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毕业生就业意愿和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分析
2019-06-12王军强
王 军 强
(商丘师范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甚至成为各地方的民生话题。虽然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有所波动,但始终摆脱不了“就业难”“择业难”的窘境。近年来,作为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的河南省,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国家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台了诸多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措施。2017年开始,河南省开展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15所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以满足国家、地方发展和大学生就业需求。随着工作的持续开展,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成果也逐渐凸显,但学生就业问题也将成为检验此项成果的试金石,成为摆在应用技术型转型学校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分析
为了了解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项目组编制了《大学生就业意愿调查表》,分别从就业目标预期水平、就业地域、就业结构和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就业种类的专业密度等方面进行了分层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河南省15个应用技术型高校的2019届本、专科毕业生,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38份。总回收率为95.9%。在受调查的学生中,男性715人,占49.7%,女性723人,占50.3%;本科生1027人,占71.4% ,专科生411人,占28.6%。问卷调查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所在学校、专业和地域、性别的分布,基本上能反映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总体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就业目标预期水平
除去选择升学或考研的学生,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高于自己的实际就业能力,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较低,可以先锻炼一下自己。这恰恰反映了另外一种情况:即认为自己的就业目标稍高的同学,其实际能够接受的就业岗位可能是低于预期岗位的,说明大学生对于就业预期正趋向理性化。从总体上来看,就业预期趋于中等水平。见表1。
表1 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预期水平表
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就业目标同实际就业能力是相匹配的,预期水平呈“高—低”两极发散趋势。主要原因是:在主观上,毕业生缺乏在就业准备方面的自信,对就业目标缺乏相应的深度认知,或者缺乏与就业目标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在客观上,转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有许多培训工作要做,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之间的协同有待深化。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毕业生对于就业目标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此很难确定最终的就业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毕业生在最初工作的几年内选择跳槽或离职,影响到实际工作后的适应时间是否缩短,影响到工作的忠诚度。这些问题有待于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并解决。
(二)就业目标地域流向
从空间上,部分毕业生把就业地域指向于出国、出省就业(包括考研所在地为外省的);选择在省内就业的大学生中,选择在豫中地区就业的有23.8%,选择在豫东地区就业的占17.9%,选择在豫西就业人数占11%,豫南地区就业的占19.5%,而选择在豫北地区就业的不足10%,见表2。
表2 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地域流向表
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本次抽样样本采集数量分布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分配到豫北地区转型的高校样本数量较少,这与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地域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短时间内河南省高校的转型发展对于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间接或直接地影响了地方的社会发展;其次还要考虑到各转型学校毕业生的生源地等问题对于就业的影响,特别是省外生源的毕业生“留豫”就业、省内生源毕业生“出豫”就业、省内生源的省内跨区域流动就业,均会影响到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目标的地域分布。
(三)就业结构特点
从就业种类的选择密度来看,排名靠前的专业为职业教育类、规划设计类、工程类、机械类、其他特设专业类,与河南省转型高校的专业密度相关。对近年来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失业率进行比较发现,当前河南省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顺应社会迅速发展的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具有“专业惯性”或非理性的“专业情结”,不敢或不愿对原有的学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导致毕业生就业时的“结构性失衡”,毕业即失业。例如,近年在麦克斯调查中,低就业率、高失业率的部分专业,如动物科学、日语、摄影、应用数学、教育技术学、经济学等专业,仍有较大的改造空间。而职业技术教育(包括教师教育)、城乡规划、民族体育、国际商务英语、信息管理、工程机械、材料科学、新能源开发和制造等专业保持了较强的就业对口性,也与近年来河南省的社会发展需求保持了较高的适应性。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行业或职业选择时的灵活性增加,58%的毕业生认为可以选择与所学专业相近的职业,其中有27%的毕业生愿意选择非自己专业的岗位,表明对职业的融合度、包容度增强,也呈现职业选择细化和深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当前,伴随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伴随国家、河南省战略发展规划的实施,高校毕业生也应形成相应的职业敏感,为顺利进入社会作好规划。
二、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素质分析
就业胜任力或称就业力、就业能力,指获得就业机会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因其通常与个人素质相关,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结构,在具体分析其组成要素时,也可以称为就业胜任力素质。
根据近年来我国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的研究结论,本课题组借鉴信效度较高就业胜任力素质模型,设计了调查内容,对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进行了调查分析。有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结构主要由工作能力、外显特质、职业素养、社交能力、素质拓展、个人背景 6 部分构成。其中职业素养、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等隐性因素为就业的关键因素[1]。大学生的就业力包括学习能力、就业价值观、自我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中核心竞争力包括人际合作、工作沟通、组织协调与领导、实践问题解决、专业知识应用、创新等6种能力[2]。笔者采用第二种观点,把就业胜任力中的6种核心竞争力与学习能力、就业价值观、自我管理能力并列为9种选项,构成一道多选题,把毕业生的各选项选择率与2018年用人单位对于某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要求进行排序比对,以此分析二者的差异。调查结果见表3。
