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标准
2019-06-12
精彩语录
关于人生/人生除了死亡,全是擦伤。
——日本一家寺院布告栏上的一句话
关于胜利/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
——电影《绿皮书》中的台词
关于经典/今天不为人所注意的可能一百年后会被称为经典,今天被称为经典的一百年后可能不被人提及。
——导演、编剧贾樟柯
关于自由/最早我认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自由。后来我发现,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才是自由。再后来我发现怎么想都没有用,因为两者都做不到。我还是不自由。最终我发现,原来放弃压抑,把原本要摆脱的事情当成礼物时,就越来越接近自由了。
——作家张春
关于城市/一个能让8岁的孩子和80岁的老人都无障碍步行的城市,就是宜居城市。
——丹麦城市设计师扬·盖尔
智趣段子
传说,遥远的东方有一座山,山里藏着金子。太阳升起的时候,那座山会发出熠熠光芒。
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心想到那座山里去取回金子。于是,他背着干粮上路了,饿了,啃口馒头;渴了,喝口泉水;困了,靠在树上打会儿盹儿。几个月后,他来到了一座山的脚下。他知道这还不是自己的目的地,因为这座山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他必须翻过它,才能继续向前。可这座山很险,他花了三天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翻过去。无奈之下,他只得决定放弃这次寻宝之旅。
在书生沿原路返回时,遇到了一位老人。在得知书生的经历后,老人说:“看来你还是缺乏毅力,为什么不下决心翻过那座山?或者绕道重新选择一条路?”
老人的话启发了书生,他又上路了,这次他选择了绕道前行。几天后,他又来到另一座山的脚下。书生知道这座山也不是自己的目标,因为它同样没有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翻山的过程中,书生捡到了一个口袋,打开一看,他发现里面装着几根金条。于是他背起金条,立即踏上了返程之路。
途中,书生又遇见了那位老人。在得知书生这次的经历后,老人直摇头:“你还没有抵达目的地为什么就回来呢?”书生不解地问:“我去东方是为了寻宝,现在我得到了金条,已实现了目标,为什么就不能回来?”老人叹道:“看来你只能拥有这么几根金条!”
能被失败阻止的追求是一种软弱的追求,它暴露了追求者的力量有限;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种浅薄的追求,它证明了追求者的目标有限。
有一条大峡谷隔开了两个小村子。村民们为了方便出行,在峡谷上建了一座索桥。索桥的两侧各拉一条绳索作为栏杆。村民们很快就习惯了这座桥,即使不扶着栏杆也能行走自如,小孩子们在桥上跑来跑去也毫无惧色。但有一天,桥两侧的栏杆不知怎么不见了。第二天,村民们来到桥头,谁也不敢踏上索桥半步。
栏杆存在的时候,大家走路并没有扶着它;但是栏杆消失了,这座桥却成了畏途。这很像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父母健在时,我们总是觉得,不依靠他们,我们也能活得很好;可有一天他们真的离去了,我们才发现生活原来如此艰辛。
经典文句
人心的贪欲就像降落的大雪,越积越满后会看不见前路。
当你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时,你会选择等待;当你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时,你会选择奔跑。
所有的成长都是黑暗中的一跃。
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岁月的变迁,而是在岁月中你没有任何变化。
经验是个很苛刻的老师,因为它总是一上来就把你考倒,然后才给你上课。
精妙段落
即使在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的今天,书籍仍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比互联网更重要的角色。我想说,即使互联网占据大半壁江山,书籍仍不会消失。一个经历了近两千年风雨的“物种”,如非有着强烈成长的冲动,断然不可能将自己的寿命延续至今。书有生命,此之谓也。
书籍因其有着与我们人类一样的生命,所以我们才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它们。是书籍给了人类知识、思想与智慧,是书籍给了我们尊严、自由和信仰,是书籍给了我们良知、勇气和绵密深厚的感情。在人类成长的路途中,唯有书籍才是我们不离不弃的伙伴,晨钟暮鼓之中的良师益友,黑暗悲怆境遇下的启明灯。
因了书有生命,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人们卷握它们时,我有悲悯;因了书有生命,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人们怕弄脏自己的裤子将其垫在臀下时,我有悲悯;因了书有生命,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人们将其随手一丢,而非轻拿轻放时,我有悲悯;因了书有生命,所以当我在书店里看到人们一手拿着面包,一手翻着书时,我有悲悯……
悲的是人们的种种行状,悯的是如此被轻慢的书籍。每遇种种轻慢书籍的行状,我心里顿时泛起警语:书有生命,汝当爱惜。
书店是书籍临时的栖居地,通过书店,书籍抵达每一间书房。
书房是书籍的温暖家园,只有心灵才是书籍永远安身立命的圣殿。
书籍是有心的生命,在书店里从不言语地等待有心的人们。我尊敬所有将书籍领回家,即使不读,但投以爱惜的人们。
——刘苏里《书是有心的生命》
古人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不知道控制自己的“胃口”,不知足、不知止,见名利之诱便不惜到处“咬钩”,人生怎能获得长久的愉悦和安乐?
知足,蕴含着个人拥有自知之明、自制之力和懂得自省自律的智慧,是对物质世界不做过分、过多要求的一种理性的行为。
有人说,现代人的人生有两个境界:一个是知道,另一个就是知足。知道的人,活得明白;知足的人,活得平淡。平淡,是淡定的底色。知足,才会寡求;懂得寡求,易感快乐,所谓知足常乐。
懂得知足还不够,还要知止。
知止是什么?就是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知道适可而止,也指志向达到至善境界而不骄不躁的神态与气度。一个人气定神闲,持盈保泰,才能长生与幸福。《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说明知止能使一个人的心灵安静下来,精神沉静下来,行为宁静下来。
“知止”中的“知”,非简单的“知道”。在古汉语中,“知”通“智”,即含有“智明”之义,智明,指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雖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人,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却不见害更甚。以至于“利令智昏”或“色令智昏”;智既已昏,所以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越出底线,最后酿出祸事。
知足是知止的精神底色,知止是知足的具体行动,知止本身也是一种知足与幸福的元素和源泉。知足反过来对“不知止”的思想和行为有修正、过滤和抑制作用,促使人们朝理智明晓的方向前进和发展,而不会双眼蒙尘,行为失当,掉进欲望的深沟。
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知足、知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懂得知足与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
——杨德振《知足者幸福,知止者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