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
2019-06-12吴海东刘海峰
吴海东,刘海峰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2.喀左县蔬菜站,辽宁朝阳 122300)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我国农业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设施蔬菜面积368万hm2,总产量2.51亿t,产值7800亿元,不仅提供了40%的产量,而且创造了50%以上的蔬菜产值,业已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1]。在设施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设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由于设施结构的不合理和设备的不完善,造成设施内环境调控能力差,长时间的低温高湿、弱光等不利条件导致病害发生严重,过量使用农药,降低了产品品质和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用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农民为追求产量,不合理使用肥料,加上重茬连作,导致土壤、水源和产品污染严重[2-3]。近年来,笔者相继开展了设施蔬菜专用品种筛选、设施环境条件调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肥料合理利用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自2014年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1万hm2。现从培育壮苗、环境调控和肥料利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对各地设施蔬菜绿色生产提供指导和借鉴。
1 培育壮苗
1.1 品种选择
设施栽培蔬菜品种叶量不宜太大,株形利于密植和通风透光,抗当地设施栽培中的主要病害,产量高,品质好,同时还需根据茬口选择适宜品种,如越冬茬果菜栽培应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性强的品种,而夏秋茬应选择耐高温、高抗病毒病的品种。
1.2 工厂化育苗
工厂化育苗通常采用轻基质穴盘育苗,可自动控温、控湿、调光,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避免了病虫害严重、幼苗素质差、抵抗力低的问题。
1.3 壮苗标准
壮苗应具有高度的生理活性,定植后生长迅速,具有高的生长潜力,具有高度的抗逆性,定植后能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适应性强。果菜类秧苗花芽分化与发育良好,部分蔬菜壮苗的判断标准见表1。
表1 部分蔬菜品种壮苗标准
2 设施环境条件的调控
依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温度和光照需求量的变化,对设施内温度及光照进行及时科学地调控,如自动放风升降温、遮阳网遮光降温、补光灯、反光幕补光增温等技术,使温室的温光条件适宜果蔬作物的生长发育,同时抑制病虫害侵染传播,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产品品质。
2.1 增光技术
冬季常出现光照不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特别是连阴天情况下,应采取增光措施,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
2.1.1 选用高透光率棚膜。应用高质量PO膜,增加透光率,并经常擦拭,保持棚膜清洁,增加透光率。
2.1.2 反光幕应用。一般在11月至翌年4月中旬,随日光温室走向,面朝南,东西延长,垂直悬挂反光幕以提高棚室后部的光照强度和昼温,扩大后部昼夜温差,从而把后部的增产潜能挖掘出来。
2.1.3 合理使用补光灯。植物生长灯的作用是在自然光照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光源的补充,是结合栽培植物的生长特性,进行适当的光照补充,可有效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和缩短生长周期,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可缩短育苗周期、减少病虫害及畸形果、提早7~15 d开花结果,瓜果及茄果蔬菜产量增加30%、叶菜类的产量增加50%以上,并具有一定的增温效果。根据不同作物对光照的需求特点和试验结果,补光时长如下:茄子晴天补光3~4 h,阴天补光6~8 h;番茄晴天补光4~5 h,阴天补光6~8 h;辣椒晴天补光 2~3 h,阴天补光 6~8 h;黄瓜晴天补光 4~5 h,阴天补光6~8 h。补光灯一般安装在蔬菜生长点上方1.5 m处,每5 m悬挂1盏。
2.2 温度调节技术
2.2.1 调光降温。根据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期特点和外界光照环境,应用不同遮阳率的遮阳网、降温剂等调节棚室内光照强度,改善光照质量,使光照条件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促进植物生长,有效提高蔬菜品质(表 2)。
表2 设施蔬菜温光指标
2.2.2 保温、增温。可在草苫下加缝一层旧棚膜,约增加棚室夜温2℃,秋冬季降温之前增加一层浮膜(旧棚膜或苫布),盖于棉被之上,可增加夜温2℃。棚室内增加活动保温幕,可提高棚室夜温3~5℃,同时可采取火炉、热风炉等临时加温措施。
2.3 控湿技术
在低温寡照天气,设施内易发生低温高湿条件,导致病害增加,降低湿度能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3.1 膜下暗灌。膜下暗灌包括膜下沟灌和膜下微滴灌,膜下沟灌是用地膜覆盖灌水沟,灌水在膜下进行,膜下微滴灌是将微滴灌系统的滴头或喷头设置在地膜下。2种方式均具有显著的节水和降低空气湿度的效果。
2.3.2 挡湿膜。棚室前脸设置档湿膜,既能阻挡湿气向内部传导,又能减少棚内热量散失。
2.3.3 改变施药方式。防治病虫害时适当把药剂由喷雾改为粉尘剂或烟雾剂,降低棚内湿度。
2.3.4 作业道覆盖。在作物栽培行间覆盖地膜、稻壳或碎秸秆,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设施内湿度。
2.4 二氧化碳气肥施用技术
施用二氧化碳气肥是设施蔬菜高产优质栽培的重要措施,二氧化碳气肥袋与传统二氧化碳施肥技术比较,操作更加方便安全,且具有缓释性,释放期长达30~40 d,在释放过程中不产生有害气体,可以保证作物的安全无公害,对环境没有污染。一般悬挂225~300袋/hm2即可,使用后可促进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增加作物产量20%以上,并提高产品品质。
2.5 土壤障碍物理修复技术
