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倡导学生背书包上课引热议
2019-06-12
2019年3月初,一段名为“广西一高校要求学生背书包上课”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提及广西南宁学院在新学期伊始展开“书包工程”,倡导学生背着书包去上课,并要让学生意识到“背的不仅是书包,更是自己的梦想”。
该视频随即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質疑:“这难道不是形式主义?”也有网友认为,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是很正常的事情。
3月4日,南宁学院发布情况说明回应此事称,学校本着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培养良好读书学习习惯的态度出发,研究决定实施“书包工程”。该工程包括倡导学生背书包进课堂,带齐学习用具、学习资料;开展读书征文、读书讲座、读书分享、演讲辩论等活动;开展“读书之星”“读书宿舍”“读书班级”评选活动。此外,校方还表示,学校并未强制学生背书包,自始至终均为倡导性质、秉持自愿原则。
高校管理不能靠“奇葩规定”
近几年,某些高校的“奇葩规定”很是吸人眼球,诸如“女生裙子不短于膝盖上10厘米”“舞蹈系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等等。而且,相关高校大多响亮地宣称,如此这般,是为了“切实加强校园管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
南宁学院为何要开展“书包工程”?校方回应使用的是“字正腔圆”的辞令,几无挑剔余地。外界的猜测只能是,该校不少学生学习态度不太端正,可能令校方为之头疼,所以必须“从书包抓起”,以肃校风。在某种意义上,此举的出发点倒有可以理解的一面。
现在的问题是,让大学生像幼儿园孩子或小学生一样,“自愿”背个书包去上课,能否真正“规范学习行为”?事实给出的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如果认为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其思维逻辑、行为方式,可以通过“小呀么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之类的形式而改变,那恐怕是小看了“95后”“00后”的智商与情商。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是一次系统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陶冶。人文精神内涵丰富,其核心是贯穿于人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等。倘若在校大学生连对“我是谁?在干吗?将到哪去?”都心中无数,哪来刻苦学习的动力?又怎么可能“端正学习态度”?所以,往深里说,南宁学院开展的“书包工程”,即便包括学生在内,没有谁说三道四,充其量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应该看到,高校承载着莘莘学子的人生梦想,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其开展工作的永恒主题与核心内容。因此,如何脚踏实地,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完善校园管理机制,使之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营造学风何必拘泥于“背书包”
南宁学院倡导学生背书包上课,意在促进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回归本分、努力学习。可以说,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背书包促学风无疑是道伪命题。
在大学里,每天的课程比较分散,有时候半天才一节课,背着书包比较麻烦,所以很多学生才会选择把书本和笔拿在手里去教室。可见,上课是否背书包还要看学生的个人需求。而且,大学学风好坏与否,并不取决于学生是否背书包,而是学生读什么样的书、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换言之,学生背了书包学习态度就能端正?学习氛围就能浓厚?显然不是。
大学生已然是成年人,对于那些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即使强迫其背着书包上课,也只不过是“满眼尽是背包客”,这不仅于营造良好学风无益,反而会滋生形式主义。再者,倘若学生的书包里空无一物,或者里面装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那还不如只拿一本书呢。
要营造良好学风不能拘泥于背书包的形式,还需在管理上做文章。一方面,学校应好好反省学生们为何学习不在状态,同时有针对性地科学施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应端正学习态度,少玩两把游戏,多学点知识,趁青春年少,不负光阴,向上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