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靠背高度对颈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轮椅驱动能力的影响
2019-06-12戴东黄鑫茹张婷婷黄富表周玉梅
戴东,黄鑫茹,张婷婷,黄富表,周玉梅
颈髓损伤又称四肢瘫,可造成伤者的四肢和躯干(包括呼吸肌)的完全或不完全的运动功能瘫痪,是脊髓损伤中最严重的一类损伤[1]。颈髓损伤患者进入到恢复期一个主要的康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存功能,有效地应用辅助器具(如轮椅和生活自助具等)通过训练,使患者获得生活自理能力,为将来回归社会奠定基础。大多数截瘫和部分四肢瘫患者能够非常有效地自己驱动轮椅[2]。颈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以下称C6患者)驱动轮椅情况是:手控电动轮椅可独立操控;手动轮椅可室内独立驱动,室外需要部分帮助或依赖[3]。对于坐位平衡能力欠佳,手指无肌力,伸肘肌力很弱的C6患者而言,只能靠肩胛骨及肩部残存的肌肉进行轮椅驱动。根据C6患者的功能状况,本研究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最适宜C6患者驱动轮椅时的靠背高度,这个靠背高度能提供驱动轮椅所需的稳定坐姿,最大限度发挥上肢残存能力,高效、灵活地驱动轮椅。本研究旨在了解轮椅靠背高度的变化对C6患者驱动轮椅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康复治疗的颈6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以下称C6患者)19例,且全部患者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病损分级标准的A级[4]。入选标准: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相关资料确诊为颈髓损伤,最低运动功能及感觉平面符合C6节段颈髓完全性损伤功能状况。即运动功能为:双侧伸肘肌(肱三头肌)肌力2级或2级以下,屈肘(肱二头肌)4级或以上;双侧腕伸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4级或以上,屈腕肌0级;双侧手指伸屈肌力0级。患者年龄范围在19~45岁,性别不限。患者接受过轮椅驱动训练指导,且具有熟练的驱动轮椅能力。排除标准:患者无妨碍轮椅驱动的并发症,如关节挛缩、压疮、感染,起立性低血压及严重的耐力低下者等;患者无视力、认知及心理障碍。19例患者中,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36.73±7.61)岁;平均身高(171.63±4.91)cm;平均体重(72.60±7.26)kg;平均病程(2.05±0.70)年。
1.2 方法 收集每位受试患者相关信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轮椅教程中指出:轮椅使用者自己推轮椅,他们需要自由地活动肩胛骨,即一般手动轮椅靠背的标准高度(即坐面顶端到靠背顶端的距离)是坐面到肩胛下角的距离[5]。让患者保持轮椅坐位,分别测量每一位受试患者从坐面到肩胛下角的距离,此靠背高度称中靠背。将中靠背高度减5cm得出的高度称低靠背,再将中靠背高度加5cm得出的高度称作高靠背。分别记录每位患者的3个靠背高度数值。实验工具:奥托博克思达三代M2型手动轮椅1台(奥托博克思达三代M2轮椅的驱动轮轴心位于靠背杆纵轴线前方4cm处),奥托博克高度可调轮椅靠背1个(测试实验前将此靠背安装在轮椅靠背杆上),特制防滑手套2副,立桩5个,红色胶带若干,秒表计时器1只,数据记录表,受试者主观体验感受调查表。研究方法:选取安静、宽阔、平坦的室内场地进行。每位患者进行两种轮椅驱动竞速测试实验,每种实验分别在3个不同靠背高度下测试,每个靠背高度测试2次,最后计算两次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每次实验开始前,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轮椅靠背高度进行调整。实验时要求患者穿戴防滑手套,驱动轮椅时躯干始终依靠在轮椅靠背上,以保持坐姿稳定。实验1:患者驱动轮椅以最快速度通过长20m的“L”形路线,并记录实验时间。实验2:在一段10m长的路线上每隔2m放一个立桩,让患者驱动轮椅以最快速度绕过立桩走完“S”形往返路线,并记录实验时间。
1.3 评定标准 ①每位患者在3个不同靠背高度下驱动轮椅通过“L”形路线和“S”形路线所用时间作为结果的对比情况;②实验后调查受试患者主观体验感受。
2 结果
19例患者“L”形路线和“S”形路线用时,低靠背用时明显少于中靠背及高靠背(均P<0.01);中靠背与高靠背用时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19例患者在3个不同靠背高度下通过“L”和“S”形路线所用平均时间(s)
与中、高靠背比较,aP<0.01
19例患者主观体验调查结果显示,驱动方面:有18例受试者表示低靠背使上肢活动灵活,易于用力,没有影响上肢活动;有14例受试患者表示中靠背对上肢驱动动作有一定影响;有17例受试者表示高靠背对上肢活动造成了明显影响。坐姿稳定方面:有15例受试者表示3种不同高度的靠背都能满足驱动轮椅时对躯干的支持,但高靠背在驱动轮椅时身体坐位稳定性比中靠背及低靠背好。
3 讨论
