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遭遇高分瓶颈,你该如何突围?

2019-06-12田奇林

求学·理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红眼因变量果蝇

田奇林

长期以来,受到阅卷时间和标准化考试的制约,高考生物试题在命制时有意避免问答中出现比较长的文字表述,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只关注零散的知识点,忽视了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极大地抑制了生物学科素养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对生物学独特魅力的理解。生物学科实验的探究过程和结果需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和交流,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科学交流的基础。高考试题作答讲究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简约性。现笔者以高考生物实验类试题为例,就如何突围答题过程中语言表达的“高分瓶颈”进行探讨。

一、实验目的、思路与实验方案

【例1】通常,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可作为其是否衰老的检测指标。为研究激素对叶片衰老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实验思路是                         。

(3)请写出该小组同学的实验操作步骤。                      。

【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曲线图可知:自变量为CTK、ABA、CTK+ABA和处理时间;因变量为叶片的衰老情况。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TK、ABA、CTK+ABA对叶片衰老的影响。根据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析,实验思路是将某植物离体叶片分组,分别置于蒸馏水、CTK溶液、ABA溶液、CTK+ABA溶液中,再将各组置于自然光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划线文字为参考答案)

为了得到科学严谨的实验结果,除需要设定自变量和测定因变量外,还需要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因变量只受自变量的影响,而无关变量的控制分布在实验操作的每个步骤中。实验操作步骤的第一步:将同种长势相同的叶片随机平均分为4组,标记为A、B、C、D。第二步:将A组叶片置于适量的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组,其他叶片分别置于等量的CTK、ABA、CTK+ ABA溶液中,作为实验组。第三步:将各组放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四步:于0 h、24 h、48 h、72 h时分别测定并统计各组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平均值。

【规律与方法】实验方案(含实验步骤)设计与实验思路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实验方案设计关注的是具体的方案,例如如何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如何处理、因变量如何检测、无关变量如何平衡和消除等,特别强调的是条件控制。

实验思路与实验方案设计类似,但并不过分关注细节。实验思路关注的是自变量的确定、因变量的确定以及预期结果与假设的关系。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集合体,实验步骤是对变量控制的进一步细化。

(1)实验目的的书写模式:探究(或验证)X(自变量)对Y(因变量)的影响;探究(或验证)X与Y之间的关系。

(2)实验思路:“自变量+因变量+預期”,即“如何设定自变量,然后如何测定因变量”。

(3)实验步骤:

第一步(描述无关变量)为取材、分组和编号,目的是控制来自材料的无关变量及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不同材料的无关变量的语言表述有所不同:植物通常用“同种、长势相同 (或生理状况相同)”;动物通常用“同种、生长发育状况相同”;溶液通常用“等量适宜浓度”。

第二步(描述自变量,平衡无关变量)为施加自变量及控制处理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遵守等量原则。

第三步(描述无关变量)为控制培养过程中的无关变量,常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处理。

第四步为测定因变量的指标,若进行重复实验,还需要计算平均值。

二、实验依据、假设与实验结果

【例2】根据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其中伴性遗传又分为伴X遗传(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伴Y遗传(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和同源区段遗传(基因位于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某研究人员从世代连续培养的野生型红眼果蝇种群中分离出雌、雄各一只紫眼突变体,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①:紫眼雌果蝇×野生型雄果蝇→F1均为红眼→F2中红眼∶紫眼=3∶1。

实验②:紫眼雄果蝇×野生型雌果蝇→F1均为红眼→F2中红眼∶紫眼=3∶1。

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确定果蝇眼色的遗传不可能是伴Y遗传和伴X遗传,依据分别是                          。

(2)研究人员提出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假设(假设1)。你认为关于果蝇眼色基因的位置还可以提出哪一种假设(假设2)?                      。

