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水 军中儒将的胡杨魂与拂晓情
2019-06-12余武隆
余武隆
艺术是什么?文化是什么?老师是什么?学校是什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什么?全人类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艺术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人类稳定活动留下的痕迹。老师是家长大脑和手臂的延伸。学校是另一种形态的家庭。教育的真谛是爱和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知、能、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教育。人类应当以教育为中心。……
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您会怎么回答?见到这一串有思想深度的答案,您又做何感想?您会想到这是一位将军在文化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吗?
是的,他就是军事专家、战略专家、经济学专家、教育专家余爱水将军。他是如何从一个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共和国将军的?又是如何从将军成为专家学者的呢?
带着疑问和好奇,我用一年又一个季度的时间走近并深度接触余爱水。阅读了大量关于他的资料,包括他的学术专著《军事与经济互动论》。尤其是先后聆听了余爱水在鲁迅文学院、财政科学研究院等地的专题讲座《家长教育与意识国防》《中美关系观察与思考》《财政聚力服务强国战略》《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感受到他每场讲座的信息量大,学术性、专业性都很强,涵盖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领域的丰硕原创成果。前不久,我有幸全程陪同余爱水将军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江西鄱阳县,全面接触了他的家人、儿时伙伴、同学、老师、战友、村民和熟知他的各级领导,让我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了他秉持“执着追求、永远思索”的精神品格而实现一次次自我超越的人生轨迹和成功奥秘。
他是一位军事专家、战略专家、经济学专家、教育专家。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次次超越自我,不仅练就了胡杨一般坚强的军人气魄,而且将自己锻造成了军中难得的儒将。他从战士、班长成长为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军区空军,空军,空军的各个层级基本上都干过,一直成长为军职领导干部,先后担任空军某基地政委、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和北空副政委。与此同时,他还成为了集多专业、多学科、跨领域于一身的战略型学者。有人称他为“领导中的专家,专家中的领导”。
好学善思的少儿茁壮成长
余爱水的启蒙老师徐柱堂走上教师岗位正好教了他小学一到四年级,后来又成为他中学时期立志的人生导师之一。徐老师已78岁,在他记忆中余爱水儿时是怎样的呢?
余爱水上小学的1964年,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和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但由于受大跃进和三年自然灾害影响,整个国家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穷是那个时期司空见惯的现象,余爱水的家里自然也很穷,又是家里的老大,但他从小就很懂事,经常帮大人做家务和放牛。父母尽管都是没有读过书的农民,但是他们明白一个道理,再穷不能穷孩子,坚持送小爱水读书。
在徐老师的记忆中小爱水当年学习用心,善思考,悟性极高,记忆力非常好。他说:“那时办学条件差,我们湖东村小学设置两个班,一、二年级合一个班,三、四年级合一个班。我是一、二年级班主任。教室放在村万年台上(即古戏台)。教室南边放黑板,北边是门和一个大窗户。每周师生5天半在学校,学生早晨要上学早读,余爱水大部分时间是第一个到。”“语文课我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爱水完全能做到。平时上课他注意力集中,每课生字听写都能一个不错写出来。学期末能将语文课本全部背诵和默写。二年级时,用‘读书造句,爱水是‘我爱读书写字。用‘越……越……连词造句是‘我读的书越来越多,认得字也就越来越多。”
徐老师记忆中的爱水聪明善学、做事认真,课前、课间学生在室外玩时难免有打架相骂现象,爱水从来不参与。他好动、好奇、好观察,有些事,老师不问,他不作声,一旦问他,可把事情的全过程复述出来。
那时余爱水的父亲曾问:“我爱水能读书吗?”“您儿子能读书、会读书,是读书的料。”50多年后,事实证明徐老师当年对爱水评价是对的。
据余爱水回忆,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李鼎新对他的影响也很大。因家里实在太穷,小学毕业以后余爱水跟父亲学了一个多月缝纫。如果不是李老师先后两次到家里动员他继续读书,共和国军队里就少了一位优秀的将军,而鄱阳湖边的农村里自然就多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裁缝师傅。
就这样,在徐柱堂、李鼎新等老师和父母共同精心呵护下,余爱水由好学善思的儿童茁壮成长为意气风发的少年。
春雨的滋润和肥沃的土壤
“尽管在四十里街中学读书时是‘文化大革命,除了黄帅日记事件,我们这届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影响。记忆中,没有中断过一天教学,这种现象在全国都很罕见。四十里街中学于我个人而言是决定人生发展且影响很深的地方。”与初中班主任吴德滋老师、高中时的几位同学和现任校长的座谈会上,余爱水的回忆把大家带回到40多年前,那时正处“文革”,全国教育都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但是余愛水所在的中学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刚进初中时,李鼎新老师和班主任吴德滋对他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接续。不久前,我陪余爱水专程看望了82岁高龄的李老师。余爱水和老师共同愉快地回忆了一段难忘的学校生活。
