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杏文化传承与今用
2019-06-12张加延张铁华
张加延,张铁华
(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熊岳 115009)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也是一种力量,一般指精神力量。文化的精髓在于对社会的发展有传承力和推动力。笔者通过调研认为:杏文化与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而且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各个领域,她多以赞扬和称颂杏花的形式体现。
1 杏花观赏性的研究与应用
1.1 杏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
杏花是我国北方家喻户晓的报春花,深受人们青睐。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诗人庚信(513—581年),有一首描写杏花的名诗流传至今:“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描绘出早春杏花绽放的芳姿和点染城乡的美丽景色,引发了诗人折花金盘待宾客的美好联想,看出古人对杏花之喜爱。南宋陆游(1125—1210年)更有:“山杏溪桃本看花,累累成实亦堪夸。盐收蜜渍饶风味,送与山僧下夜茶。”可见自古就有将杏加工食用的习俗和工艺。在明代沈守正的游香山寺记有:“自回廊复东来青轩,群山拱揖,苍茜刺人目,下见陂陀高下,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见证了游人对宏观杏林之赞美与评价。以上可见,杏花自古以来,在我国人民的心中有着很高地观赏价值。
杏文化首先具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自然特征,由于杏树抗旱、抗寒、耐瘠薄、适应性强,不仅花朵繁茂美丽,而且稍加栽培管理即花繁似锦和硕果累累,因而迎得人民大众的喜爱。在长城内外广袤的北方,几乎所有的山野和乡村都有杏树。
1.2 古人对观赏杏资源的观察记载
杏花原本就非常美丽,古人还观察到其中还有许多观赏价值极高的品种:如在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曾经收集到花杂五色的‘蓬莱杏’(《西京杂记》1018年),至宋代据(《河南邵氏闻见后录》1039年)记载:剑州山中有重瓣的‘芙蓉杏’(今陕梅杏-笔者),到了明代,又出现了‘黄花杏’(现已失传-笔者)和‘千叶杏’等真绝品也(《格物丛话》1060年),随后又培育出重瓣杏和紫叶杏(《洛阳花木记》1082年)。可见我国古代观赏杏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这些都是来自自然界的变异。
古时,杏花还作为商品进入了集市,因此,宋代陆放翁写出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诗(《史达祖词》1041年)。
1.3 现代观赏杏新品种的创新与推广
收集保存古代遗传的观赏杏种质资源,加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培育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类型,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杏花的观赏与经济价值。可以在我国北方建起类似南方梅园的专类观赏杏园,创造出春花、夏果、秋红叶的美丽景色。再赋予丰富的杏文化内涵,开发出崭新的观赏杏产业,供广大游人欣赏与采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全可与江南梅花相媲美。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和北京林业大学培育出系列观赏杏新品种,极大地提升了杏花的观赏价值,并丰富了杏花的花型与花色,部分品种冬季可耐-40℃的低温,其抗寒性﹑早花性﹑适应性﹑时令性远胜日本的樱花,从花蕾显色到落花观花期可长达40余天。其中‘辽梅’迎春笑、‘寒梅’春分暖、‘绿萼’报春晓、‘送春’婀娜娇、‘陕梅’立夏俏等这些酷似梅花但比梅花抗寒的新品种(图2)被国际梅花登录权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陈俊愉教授誉之为“类梅花”。现已推广至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在辽宁省已进入大连市的劳动公园、普兰店市的街心广场、义县奉国寺、沈阳世博园和熊岳植物园,以及辽河油田、辽宁省政府、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等企事业单位乃至各大城市的居民生活小区,成为北方人们春游赏花的新亮点。2015年7月在沈阳举办的第16届国际杏大会上,“中国观赏杏新品种选育进展”多媒体的报告,令世界各国杏专家们感到惊奇——中国竞有如此美丽的杏花,得到了世界各国人们对杏花的钟爱有佳。
2 杏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2.1 杏林赞誉医徳和医术
杏林与医德医术渊源已久,早在公元4世纪东晋时代,葛洪著的《神仙传》中:董奉(三国时期东吴人)“奉居山,不种田,(每)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后(来)杏大熟,于林中作一草(粮)仓。(召)示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器罝(于)仓中,即自住取一器杏去,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年)二万余斛。”
图1 普通杏花
图2 观赏杏新品种
