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文化陕西繁荣发展大有可为

2019-06-12温斌

陕西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陕西建设文化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请您结合新时期文化强省建设,谈谈我省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王长寿: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尤其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文化产品供给从普遍短缺到繁荣活跃,文化建设管理从单纯依靠政府到现在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对外文化交流从单一封闭到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中国文化发展既见证和记录着时代变迁,又在历史进程中稳步前进,前途光明。

王长寿(中)在电视台节目中接受采访

具体到陕西,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文化改革和发展态势稳健、成果显著。尤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扎实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持续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全力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陕西成绩斐然。

坚定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起向上向善“风向标”。“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陕西文化建设始终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发展主导权;通过主题宣传激励、典型榜样带动、红色教育涵养、重大活动牵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动态化,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文化陕西以文化人,春风化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区域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之前,陕西文化体制改革,尤其省市县三级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曾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省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现在,陕西持续出台一系列符合区域文化发展特色和要求的政策措施,在推动文化法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优化区域文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区域文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民生”风生水起。从相对紧缺到大繁荣大发展,陕西公共文化产品、设施与服务的供给、购买、服务和使用都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立法加速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建成16000多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全省;宝鸡、渭南、铜川、安康4个国家级公共文化示范区和“渭南市一元剧场”“高陵区公共文化服务110”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设成绩斐然;“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艺术节”等节庆性、专业性公共文化服务亮点纷呈;文化扶贫快速推动,以非遗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就业,以精准扶贫推动文化小康;全省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序运行,百姓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文化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开始,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现已涵盖国家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所有方面。产业总量不断快速增大,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962.7亿元,接近1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2%,实现营业利润51.6亿元,同比增长36.6%。产业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社会效益明显。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文化+”“互联网+”带动效应凸显,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在繁荣区域文化、拉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化交流迈出新步伐,以文化相融带动民心相通。一直以来,陕西坚持以具有陕西特色的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积极打造“国风秦韵”等对外文化品牌,多渠道讲好陕西故事,传播陕西声音;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陕西不断发展完善“丝绸之路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新媒体影视联盟”等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成为陕西文化开放交流、创新发展的新名片。

记者:回顾多年来陕西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您认为有哪些值得肯定的经验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王长寿:回望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文化建设取得诸多成就,首先得益于党和政府始终牢牢掌握文化改革和建设的主导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推动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遵循。

其次,陕西文化建设植根于区域特色资源和优势条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只有依托区域文化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顶层推进,出台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做细做事考核落实,才能以创新区域文化治理体系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第三,与时代同步伐,深入推进“互联网+”“文化+”战略,以融合创新推动文化建设转型升级。既一方面深入推进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打破传统领域和板块界限,拓展文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积极培育文化新产品、新业态。如大型文化IP“西安年·最中国”之所以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就是积极推动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的成果。

记者:2019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我省有什么举措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王长寿: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灵活、创新性强,在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增加产业营业收入、吸纳就业人数等方面优势明显。当前,以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华县皮影文化产业群等为代表的陕西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我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018年,省委宣传部和省工商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重点从文化事业单位转企名称登记、文化产业个转企、小微文化企业培育等20个方面改善并简化文化企业成立进程,为民营文化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要进一步改善并简化各类文化企业成立进程,做大产业总体增量;进一步开放市场,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支持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回应企业发展诉求,提供全链条的服务。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推动陕西繁荣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任重而道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长寿:陕西文化发展基础良好,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是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优势资源的富矿;科教力量强大,文化人才众多,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区位优势突出,发展机遇明显,“一带一路”、 陕西自贸区、西安国家级中心城市定位等将陕西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文化陕西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陕西文化强省建设,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持续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尊重需求与引导需求并行,积极布局移动互联、声音消费、次元文化、电子竞技等文化消费蓝海,开创全新市场;以多元供给、精准对接为目标,创新供给方式、丰富供给形态,推动文化供给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第二,加强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扶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扶贫带动文化发展。依托传统工艺和民间民俗工艺美术品振兴工程,形成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产业链,吸引就业,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第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文化领域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着力做好文化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撬动文化与金融等有效对接,持续优化文化企业发展环境。第四,依托陕西自贸区建设,积极打造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搭建文化产品服务交易平台,加快文化产品对外营销网络,以开放交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陕西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