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大肠杆菌引起出血性肺炎的诊治
2019-06-12赵传芳赵志刚刘方圆贺实伟于英婷
●赵传芳 赵志刚 赵 旭 刘方圆 贺实伟 于英婷
(1.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2.河北省肃宁县农业农村工作局 河北 肃宁 062350;3.吉林特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 长春 130122;4.吉林永吉县口前镇畜牧兽医站 吉林 吉林 132200)
狐大肠杆菌病是仔狐的一种常见传染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伴有严重腹泻,并可引起出血性肺炎和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对仔狐危害较大。
1 流行病学
狐大肠杆菌病近几年来在肃宁地区广泛流行,每年7月份仔狐分窝初期开始持续发病,仔狐发病率极高,可持续整个育成期。感染毛皮动物发病率达10%~15%。死亡率达100%。经实验室分离鉴定和小白鼠动物实验,确诊是由大肠杆菌菌株引起的出血性肺炎。
2 临床症状
狐感染大肠杆菌后逐渐拒食,不愿活动,病程持续1~7d后死亡,急性病例会突然死亡。慢性死亡病例,鼻腔、口腔均流血,前腿关节肿胀积液,甚至溃烂感染化脓,部分慢性病例颜面肿胀,后期出现败血症症状死亡。
3 剖检病变
剖检可见肺出血、糜烂性溃疡,有大面积出血点,整个胸腔积有血水,实质脏器肝、脾、肾均有肿大出血,胃和肠道症状不明显,见下图。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狐的心、肝、脾、肺、肾及脑等组织,并刮取小肠内壁进行涂片,甲醇固定后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镜检结果:脾、肺、肾涂片在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杆菌。
4.2 细菌培养及鉴定
同时无菌采取病死狐的心、肝、脾、肺、肾、脑、小肠内容物在PYG(自制)培养基上划线分离培养,将固体培养基放在生化培养箱37℃培养24h,分离纯化细菌,并将纯化菌无菌清洗,1份用于小白鼠攻毒,另1 份用于16SrRNA测序。
小白鼠动物实验:将纯化菌用无菌生理盐水制成悬液,给予腹腔注射(18~20g),每只小白鼠注射0.1mL,观察12~24h,记录小白鼠死亡情况,小白鼠攻毒12~24h相继死亡。将死亡小白鼠剖检进行纯培养和鉴定。
16SrRNA测序结果:送检病死狐和小鼠致死脏器中纯化出的细菌样品,经16SrRNA测序结果鉴定一致,确诊为致病性禽源大肠埃希氏杆菌。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要确诊此病须作细菌分离和致病性试验。
6 药敏实验
分离菌对头孢噻呋钠、盐酸洛美沙星、甲替沙星、阿米卡星较敏感。
7 治疗
用敏感药物对发病动物进行治疗,有一定疗效。由于近年来大肠杆菌发病率持续上升,狐养殖处于低谷时期,饲养管理差,环境恶劣,很容易造成此病的发生。大肠杆菌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附着在粪便、土壤、笼舍的尘埃等环境中的大肠杆菌能长期存活。对抗生素产生较强的耐药性,治疗效果并不显著。
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很多,并且产生大量毒素,研制大肠杆菌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有一定难度。从发病调查中发现,养殖户饲喂大量禽下脚料,生喂更易引起本病的发生,大肠杆菌在不同动物间相互传播,因此切断本病传染源的关键是要饲喂新鲜的熟制的禽下脚料,杜绝本病发生,减少养殖户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