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跨校辅修制度的管理现状与优化研究
2019-06-12靳静静赵焊罕
靳静静 赵焊罕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上海 200240)
在社会新需求的驱动下,跨校区模式下的本科生跨校辅修应运而生。 跨校区即地理位置不相连的校区[1],跨校辅修指修读其它高校开设的辅修专业,该教学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 这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深受各大高校学生的欢迎。
高校开设跨校辅修专业、推行辅修制度意义重大,一是适应学科发展、 知识创新的时代要求, 二是高校实施通才教育、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是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用用人单位的欢迎[2]。
1 跨校区模式下的本科生跨校辅修实行现状
1.1 跨校辅修运行流程
以上海市西南片联合办学为例, 本科生跨校辅修分春季和秋季招生, 春季招生时间每年5 月份左右,秋季招生时间每年12 月份左右,招生对象为当年大二的学生。 具体工作运行流程如图1 所示:
1.2 跨校辅修制度实行现状
跨校辅修制度可以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 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 在大学园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中试行的一种辅修专业学士 (学位) 的政策条例, 是为确保跨校辅修工作正常运作的指导性与约束性文件[3]。
图1 跨校辅修工作运行流程图
据上海市西南片联合办学片区的跨校辅修制度实施情况,了解到:(1)制度宣传受众面低。 成员校区的学生对于片区的跨校辅修制度中的相关条文的认知度较低,甚至处于未知的状态;(2)制度执行效率低下。针对修读年级、 最低成绩绩点以及辅修专业证书取得以先获得主修专业证书为条件等硬性要求存在一定比例的异议;(3)制度宣传信息渠道不畅。 学生获悉跨校辅修相关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同学、 老师的口口相传以及公告栏的展示, 而且网络仅限于专门的片区网站上,学生容易忽略,对于此类信息缺乏知晓度。
1.3 跨校辅修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管理是跨校区模式下办学的一项崭新课题,为更好地解决跨校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管理体制、教育配套资源、学习状态等方面来说明。
(1) 根据对上海市西南片跨校辅修学生情况的调查, 约八成的学生认为现行跨校辅修学生管理体制存在些许问题。 如校区扩建、 高校扩招等因素并没有相应增加负责的管理人员, 很多事务需要层层反馈给领导,时间链太长造成效率低下。
(2)顾名思义,跨校区肯定存在着地理位置上的差异, 所以要有相应便捷的交通工具供学生选择; 另外教师、 教室以及网络资源共享也要普及到跨校辅修的学生,比如校园卡的办理,学生可以自行出入图书馆、食堂, 充分享受到跨校辅修所在学校的各项配套资源,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跨校辅修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从选择辅修专业的动机、时间紧张造成压力大、出勤情况不乐观、学生与老师之间感情沟通交流太少。
1.4 跨校辅修选课及修读情况
跨校选课突破传统办学体制中高校在教学中的校园限制,通过学科资源整合和优化,实现优势互补,为高校本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4]。 初步统计了一下上海交通大学招收的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近7 个学期的跨校辅修的选课和修读情况,见表1。
表1 跨校辅修上海交通大学第二专业近7 个学期的修读情况
由表1 可以看出,选课人数还是较的,但是受限于一些因素, 最终能够顺利毕业并获得辅修证书的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2 跨校辅修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2.1 跨校辅修制度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学校开学时间和学期周期存在差异,主修学校课程与辅修课程在上课和考试方面均会存在时间上的冲突, 这给跨校联合办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需要优化流程来解决。
(2)报名录取过程中,因学校录取的标准不同导致不公平现象。 每个学校在入学标准、 学绩分点等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因学校设立标准的差异而造成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需求, 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3)辅修证书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是学生选择辅修的最主要动机。 出国、 找工作等都应有所体现。
(4)学生跨校修读课程,最基本的配套设施如交通工具、 校园卡等都没有得以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对辅修进程造成了阻碍。
2.2 跨校辅修人才培养存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跨校辅修制度本身缺乏实效性、科学性,其中很多管理办法中的某些字眼比较含糊, 如 “学籍管理办 法 另 行 制 定” 、“每 年5 月1 日、11 月1 日 前 统 一 公布” 等等类似的现象。 虽然这是出于对联合办学各方的综合考虑, 但是太过于模糊一方面会影响学生对辅修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也让制度执行者无所适从,扰乱管理秩序,造成混乱。
(2)跨校辅修工作流程缺乏系统规范,从招生到毕业资格审核, 所有与学生相关的通知均在一个单独的网站上发布, 不同学校的学生很容易忽略, 混淆各类通知,造成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做好宣传通知流程,形成长效机制。 每学期跨校辅修缴费需要人工线下处理, 然后上交财务处系统设置, 很容易出现错误和混乱,造成信息不对称。 另外,教学运行过程中监督力度欠缺, 辅修课程基本设立在晚上或周六周日, 每学期基本就有一周的课程接受督导老师查课听课, 反馈课程教学质量相关事宜。
(3)教务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很多细节易忽略,协作组成员之间监管力度缺失, 仅靠定期例会制度是远远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治标不治本,形同虚设。
3 完善跨校辅修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3.1 完善跨校辅修制度,加强管理制度方面的健全和落实
管理制度是对从事与组织运行活动或工作有关的具体规定的文件,具有严肃的法规性质,一旦生效,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培养复合型、 跨学科人才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推行跨校辅修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 撰写管理制度的各项条款规定, 必须明确不含糊、 文字清晰直截了当、 逻辑缜密严肃, 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更加详尽的文本描述,优化规范条例,消除模糊度、减少人为控制的一些因素。
跨校区联合办学机构出台的暂行办法、 学籍管理办法对整个管理体系起到宏观指导作用, 需要通过对管理运行体制和机制进行大力优化改革和完善, 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规范, 才能更好地推动双学位教育的良性发展。
3.2 梳理更新跨校辅修的工作流程,加强跨校辅修本科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首先, 跨校区联合办学要合理利用自身的教务管理平台,实行网上报名申请、审核录取、学籍管理、缴费确认等信息管理一体化, 一方面给不同高校的学生带来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依托高校优质课程(如慕课、混合式教学)资源管理库, 可以更好地展开教学, 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第三,教学管理系统是学生和教务工作人员使用最为频繁的信息系统,再造新的联网信息平台工作流程已成为必需,信息平台一旦发布通知通告,学生和教务工作人员可以即时获取信息,进行相关工作的进展;另外跨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跟踪学校各方面的最新讯息,进行互动学习交流,这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3.3 创新教学方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目前, 大多数跨校区辅修学位均采用正常的课堂教学,授课方式单一,形式单调,建议采用混合式教学或者录播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这样比较灵活可控;为确保主辅修专业教学正常运作, 建议跨校辅修教学选择周六周日或者夏季小学期展开。
3.4 加强监督管理,增强师资力量
学校对辅修专业教学的监管力度不够, 抑或是制度上的松弛导致跨校辅修教学质量不高。 那么在现有体制下要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配备足够精干的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各大高校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对开设的辅修专业进行资格认定和课程培养计划的审核;最后,应该建立常规的教学检查制度,定期组织跟踪,检查学生出勤率、任课教师的到位情况、课堂秩序等, 定期与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改进。
3.5 加强校际合作,共同推进辅修制度的发展
首先, 校与校之间建立教学共同体, 加强校际合作, 推出学校优质课程资源供学生选择, 确保学生受益,进而使得各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5];其次,跨校辅修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资源较为缺乏的高校提供了“借鸡生蛋”的机会,实现了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最后,跨校辅修可以使各高校学生选修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课程,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