表3 就业胜任力要求对比表
注:表中用人单位的信息来自于2018年河南省某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
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对于就业胜任力的构成要素,还是对于胜任力各种素质的重要性程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理解有一些微妙的差异。从就业胜任力素质要求来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组成要素”的理解上大同小异,例如“合作能力”“就业价值观”与“心理承受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虽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基本属于就业胜任力的隐性因素。但对于各种素质的重要性程度,二者的理解出现了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毕业生有明显的“自我效率”取向,认为主动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是自身就业的优势;而用人单位有明显的“工作效率”取向,强调个人对于工作场景的适应和服从。
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在录用时注重的因素大都是显性因素,说明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的“显性成果”如资格证书、当学生干部的经历、学习成绩、形象包装等,对于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从长远来看,隐性因素如工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因素才是影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忠诚度”的关键因素。因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要想“长治久安”,需注重彼此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大学生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基本分析,当前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胜任力与行业、企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虽然高校方面已经作出了积极的改进,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要二者达到理想的契合状态,仍有许多具体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在提高人才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社会各方也应支持高校的转型发展,积极吸纳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
(一)高校应树立“大就业”观念,科学规划学校工作
从顶层设计来看,应用技术型高校应根据国家、地方和自身实际,立足长远,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制定科学而可行的方案,实现就业的“差异化”专业优势。从横向来讲,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学生就业为主线,整合各种就业创业的平台、管理机构、教学组织、实践基地、实训平台,形成高校的“大就业”格局,培养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从纵向上来讲,应用技术型高校应调整和扩大就业指导部门的职能,明确工作性质,理顺工作归口和工作机制,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做实、做深”。把具体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下放到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抓手,以提高毕业生职业适应力和开创力为目的,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专业评估的重要依据,加大评估的权重。从时间跨度来讲,建议从学生入学开始,即接受实质性的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具备科学而稳妥的生涯规划意识的基础上,接受就业和创业培训,并贯穿人才培养的总过程,并把职前培训——入职培训——职后反哺反馈结合起来,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最终形成完整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就业创业教育生态链”。
(二)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功能,实现学校专业设置与就业结构的“双向融合”
充分运用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的科技密集和人才密集优势,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生产运营模式,在智能化经济和生态型社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创造生态型经济、信息型经济、智能型经济的产业市场、服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并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增长点,激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应聚焦地方发展急需的长线专业,构建内部融合度和社会融合度较高的专业集群,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效应对人才供求的缺口和错位问题,避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三)转型发展高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培养优质特色人才
当前,由于特殊的时空机遇,河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在国家发展战略和河南发展战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通过转型实现“涅槃重生”,因此应加强内涵建设,培养优质人才和特色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应倡导以学生为本的课程教学范式,推进个性化学习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全面实行和强化“就业创业导师制”,开展试点工作,尝试与“学业导师制”“双导师制”实现功能上的充分融合;构建就业创业平台,形成新的工作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应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发挥校友对于母校就业工作的反哺作用;应加强校地合作,实现校地融合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支持。
(四)社会各方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工作保持必要的耐心和支持
对毕业生和接纳应用技术型高校毕业生的行业、企业,政府应分别实行系统、动态的双向扶持。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好坏不能仅仅靠“毕业即可上岗”这个唯一的标准,还应考虑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就业单位的持续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三者是否具有一致性,才是衡量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是否成熟的标志。因此,高校、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均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甚至要作出必要的经济、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的“牺牲”,才能换来高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当前,河南省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的高校正处于“产前阵痛”期,正在承受转型所带来的必要的“牺牲”,但这种“牺牲”不应以牺牲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社会各方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工作应保持必要的宽容、耐心,给予实质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