那是1970年,余爱水第一次离开家到5公里外的中学就读,正好李鼎新老师也调到该中学任教。鉴于余爱水小学期间的好学善思,李老师推举他当“排长”候选人,余爱水被选上了“排长”(即“班长”)。从此,余爱水肩负起了班上的领导职责。同年,在班主任吴老师指导下入团,很快又当了团支书。从此,他开始关注社会,政治意识萌芽,对哲学问题有了朦胧感觉,有了独立的思想。虽然这些不系统也不够清晰,但从此他对政治变得比较敏感,一有情况发生就会从社会、国家、民族、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
高中时,他有了考大学和入党的人生理想。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余爱水在整个中学阶段没像一般的少年那样经历叛逆心理的波折,而是成功实现了人生第一次超越,在这个阶段不仅顺利的从爱学习的少年转变成了有理想的青年,而且还从共青团员转变成了申请入党的进步青年。他犹如一粒种子,在乍暖还寒的春天发芽了,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而一粒种子的萌芽,需要有春雨春水的滋润和浸泡,需要有温暖的空气,需要有肥沃的土壤。当时的学校犹如种子萌芽的育秧田,而呵护这粒种子发芽的有懂教育的张际康校长,有初中班主任吴德滋,有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的李鼎新老师,还有当时学校里仅有的大学毕业生刘立权和徐俊峰等一批老师。高中二年级时,在班主任刘立权帮助和引导下写了入党申请书。
1974年高中毕业,一个偶然机会当兵成了余爱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与同村同学余召才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他知道征兵的消息后邀我去体检,我担心自己体检不合格而不愿去,因为我误以为瘦就是身体不好,那时1.73米的个头只有103斤。结果所有的体检项目都是一次通过。”回忆那次特殊经历,难掩喜悦。体检期间,他身上穿着学校篮球队背心,引起了接兵领导的注意,当得知这位学生不仅是学校篮球队队员而且还担任团支书记和团总支副书记(实际履行团总支部书记职责)之后,這位接兵领导就更加关注他。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表面看余爱水当兵实属意外,但不论从学习成绩、身体素质还是政治思想等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所以也是必然之事。儿行千里母担忧。体检回家时,余爱水的母亲正在菜地里干活,当得知儿子体检合格要去当兵时,母亲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余爱水看着母亲流出难舍的泪水,没吭声,赶紧帮着给菜地浇水,他深深懂得母亲此时此刻的心情。
在余爱水眼里,父母亲的影响最大:“我父母为人善良、厚道、勤奋,做人做事讲原则。尤其母亲什么困难都不怕,从不占人便宜。父亲裁缝手艺特别好,总是为他人着想,每件衣服设计合理,不浪费任何一寸布料,连边角料都能巧妙利用。老百姓的眼睛雪亮,认为他良心好,所以都请他做衣服。”
去部队前,余爱水最渴望考大学,在今天几乎每个人都能考取大学的年代无法想象。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高考停滞,但是他没有因此放弃。1975年1月5日,余爱水带着一大包数理化课本和考大学的梦想,带着亲人的嘱托,乘上了人生的第一趟列车,扬起了追求理想的风帆,奔向祖国西北高原,去追逐青春的梦想。
戈壁锻就胡杨魂
当人们来到额济纳旗胡杨林,一眼就能看到《生如胡杨》这首极富震撼力的诗篇,作者是诗人阿紫。我不由自主地把诗中所蕴含的符号与余爱水将军联系在了一起,似乎这首诗就是为他而创作。
1975年初,余爱水当兵入伍来到青海高原。他带着一大包课本来到这里,才发现新兵连不是学校,训练场不是课堂。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凭着在中学打下的政治理论基础,开始读《资本论》《国家与革命》,读毛主席著作等政治书籍。在新兵训练结束刚下连队,指导员就发现了这个人才,竟安排他给连队干部战士讲了一堂政治理论课《谈谈资产阶级法权》。余爱水从基本概念和原理讲起,讲得很有条理、很有逻辑,还通俗易懂,得到大家好评,尤其是得到当时兰州军区空军司令部的一位下连当兵的参谋肯定。余爱水到连队后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入伍不到半年代表营团参加比武,在同专业中获得全师第一名并得到嘉奖,而比赛时他高烧39度多。
余爱水先后在青海高原、东北辽宁和地处西北戈壁深处的额济纳旗战斗过,而在西北的时间整整11年,他与高原戈壁、与胡杨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在那苍茫的西部高原、天寒地冻的东北、辽阔戈壁沙漠,在那片神奇的胡杨林,余爱水忠于职责、献身国防,克服无数困难,经受种种磨炼,不断提升自我,从一个普通士兵蜕变为一名具有胡杨魂魄的钢铁战士。
在西北戈壁沙漠中的空军某基地,环境十分艰苦。那里严重缺水,年均降雨只有40毫米左右,可蒸发量却达4000毫米左右,树要种在沟里,不断地灌溉,维持一棵树的生长一年的成本要200多元,就是那样一个地方他们也要搞绿化。其实,余爱水和他的战友们不仅要坚持为生存的自然环境绿化,而且还坚持每天学习、为自己的心灵绿化。
纵观余爱水在部队的成长,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文武双修”。他不仅刻苦训练,而且勤奋好学,在4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一次次超越自我,不仅练就了胡杨一般坚强的军人气魄,而且将自己锻造成了军中难得的儒将。他从战士、班长成长为排长、指导员、教导员,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军区空军,空军,空军的各个层级基本上都干过,一直成长为军职领导干部,先后担任空军某基地政委、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和北空副政委。与此同时,他还成为了集多专业、多学科、跨领域于一身的战略型学者。有人称他为“领导中的专家,专家中的领导”。
将军营办成大学堂
在部队大学堂里,余爱水不仅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而且成为经济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余爱水的回答是:“读书!学习!”接着补充道:“书山有路情为径,学海无涯乐做舟。”“读书、学习,学习、读书!”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但是在余爱水的超越人生之路上,这两个词却贯穿了整个生命的过程。“情”和“乐”两字的改动,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读书的心态,情中有爱,由爱生乐,在快乐的心态下攀登千山万水的书山路、学海崖该是多么激情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