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株,经常接济贫民。明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病危,经当代名医严子成治愈,特送一幅“杏林图”致谢。可见杏林又与医德和医术结下了情缘,“杏林”也成为现代医学界的代名词。如今,病愈者出院常常赠送锦旗,称颂医德医术高明的医生或医院为“誉满杏林”、“杏林春暖”、“杏林之家”等,杏文化的继承密切了医患情缘。“杏林”也被用作现代医学团体、医学刊物的代名称。
在我国明代医学届大师李时珍撰的《本草纲目》中直接谈到杏的果实、杏仁、花、叶、根的医药价值:主治“曝脯食。止渴去冷热毒。心之果,心病宜食之。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兼用者,取其发散也。”《滇南本草》曰:杏“可治心中冷热,止渴定喘,解瘟疫。”《随息居饮食谱》曰:杏“须熟透食之,润肺生津,以大而甜者胜。”取将要成熟的青杏,水洗去核,捣汁去渣,文火浓缩成膏状,成人每服9 g,小儿酌减,可治菌痢、肠炎、结核潮热、咳嗽、食物中毒等。凡津液亏乏,烦渴者可食用鲜杏5枚,或用曝干后的杏干含服。现代用杏仁做的中药“止咳糖浆”等,人皆熟用之。
2.2 杏坛也是教育界的别称
“杏坛”典故最早出自庄子的一则寓言: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讲学,休息时就坐在杏坛之上。后人就把孔子讲学的地方称作“杏坛”,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地方。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孔子筑坛、建亭、书碑、种植杏树。北宋时期,孔子的后代又在曲阜的祖庙筑坛,并环坛种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现在人们常把教育界称为“杏坛”,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还有一所“杏坛中学”。今在山东省临沂市建有“杏坛中心城”和“杏坛文化小区”,以示学校和教师集中区域。2007年山东卫视开辟了“新杏坛”大型栏目,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解古今疑团,启国人智慧,深受群众欢迎。继承与弘扬本身也是一种文化。
2.3 杏仁酪曾誉满京城
杏仁酪曾是北京著名甜品,旧时售者均为回民。杏仁酪颜色洁白,甜润细腻,杏仁香味浓郁,可理气滋阴止咳。常饮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前人有诗赞曰:“清晨市肆闹喧哗,润肺生津味亦赊。一碗琼浆真适口,香甜莫比杏仁茶。”并注说:“杏仁茶以面粉及杏仁粉同熬即成。”《光绪顺天府志》中也记载说:“杏仁粉,按以杏仁甜者,磨为粉,然不仅纯,或杂以薯粉,士人和糖调水为杏仁茶。”酪字除了有乳制品制成的食物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是“用果实制成的糊状食品”。我国古代有水果做的橘酪,也有各种坚果类制成的花生酪、杏仁酪、核桃酪等。
2.4 杏花与美女
古人形容杏花的颜色:“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其“不施朱粉”“文质适度”,比作素态美人的本色,因此,古今农村美貌女子的取名,也常选用“杏花”或某某杏等。在我国古典戏剧《西厢记》四本-折中有一句台词:“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的红白。”如今“杏脸桃腮”已经成为形容女子容貌秀美的一句成语。也形容美女发恕瞪眼时,会“杏眼圆睁”。此外,还对有夫之妇的失德出轨行为贬之为“红杏出墙”,细无声地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2.5 保健与长寿
现今,我国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周边群众种植最多的果树就是杏树,是我国杏和杏浆的主产区,且历史悠久。南疆由于干旱缺水和土质瘠薄不适宜种植蔬菜,在人们一日三餐的食物中,很少有蔬菜。因此,常年离不开杏干。杏干和杏仁成为当地人们维护身体健康吸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晾晒和贮备杏干也成为当地人们的传统习俗。时至如今,杏园仍然是南疆农村必不可少的“菜园子”,家家宅旁都种有上百株杏树环抱,一能阻挡风沙,二能提供食用,而且百年受益。
从2008年起,中国老年学会每年调查、核实、遴选﹑公布1次我国健在的十大长寿老人名单,在第一届到第六届名单中有半数以上而且名列前矛的都是南疆杏产区的人。早在1985年11月,联合国卫生组织就认定新疆是世界第四大长寿区。而在盛产杏的新疆喀什市疏勒县库木西力克乡的2万多人中,就有8位百岁老人,最高寿者127岁(2016年),远远超过国际长寿乡的标准。
3 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1 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
陆放翁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陈简斋的“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都描绘出了客乡游子对春雨和杏花的别样感受。南宋诗僧志南的“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表述我国每年清明至谷雨前后,总是春雨催促着杏花,杏花呼唤着春雨,争先恐后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雨声叮叮,把空气洗涤得那样清新;杏花簇簇,将旷野点缀得如此俊美!春雨与杏花结伴而来,将明媚的春光渲染得更加清晰透明!杏花与春雨唤醒人们踏青出游或备耕生产。
