要对游客宣传旅游标准,帮助广大游客了解优质旅游服务的水平和标准,以增强监督能力,倒逼旅游经营者提升服务质量。
总之,政府要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市场主体要落实主体责任,行业组织要发挥协调和行业标准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从业人员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消费者主动监督意识。
(三)促进“互联网+旅游”向纵深发展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给传统旅游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给旅游消费注入了新活力。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给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启发,预测市场、精准营销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必备技能。要将互联网引发的“新经济”尽快上升到战略规划和立法层面,建立互联网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和治理机制,营造健康的旅游网络环境,保障旅游者的信息安全。
从供给角度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成为驱动旅游产业的核心力量。旅游企业要基于大数据对旅游者进行精准画像,预判市场趋势。建立涵盖旅游服务企业、旅游资源、监管平台、第三方平台、公共服务等在内的旅游产业大数据平台,以数据驱动旅游业创新发展。通过互联网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引导旅游企业策划个性化旅游产品,推动旅游行业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进行差异化经营,提升用户体验。利用互联搜索指数提高对旅游流量的预测,将消费者访问和搜索数据转化为有效分流。
从需求角度来看,要加强机器人、VR/AR、人脸识别、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深入运用,推出智能导航、机器人服务、虚拟VR体验、刷脸入园、刷脸支付、住宿定制、行李跟踪、旅游产品个性化推送等在内的各种新型旅游消费,激发消费者的旅游兴趣,丰富消费者的旅游体验,释放旅游者的消费潜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