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
2019-06-12
话题一 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像是定好闹钟的机器
最近,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此举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所谓的996是指每天从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而“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在最近裁员风声此起彼伏的背景下,996工作制成为一些企业逼退员工或是变相增加KPI的手段,再次引发大众关注。马云、张朝阳、刘强东等人的发声,又再次带动了人们对996工作制的探讨。对于996,你怎么看?
@亲爱的Echo
看着IT行业愈演愈烈的996工作制,想起詹青云在《奇葩说》中说过的一段话:“我们这个社会,是把年轻人像燃料一样投入社会这部机器,它只问这些年轻人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从来不去问这个社会能不能为这个年轻人做点什么;他们只问这个社会需要这些年轻人做什么,而不问这些年轻人是不是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
@做我所想
过去谈论劳动者权益保护,似乎多针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然而现实证明,在“高大上”的互联网公司上班的程序员也可能遭遇劳动权益保护的危机。特别是部分企业以996工作制作为变相赶人的手段,劳动监察部门应该有更积极的关注和介入。
@Lina周
在法律意义上,996工作制的合法性显然是存疑的。它直接把加班转换为对员工的正常工作时间要求,甚至对这种机制进行话术包装,赋予其某些文化、道德色彩。比如,愿意接受的被视为工作积极、有闯劲、有梦想,而配合不积极的则可能被斥责为贪图安逸、得过且过。在此背景下,个体要对这种机制说“不”,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源
找工作是双向的,不接受996工作制可以跳槽到其他行业。且不说这种说法回避了员工维权的正当性,也忽视了今天的996工作制已不只是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独有现象,而是在向更多行业蔓延。
@小律师
996在法律层面打开后,已演变成价值观的争锋。工作不能只有一把标尺。个体乐在其中当工作狂,或无妨;制度挤压选择空间,不可取。将支持996等同于上进,将反对996等同于怠惰,是管中窥豹,抹杀的是人生的丰富性。比起延长工时,企业更应倡导高效而快乐地工作。崇尚奋斗,绝不等于强制996。
翻转君
996正确与否,要看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不管批判996的呼声有多高,加班是职场人不可逃避的现象。没有人可以一方面希望朝九晚五法定假日,一方面升職加薪股权激励。想得到更多,就需要奋斗。从企业层面,更要完善加班制度,制定绩效考核政策,而不是一边要求员工996,一边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要让员工有选择空间,多劳多得。
话题二 海归求职回复率不及国内毕业生
美国顶级高校研究显示,在中国的求职市场上,美国大学毕业的申请者平均比本土学校毕业的申请者收到回复的可能性低18%,即使是名校,这个回复率还是要低7%。而在外企和一些高薪企业中差距要小一些。同一份简历,只是毕业大学不同,80%的招聘经理都会选择中国大学毕业的求职者面试。对此,35%的招聘经理表示,美国大学的求职者有更好的选择,他们更容易跳槽离职。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愁到头秃
我接触的海归同事,大部分的离职是因为他们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会更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很清醒,行动力也很强,有跳槽的,有改行的,大胆做出改变,在能力范围内选择自己的人生不挺好?
@XXWHTXX
找了那么久的工作,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家里条件那么好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不在家里工作,能吃苦吗,工作不自由可以吗,都是觉得不稳定,不能吃苦,就没有下文了。真的很心塞。不是所有留学生都是好高骛远的好吗?真想说,不要因为我是留学生而“高看我”,也不要因为我是留学生而“小瞧我”。
@FANGFANG一个人环游世界
留学是为了什么?为了开拓眼界成为更好的自己。有条件出国看一看,对自我提升并没有什么坏处。你的留学过程中经历的人和事,你的感悟和体会,都是你自我组成的一部分。能有条件出国的人,都很幸运。出国的经历也能让人提升眼界和格局,求职回复率低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tateshi
有些人在国内一般般,考雅思不够分也能通过上语言班后入读(当然不是否定全部人,有些是大牛);国外学的体系和知识框架又和国内有所不同,回来可能对不上;国内就职氛围和国外以休闲、家庭生活为主的氛围又不一样……大写的水土不服。
翻转君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仅仅看求职者是否有海外学习经历,除了高端人才外,用人单位或许只需要一个普通的工作者,而那些真正的需要海归的单位,海归们往往又缺乏与之对应的技术。对于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求职者,大多因为前期投入较大,不甘心只做一个普通员工,因此在忠诚度方面要低于国内的求职者。翻转君忠告海归们勿要眼高手低,用人单位也大可以不必较真于海归还是国内,平等对待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