如今,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的火村和沈阳市东陵区祝家屯镇的沙地沟村,分别以‘火村红杏’和‘小金杏’闻名,是名符其实的杏花村。两地都有近千亩的观赏与采摘杏园和完善的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方便,在4月观花、7月采果、10—11月观红叶的季节里,乡间别墅和农家饭庄时常爆满,以杏花、杏果、杏叶和杏酒为主题的旅游文化产业越做越大。2008—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乡杏花村,举办了11届万亩杏花(果)生态旅游节,开展天下第一花和夏日第一果为主题的赏花、踏青、采摘、品尝活动。成都市交通局也为此开通了多条公交与自驾车线路,使大批市民欢聚杏花村,有力地拉动了该村经济发展。2016年春至今,新疆伊犁、河北张家口在杏花开放时节,也涌来了万人赏花。这些杏花村能引进上述观赏杏新品种,效益将会更加可观。
3.2 促进了我国酿酒业的发展
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把我们带到了春雨绵绵、杏花点染、酒旗飘飘的僻静山庄,让人感受到难得的优美意境。古人常把杏花村比为代卖酒的场所,如今杜牧所指的杏花村我们考证有三:其一是指山西汾阳县的范邬杏花村,这里以酿造汾酒出名;二是指金陵凤凰台下的杏花村;三是指安徽的贵池(今池州)的杏花村。其中安徽池州现已是我国第1个以杏花村名义依法注册的旅游景区。
山西汾阳杏花村酿出了美酒,芳香馥郁,闻名遐迩。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杏花村是中国第1个蒸馏白酒的诞生地,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杏花村也成为中国酒都(店)的代名词。杏花村酿造的“老白汾酒”,1916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声誉海内外。“老白汾酒”和“竹叶青”等以清澈干冽、清香纯正、绵甜味长,即色香味三绝称著于世。自1953年以来,此酒始终被列为我国八大名酒或十大名酒之内,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山西杏花村汾酒酿制技术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山西电影制片厂还特别出品了37集电视剧《杏花魂》。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国应用杏花村之地名,北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林口县,南至湖北省麻城市的歧亭镇,东自山东省的梁山县,西至甘肃省东乡县的唐汪川。在黑龙江、山东、山西、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甘肃、北京等11省(市、自治区)都有杏花村的村名或店名。形成了“三里桃花店,四里杏花村,村头有美酒,店里有美人”的和平美好环境。
3.3 促进了”三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如今已把发展杏产业作为既治荒又治穷、扶贫与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作为“三北”许多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起,河北省的巨鹿县和山西省的阳高县都把杏树选为“县树”,每年杏熟季节全县放假1天,过招商引资的“杏节”;吉林省通榆县每年春天也过一次“杏花节”;新疆阿克苏市的库车县,以出产‘小白杏’闻名,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杏城”,每年也过一次“白杏节”。
研究杏文化不仅是追求精神文明,更要追求物质文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除将杏果和杏仁直接食用外,还把杏和杏仁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食品,如速冻杏肉﹑杏脯、包仁杏干、开口杏仁、甘草杏、杏仁露、杏茶、杏仁霜、杏酱、杏醋、杏酒等,乃至杏仁油和高级化妆品等,杏壳还是制作活性炭的优质原料。活性炭又是环保、食品、医药、化工、军工、冶金等多种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因此,杏产业有助于多种工业的发展。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是我国的杏壳“活性炭之都”,2012年曾举办全国杏文化有奖征文活动,许多优秀文章获奖。杏产品和杏文化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精神和物资生活,也挺身于世界市场:在20世纪里,杏仁是我国出口创汇率最高的传统园艺产品。进入21世纪,南疆出口的杏浆又占据了国际市场40%~45%的份额,我国活性炭的出口量也居世界首位。杏文化和杏产业带动了”三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也为国家创取了大量外汇。
杏是原产我国北方的果树,它抗旱﹑耐瘠薄、抗逆性强,又易管理。在”一带一路”中国段的荒山、荒地、盐碱地、戈壁、沙漠以及退化草场等非耕地上,大力营造杏等抗旱木本油料果树的经济林,建成我国粮油的新产区,可以弥补我国耕地不足的短板。将“丝路”两侧的非耕地改造成花果飘香的林果产业带。建成山川秀美、粮油丰盛﹑果酒飘香﹑适宜居住的万里杏花村,形成新常态。向全世界庄严展示我国兑现《巴黎协定》的法律承诺,展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生态环境的决心、勇气、智慧、能力和成就!收获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方向,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也符合果业不与粮棉争地的基本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