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谨防“离家综合征”

2019-06-12方颖

求学·理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张平潜意识山顶

方颖

引子:

在离高考还有35天时,张平和妈妈一起来到我的工作室。原来张平已经连续出现三次考试过度紧张的现象了。4月30日晚自习,数学老师宣布随堂测验,他突然心脏一痛,喘不过气来,就和数学老师请假回家,刚走出教室门就晕倒了。父母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一圈查下来,张平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医生说这是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的。

一、我不想离开家

张平的父母很宠爱他,从来不逼他学习。他初中时成绩一般,全靠中考时超常发挥才进了这所全省排名前三的高中。张平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进入高一的第一天就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这份好运气。功夫不负苦心人,张平的成绩像火箭发射似的一路上升,高二结束时,他已经从入班时的倒数第1名,变成稳居年级前15名了,他成了学校里的“传奇”。

一转眼到了高三,张平的成绩稳定在前15名,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父母对他依旧宠爱,从来不在学业上催促他。可张平发现自己越来越爱哭了,想到高考就会不自觉地哭起来,学习也经常走神,考试前会莫名其妙地担心。

听了张平的讲述,我想了想,让张平画了一幅“爬山图”。张平愣了一下,很快就画好了。

画面中,张平站在一个山顶上,悠闲地看着风景。不远处有一座小房子,那是休息室,张平说自己的父母都在里面休息。如果遇到风雨天气,自己也会进去躲避。图1左边的山代表的是张平的学习现状——不想学习。

张平说,画面的远处,还有一座更高的山。我问张平:“山顶有什么?”他想了想,画了一个建筑群(见图2),然后介绍说:“山顶有很大的房子,像是博物馆。”这座更高更远的山代表的是他心目中的大学。

“你打算进博物馆参观吗?”我问。“当然啦,早就想来了,里面有很多宝贝,而且里面非常大。”张平肯定地说。

“这里有宿舍吗?可以往吗?”我问。“有啊,但我不住的,我看看就下去了。”张平答得飞快。

“为什么看看就下去了呢?”我又问。“因为我爸爸妈妈没有来啊,我看看就回家陪他们了。”张平说。

看来,在张平的潜意识里,他不愿意离开父母,不愿意一个人去面对未知的生活。这就是他想到高考就莫名哭泣的原因。

“你那么辛苦地爬到山顶,看看就走吗?你的父母可不可以也来山顶?”我试着对他进行引导。“他们也可以来,但只能在外面看看,看完就要回家了。没有他们,我也不想在这里。”张平看看身旁的妈妈,一脸认真地说。

“这座博物馆还可以通向哪吗?”我换了个问题。“嗯,它后面有座吊桥,通向一个更宏伟壮观的地方。”张平添上了吊桥。

“你去不去那里呢?”我问。“想去,可是太远了,去了就很难回家了。”张平有些犹豫。

“你问问妈妈,看她希不希望你去吧,你最爱妈妈了。”我把脸转向他妈妈。

“妈妈当然希望你去啊,爸爸也希望你去,我们希望你快快乐乐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去你要去的地方,我们也有我们想去的地方。”妈妈拍了拍张平的后背。

“张平,你现在打算怎样去更高山顶的博物馆呢?”我不失时机地问道。

“有一条大路通到那里,我顺着路爬就可以了。”张平用笔在两座山之间画上了一条弯曲但宽阔的路。

“那你要爬过去吗?”我问。

“嗯,要爬。”张平坚定地点了点头。

“想不想爸爸妈妈?”我追问。

“想他们,但博物馆只有我能去,他们也希望我去。我爬到了博物馆,还可以回来看他们的。”张平转过脸,看着妈妈,妈妈也笑着看他。

二、分析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分离,分离也是一种压力。很多学习成绩优秀、备受家人关爱的学生,在面对高考时,常常有这样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十年寒窗苦读,渴望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即将面对陌生的环境,远离对自己呵护备至的父母,又会有深深的恐惧,就像孩子第一次离开家上幼儿园一样,会因为紧张不安而引发分离焦虑。

但对高三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这种焦虑,就算有念头一闪而过,也会被他们自己压抑下去——我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会害怕离开父母呢?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很容易把这种焦虑混同于考试压力,认为孩子怯场是考试焦虑导致的,于是采用常规的考试辅导方法,却没有解决他们潜意识里的分离焦虑。

孩子不愿意离开父母,同样父母也会舍不得孩子离开。张平的父母对他非常宠爱,一直坚持“快乐就好”的教育原则,一发现张平有压力,就劝他“别太拼”,还带他出去散心,就连高三这么紧张的阶段也不例外。尤其是张平的妈妈,从张平出生开始,就一直全天陪伴他。張平都高三了,动不动还会和妈妈撒娇。如果张平遇到不开心的事,妈妈就会抱着他安慰他。想到孩子高考后就要离开家开始独立生活,和自己渐行渐远,张平父母的潜意识里也会担心,想尽量把孩子留在身边。张平父母对孩子即将离开自己的恐惧和对孩子面临高考的担心交织在一起,所以对张平加倍地保护和关心。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越近高考会越敏感,稍微有点压力就想躲到父母身后。等到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像张平这样的“离家综合征”。