利用禾本科作物秸秆可吸收和分解保持在土壤中的部分盐分作用,采用秸秆轻简化还田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可有效削减土壤次生盐渍化、杀灭前茬土壤和有机粪肥中的有害病虫源,增加土壤有机质,提升土壤通气保水肥能力,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土壤的物理修复。对于种植年限较长、病害较重的老棚室,通过高温闷棚,既可进行土壤消毒,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7—8月高温季节,施用有机肥75000 kg/hm2,再加粉碎长度为3~5 cm的玉米、小麦等作物秸秆15000~45000 kg/hm2、尿素300 kg/hm2、有机物料速腐剂120 kg/hm2撒在土壤表面,深翻25~40 cm,整平后浇透水,并将地面用地膜密闭覆盖,然后密闭棚膜25~30 d。
3 设施蔬菜肥料高效利用技术
3.1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和地膜覆盖及滴灌技术,配套自动追肥系统,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既满足蔬菜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对不同肥料的需求,同时有效降低环境湿度,减少用工量、用水量,减少化学肥料的用量,更加合理地使用有机肥料,改善设施土壤条件,增产稳产。
3.2 有机水溶肥及复合微生物菌肥提质增效技术
黄腐酸钾、甲壳素及枯草芽孢杆菌、哈木茨霉菌等有机水溶肥和微生物复合菌肥通常采用“氮磷钾+微量元素+水溶性有机物+微生物”的组合、液化和混合技术,成为作物可以快速吸收利用的液体状态,是全营养、全生育期肥料,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施肥精准率,从而节省肥料投入成本,减少了土壤内养分被过度吸收引起的重茬病害。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增强作物抗病性、抗逆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在有效期内使用,不能与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影响有益菌活性的物质混用,施用生物菌肥后应避免土壤处于高温、低温、干旱或积水状态。
3.3 合理施用化肥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中化肥使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氮、磷、钾肥比例失调,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导致蔬菜生理性病害频发,所以要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蔬菜需肥特点确定施肥方案是蔬菜优质高产的关键。绿色蔬菜产品生产中还应注意不施硝态氮肥,其他化学肥料最后一次追施应在收获前30 d进行。
4 高效栽培技术
4.1 绿色保花保果技术
4.1.1 熊蜂授粉技术。利用熊蜂授粉应注意:①放蜂前15 d设施内严禁喷洒农药,通风口纱网要平整严密。②蜂箱轻拿轻放,在傍晚时分移入棚内,瓜类蔬菜放15箱/hm2,茄果类蔬菜放30箱/hm2,蜂箱高于地面20~30 cm,蜂巢巢门向东南方向,易于接收阳光,静置10 min后,再把巢门打开。③熊蜂授粉期间设施内严禁喷洒农药,若病害严重必须打药时,喷药前1 d傍晚熊蜂全部飞回蜂箱后,关闭进出口,将蜂箱移出。第2天喷药,第3天上午通风,下午再将蜂箱拿回原处。
4.1.2 振动授粉技术。对番茄等自花授粉蔬菜,应用专用的振动授粉器通过振动花絮辅助花粉散出,促进授粉和坐果效果很好。
4.2 设施蔬菜人工合成基质栽培技术
充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实行无机混合物人工营养基质栽培技术,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易于操作,且经济、环保、无害化的生产新技术。具体方法为:根据栽植作物行距要求及根系生长特点确定栽培沟宽度及深度,并用旧棚膜将沟槽作业道全部覆盖,并在沟槽底部扎10余个孔,沟槽内装用玉米秸和玉米芯加腐熟鸡粪、牛粪、酵素菌扩大菌、水等原材料,发酵好的堆肥,再混入30%的大田土制作成的基质,基质上覆盖软管微喷设备及塑料薄膜。该项技术重点用于黄瓜、茄子、番茄、辣椒等蔬菜作物上,提早上市 7~10 d,增产 25%~30%,节水 50%~60%,蔬菜产品可达到绿色A级标准。
5 设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5.1 农业防治技术
5.1.1 深耕晒垡。在当地阳光照射最为强烈的7—8月,与日光温室休闲期,清除温室作物病残体,深翻30 cm以上,进行暴晒,既活化土壤,又起到杀虫灭菌的效果。秋季扣棚前再进行1次深翻,使土壤充分熟化。
5.1.2 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间,及时摘除病虫为害的叶片或拔除病虫株;收获后,清理田间病虫残体,带出温室外集中烧毁,深埋或放于粪窑内,可减少病虫初次侵染源,防止病残体上的病菌再次传播为害,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科学管水,避免串灌、漫灌,减缓病害传插蔓延速度。
5.2 物理防治技术
5.2.1 防虫网隔离技术。生长期内,在温室放风口、出入口等处覆盖50目防虫网,四周压紧,不留缝隙,防止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害虫进入棚内为害。
5.2.2 色板诱杀技术。在蚜虫、粉虱、美洲斑潜蝇成虫发生期,用黄板、蓝板诱杀成虫,均匀插挂色板300块/hm2,色板应高出蔬菜30 cm,每月更换1次。
5.3 生物与化学药剂防治技术
5.3.1 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使用天然除虫菊素防治菜青虫、蚜虫。选用由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制成的菌剂,在整地或定植后施用,不仅对根腐病、疫病、枯萎病、黄萎病、立枯病和根结线虫等设施蔬菜土传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同时可以改善设施土壤微生物菌群,有效改良土壤,恢复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土壤板结,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长增产、改善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3.2 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中规定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规范使用化学药剂,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严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收蔬菜产品。
5.3.3 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根据不同病虫害正确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路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加强预测预报,在害虫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发病初期施药。注意轮换和交替使用农药。在药液中加增效剂,增加农药粘着,扩散和渗透性能,提高药效,减少农药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