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的力量
2019-06-11宋文翔
宋文翔
《束之行者2#》傅中望木184×82×105cm 2016 年
知与行,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武汉美术发展之路的核心力量。20世纪80年代后,武汉美术文化的发展在官方画院创作系统和美协展览系统的一元主线之外,逐渐派生出以各类资本运作下的美术馆、画廊、艺术空间、艺术博览会等商业操作模式的当代艺术发展路径,这是与同时代整个国家的美术创作发展态势相契合的。不仅如此,“敢为天下先”的武汉还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走进亮宝节》许海刚纸本水彩150×180cm 2014 年
一 变革之前奏
变革总是从思想解放带来行动的改变开始。1976年后,艺术家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面对逐渐宽松的环境,湖北美术界首先从中国画领域开始,一批有着中国画创新愿望的画家们,率先摆脱思想禁锢,提出中国画创新,以群体的声音撬动了美术创作板结的单一土壤,“晴川画会”几乎聚集了当时湖北中国画领域中最有实力的艺术家。油画领域,在1980年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唐小禾、程犁的《1976——中国的十月》,蔡迪安、李宗海的《南下》,雷必农的《浪花》入选,《南下》还获得了三等奖,并和《浪花》一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水彩画领域,1979年“武汉水彩画会”成立,开展水彩画的创作、展出、研究等活动,促进了水彩画创作的发展;版画领域也在1979年至1982年间通过“武汉版画学会”的成立和筹划,开展座谈、交流与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版画展览”和“全国青年美展”等展览活动,显示出勃勃生机。武汉美术的这种成果显现无不与时任湖北省美协副主席周韶华的思想有关,他认为要改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回到艺术本质、艺术本体、文化精神上去,要从艺术内在生命力去思考问题。作为召集人和策划者,“晴川画会”的成立、1982年湖北神农架美术创作研讨会和1984年召开的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正是他整合了各种资源推动的成果。同时,他提出了“全方位观照”、“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等艺术理论与创作观点,对1980年代初的中国画创新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无人之境》林欣布面油画150×280cm 2017 年
正是在这种态势下,湖北省的美术创作迅猛发展,第六届全国美展就是湖北美术在单一主线下创作成果的集体爆发。在这届全国美展上,湖北充分展现了各画种的创作实力:获得了2个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5个优秀奖,此外,还有数十位湖北艺术家的作品入选。
“八五思潮”之前的全国美展是那个年代唯一的创作展示主线,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观。武汉美术在此阶段积蓄了力量,铆足了劲,一场蓄势待发的真正变革与爆发即将来临。随着“八五思潮”到来,当代艺术的兴起,展览越来越多样化,全国美展唯一性的主线追求开始被消解。
《旭日升起》周韶华纸本水墨123.5×118.5cm 2015 年
二 聚散中彷徨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正是周韶华、杨立光等老一辈艺术家为武汉地区的中青年艺术家、理论家们施展才华所需的自由土壤与空气提供了保障。晴川画会、申社、艺友画会、部落·部落等艺术团体相继成立,在文联、美协、学院、画院等单位任职的一些艺术家也重新开始了对去除意识形态背景的现代艺术的探索。
《玻璃花开NO.33》袁晓舫布面油画200×150cm 2006 年
1985年,武汉地区的美术界在周韶华等人的推动下,在《美术思潮》杂志的助力下,新艺术思潮涌动,以高等美术院校学生为主体的“新潮美术”席卷而来:1986年由湖北美协主办的“湖北青年美术节”和以湖北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为主的“部落·部落第一回展”把武汉地区的艺术创作推向了高潮。同时,由于《美术思潮》在“八五美术思潮”时期的影响力,使武汉很快成为现代艺术的中心城市之一,吸引了任戬、舒群和王广义等外地艺术家力量直接融入湖北。
1992年广州油画双年展上,武汉美术在新观念的影响下以“超写实主义”与“湖北波普”一举成名。该展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走向市场操作模式、脱离体制性展览的重要展览。由此,武汉地区美术发展的第二条主线真正确立,以“超写实主义”和“湖北波普”为代表的武汉当代藝术蓬勃发展,武汉在全国闻名遐迩,成为了当时的当代艺术重镇之一。