三、辅导方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张平的辅导,笔者先用绘画的方法来发现其潜意识里的分离焦虑,之后用时间线来调整其对未来的期待,改变其习惯的亲子关系模式。绘画的方法前面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下面介绍画时间线的具体步骤。

1.画出时间线

首先,让张平先做十次腹式呼吸,放松身体。其次,让张平想出过去、现在和未来各一件事,越具体越好。再次,让张平把这三件事抓在手里,放在身体周围。最后,把三个点连成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张平的时间线。张平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张平画的是典型的内时间线,而且是弯曲的内时间线。时间线上的未来和自己的身体重合,过去在前方,现在在后方。这使得张平脑海里经常浮现出未来的场景和感受——自己离开家一个人上大学很孤单,同时浮现出过去的场景——和父母相处是多么的温馨、快乐,而现在要做的事——高考冲刺却被抛诸脑后。

2.调整时间线

第一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浮在空中,而时间线放在地上。让他看着自己的时间线,按时间顺序进行调整。第二步,想象自己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场景,越具体越好,想象完后将其插在 “离开家”这个时间点之前。第三步,想象自己上大学后,在大学里学习生活的快乐情景,越具体越好,然后将其插入“离开家”这个时间点之后。第四步,让自己落下来,分别落在新插入的兩个时间点中,去想象那时的感受,越具体越好。第五步,让自己浮起来,睁开眼睛,画出新的时间线。张平的时间线最终调整为下图:

3.小结

通过时间线的调整,张平消除了对分离的恐惧,代之以进入大学的喜悦。张平的妈妈也完成了时间线的调整,将恐惧切换成期待和喜悦。

高考结束后,张平妈妈给我发了个“OK”的表情。两个月后,张平妈妈的微信朋友圈晒出了张平的入学照和自己的度假照。

四、给高考生的建议

1.注意分辨考试焦虑和分离焦虑

你可以画一幅“爬山图”,像张平一样,画出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景物,并想象出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是因为山路太难走而感觉焦虑,那便是高考带来的学习焦虑。如果你是因为想到“爬到更高的山会离开父母”而感觉焦虑,并且焦虑非常强烈,那就是分离焦虑。

2.调整好自己的时间线

我们的大脑对于过去已经发生及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方位(含音调、感觉)的编码,其称为时间线。比如,某些人过去的事情在左边(时间越远距离越远,感觉也越模糊),将来的事情在右边。每个人的时间线形状各有不同,最典型的有以下两种——

内时间线(A-B型):时间线正好穿过身体,当前事件时间线的位置(同时也是情绪体验的位置)正好落在身上(见上左图)。时间线是内时间线的人,如果其把将来放在前,则倾向于未来导向,过去的记忆模糊;反之,则倾向于迷恋过去,生活缺乏动力。内时间线的特征为:结合当下, 投入眼前,不太注重时间管理,相对外时间线的人来说压力较小。

外时间线(X-Y型):时间线偏离躯体,人习惯以抽离的方式观察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当前事件时间线的位置比较随意(见上右图)。这种人擅长计划,抽离当下,注重未来规划,注重时间管理,相对内时间线的人来说压力较大。

了解了自己的时间线,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先进行腹式呼吸,让自己的身体放松下来。然后分别在大脑中想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件事,比如上次月考、今天的晚餐、去大学报到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接着用手把三件事一一抓住,放在身体周围。最后,把这三件事连起来。

如果你的时间线是弯曲的,就把它拉成直线,拉成内时间线——“后—中—前”对应“过去—现在—将来”,或者拉成外时间线——“左—中—右”对应“过去—现在—将来”。

拉直以后,在时间线上关注“离家上大学”这件事的时间点,可以看出自己是否有分离焦虑。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分离焦虑,可通过潜意识来调整。在上大学之前,肯定是先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么把“拿到录取通知书”这件事放在对应的时间点上。产生分离焦虑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自己上大学后父母会孤独,那就在“离家上大学”的时间点后加上“假期团聚”或者“父母悠闲自在”的标注。

通过时间线的调整,你就可以和张平一样,让潜意识来管理时间,并且把焦虑事件切换成喜悦事件(想象具体的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场景),分离焦虑也就消除了。

猜你喜欢

张平潜意识山顶
山顶站不了几个人
叽叽喳喳的小喜鹊
梦境是链接潜意识的捷径
在山顶
雨中画景
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研究
梦话
此人是否到过山顶
潜意识研究的现实意义
秋千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