(3)支持上述假设1的实验结果是                          。

【试题分析】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为B/b,由杂交实验中F1均表现为红眼可知,红眼B对紫眼b为显性。(1)若果蝇眼色的遗传是伴Y遗传,则实验①的F1和F2中所有雄性果蝇的眼色与亲本雄蝇的眼色相同,均表现为红眼,实验②的F1和F2中所有雄性果蝇的眼色与亲本雄蝇的眼色相同,均表现为紫眼,与实际杂交结果不符,因此不可能是伴Y遗传;若果蝇眼色的遗传是伴X遗传,则实验①中:XbXb×XBY→XBXb、XbY(F1)→XBXb、XbXb、XBY、XbY(F2),F2中红眼∶紫眼=1∶1,与实际杂交结果不符。因此,根据上述实验的结果可确定果蝇眼色的遗传不是伴Y遗传或伴X遗传。

(2)根据第1小问的分析,排除了眼色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和仅位于Y染色体上的可能性后,除了假设1,眼色基因还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2)。

(3)实验结果是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测指标所进行的描述。若假设1成立,则实验①中:XbXb×XBYB→XBXb、XbYB(F1)→XBXb、XbXb、XBYB、XbYB(F2),F2中紫眼果蝇是雌性;实验②中:XbYb×XBXB→XBXb、XBYb(F1)→ XBXB、XBXb、XBYb、XbYb(F2),F2中紫眼果蝇是雄性。

【规律与方法】

(1)题目如要求回答“依据”,同学们可摘录题干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和加工处理,再根据题意进行推理得出答案。同学们在回答问题时出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看清楚题目中的“实验的自变量”和“实验目的”。

(2)实验假设的书写模式:如果A,则B。假设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事实,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设想一种可能的答案或解释,即提出一种可能的实验原理。

(3)准确区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实验现象:指对客观事实(因变量)的具体描述。描述实验现象的基本要求:情境性、真实性、客观性。

实验结果:指对实验现象的客观陈述,不含推理依据和推理内容。得出实验结果的基本要求:真实性、客观性,非推理性。书写实验结果时应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测指标都要描述。

实验结论∶是指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推测(推理)而获得的内容。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也可能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推测。实验结论中一般包含有推理依据或推理内容。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要求:解释性和推理性。实验结论书写时应注意:探究性实验结论不唯一,要通过结果推知结论,常用语言是“如果……(结果),则……(结论)”。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相呼应,能反映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三、根据课题阐述实验原理

【例3】从2018年1月开始,冬季流感主要流行型别由B型Yamagata系悄然转变为甲型H1N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常发生在冬春季节,而夏秋季节较少。60 ℃以上的温度30分钟可使甲型H1N1流感病毒完全丧失感染能力。据实验证明,85%以上的人群接种甲流疫苗之后获得免疫力。请根据课题,写出实验原理:                          。

【试题分析】注射的甲流疫苗是抗原,能让人体防御相应的病原体的入侵,探究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了疫苗”,因变量为防御效果(人体的患病情况)。理论依据是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消灭入侵的病原体。由以上信息可知实验原理为:注射的甲流疫苗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当甲流病毒入侵人体后,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消灭抗原。

【规律与方法】实验原理的书写方法:“利用……理论(或器材、反应原理),通过……方法,出现……现象,就能达到……目的”。实验原理一般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目的原理)+实验具体过程的描述(操作原理或理论原理)+自变量的观察指标(检测原理)”。

例如“以小鼠的活动状态为观测指标,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的实验原理描述如下: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水平下降,机体活动减少,甚至出现昏迷等低血糖症状(自变量的观察指标),此症状可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实验具体过程的描述)。

高考生物试題的命制力求精心选取素材,优化试题呈现信息,以考查考生信息加工与逻辑推理、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试题的作答要求也有所变化,以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映射综合素养水平。

从同学们答卷和实际得分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对于需要阐述理由、分析原因、逻辑推理、说明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思路等试题望而生畏,只会做填空题和选择题,生物学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极其欠缺。同学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突围答题过程中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的“高分瓶颈”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红眼因变量果蝇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照片里的“红眼”是怎么来的?
功夫蛙,来也
江湖茶室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谈谈如何讲解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