轮椅是脊髓损伤患者最早使用且使用时间最长的辅助器具之一,轮椅的使用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ADL能力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6],因此,获得移动能力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之一。移动能力的重要性还反映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中: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残疾人尽可能独立地享有移动能力。然而,真正需要轮椅的人士中只有不到5%获得了正确适配的轮椅,为了确保有效的个人移动,轮椅使用者需要正确适配和满足他们特殊需求的轮椅[7]。一方面,C6患者功能障碍水平严重,残存有功能的肌肉有:桡侧腕长、短伸肌、肱二头肌、前锯肌、背阔肌。可能的活动有肩胛骨前伸、部分水平内收活动、屈肘、前臂外旋、桡侧腕伸。无腕屈曲、肘伸展和手部活动[3]。为此,C6患者驱动轮椅的方式比较特殊,是将手掌置于轮椅手圈上,从手圈的上方开始用力,用手掌挤压手圈,将推动力传递给大轮完成轮椅驱动,整个动作中主要由肩胛骨及肩部残存的肌肉参与活动。这时作为有支持躯干稳定坐姿作用的轮椅靠背,不应妨碍肩胛骨及肩部的活动。另一方面,颈髓损伤后伴有四肢瘫痪的患者,由于失去躯干肌肉运动控制和感觉,坐位平衡及控制能力较弱,这会使坐直更加困难,若没有轮椅的正确支持,长期的姿势问题就会迅速发展[8]。C6患者需要借助轮椅上的坐姿支持装置,如靠背、坐垫、扶手、脚踏板及安全带等,这些装置能改善坐位平衡、手臂和躯干位移控制能力[9]。而在驱动轮椅过程中,轮椅靠背对维持坐姿稳定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轮椅靠背越高,对躯干的支撑性越好,坐姿也就越稳定。然而过高的轮椅靠背又会妨碍使用者驱动轮椅时的上肢活动,尤其是肩胛骨和肩部的活动。通常情况下,C6以下损伤者病情稳定后就不应再使用高靠背轮椅[10]。
有研究指出:轮椅驱动能力与轮椅使用者的上肢和躯干的肌力、耐力及掌握合理的驱动技术等指标密切相关,而这些指标又可以通过轮椅驱动速度客观地反映出来,即轮椅驱动速度与轮椅驱动能力成正相关。短距离轮椅竞速训练可增强截瘫患者驱动轮椅的能力[11]。本研究设定的“L”和“S”形竞速路线是轮椅驱动能力训练中最基本的训练项目,“L”形路线可以反映出轮椅使用者的直线驱动能力;而“S”形路线则可以了解轮椅使用者的转弯技巧能力[12-13]。因此这两项测试实验可以综合地反映出轮椅使用者的轮椅驱动能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适配轮椅要求:轮椅使用者自己推轮椅,他们需要自由地活动肩胛骨,即一般手动轮椅靠背的标准高度(即坐面顶端到靠背顶端的距离)是坐面到肩胛下角的距离[6]。这一标准虽然符合一般手驱动轮椅者的状况,但对于功能障碍严重受损的C6患者是否适合还有待进一步验证。从测试实验结果得知,靠背高度在肩胛下角下方5cm处,对上肢活动阻碍最小,使得C6患者肩胛骨和肩部残存肌力能够充分发挥,可以高效地驱动轮椅和灵活地完成轮椅技巧动作。然而轮椅靠背高度在肩胛下角及上方5cm处时,C6患者上肢活动能力显著下降,靠背的高度对肩胛骨和肩部造成了阻碍。通过观察C6患者轮椅驱动动作可以发现,由于这个损伤水平造成肱三头肌肌力缺乏,伸肘驱动动作困难。驱动轮椅时双侧肩胛骨上、下和内收、外展及双侧肩关节后伸动作明显,为了充分发挥其残存肌力,轮椅靠背不应阻碍其活动。有文献指出:低靠背轮椅更便于轮椅驱动中肩部的活动,靠背高度在保证安全、稳定和舒适的前提下尽量低,以保证轮椅最好的使用效果[14]。
本研究在测试实验后对每位受试患者进行的主观感受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受试患者表示“使用低靠背时上肢及肩胛骨活动最灵活,可以最大范围地进行活动,几乎不受阻碍;高靠背使肩部后伸等活动受限明显,中靠背仍有肩部活动受限感觉,也不能充分发挥全部的活动能力”。在回答驱动过程中身体稳定情况时,多数受试患者表示“3种不同高度的靠背都能满足驱动轮椅时对躯干的支持,高靠背对背部支持更充分,感觉身体比中靠背及低靠背稳定。还有部分患者提出:使用高靠背驱动时肩部后方及背部上方(肩胛骨处)的皮肤与靠背产生摩擦,感觉非常不适”。
本研究是从轮椅靠背高度设置的角度,探究对C6患者轮椅驱动能力的影响。当然提升C6患者轮椅驱动能力还也可以有一些考虑方法,如使用易驱动的轻质轮椅,如市场有的钛合金及镁铝合金材料的轮椅等;使用驱动轮轴心适度前置的轮椅,这种轮椅驱动时使用者的肩关节不用过多后伸,易驱动,但重心后移会造成轮椅稳定下降,对于坐位平衡功能不佳的C6患者,需考虑安装轮椅防倾杆,以确保驱动时轮椅的稳定性;还可以通过佩戴特制防滑手套(本实验中使用)及轮椅手圈缠绕橡胶带等方法增加摩擦力,提升驱动效能[15]。总之,不论应用哪种方法,在为四肢瘫重度脊髓损伤患者适配轮椅时,都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制定的轮椅适配指南中指出的“适配轮椅时在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功能、需求及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种类型轮椅所对应患者的功能状况,并配合适当的轮椅功能宣教及训练”[16],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轮椅适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