1987年湖北美术学院师范系在刘寿祥主持下开始创办水彩画专业,第一届水彩画专业班中,有7名同学的毕业创作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而他本人的作品在第六届、第七届、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均有获奖,并在1992 年“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中获金奖。另外,湖北省水彩画会研究会和湖北省水彩画会艺委会成立后,在湖北省美协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国家级水彩画展,使武汉地区水彩画的影响更加广泛。
《好果子2005 之二》杨国辛布面油彩110×110cm 2015 年
约1985年至1995年,武汉地区的版画界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渐进过程。1985年“武汉版画学会”的社团作用,由新组建的湖北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替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同举办了6届全省展览。
另一方面,当年在中国画的传统基础上创新具有前卫性和先锋性的“晴川画会”,许多老先生对新潮美术中接轨西方现当代艺术、反传统的理念认识不尽相同,部分画会成员对新潮艺术的艺术观很反感。成员之间有了意见分歧,原想致力于“长江画派”的构建目标发生了变化,后来就慢慢疏远了,外界对“晴川画会”活动的关注也在逐渐转移,画会慢慢陷入沉寂与消亡中……
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外艺术体制力量(大型双年展、三年展、艺术市场)的介入形成了新的自由空间,大部分崇尚艺术语言纯化以及思考所带来的普世启蒙价值的现代艺术原班人马和这一时期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艺术家们,纷纷北上或南下,现代艺术的称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被当代艺术所取代。选择留守武汉的艺术家们大多在公共机构或学院兼任管理者的角色,但在艺术生产上他们并未缺席国内外的诸多艺术现场,而是以个体的身份参与。在查阅、整理武汉当代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事时可以发现,武汉本地发生的展览、事件较少,由此,武汉美术发展的两条主线都相继由活跃归于平淡,走向了沉寂期。
《为一棵树所作的肖像NO.12》龚剑布面丙烯170×230cm 2018 年
三 沉寂中自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武汉艺术生态的一个分水岭,南方的高校、文化单位等纷纷到武汉挖人,大批艺术家、批评家南下或北上。中坚力量出走后,武汉当代艺术的发展走向了一段沉寂期。
客观而言,这一时期,武汉官方美术主线下的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省美术院和武汉画院稳定了武汉美术创作的局面。艺术家们依托全国大展等体制内的展览,让我们在传统主导的主线中找寻到了武汉美术走向成功的另一种路径。艺术家们在历年全国各类大展上的这些丰厚的创作成果足以说明,艺术创作在某种状态下是一种个体行为,它体现了艺术家在自我营造的氛围中自强不息的努力。
《灯笼》李继开布面丙烯147×200cm 2010 年
当然,除了艺术家自我的个体创作之外,还营造出了一些小团体小气候。比如1995 年,艺术家冷军和郭润文等人以私人名义召集写生沙龙,后来每到春节寒假就一起画画,以沙龙聚会的写生方式一画就是二十多年,渐渐成为武汉美术界的春节一景。
这个阶段,武汉的水彩画界还有许多富有创作个性的团体,多半以高校的基础教学机构为中心,主要的创作团体有:湖北美术学院,代表人物有刘寿祥、陈国庆、王涌、许海刚等;湖北省美术院,代表人物有白统绪、闻斌、陈勇劲等;武汉城市建筑学院,代表人物有华韧秋、华炜、徐国燕等;江汉大学艺术学院,代表人物有陈汉渝、樊惠刚等。这些小团体的出现,增加了凝聚力,同时也为水彩画艺术在武汉地区的普遍发展增添了力量。
《醉山图》张善平纸本水墨70×58cm 1997年
《痕迹》谢晓虹纸本工笔180×200cm 2004 年
1994年张广慧、侯云汉、李健合办的“三人版画展”,几乎可视为湖北版画更生的诉求。在查世铭、戴槐江等人支持与帮助下,三人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以及版画语言的清纯意识。这是一次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提出的挑战;在艺术本体的探索上。对自我的建立。
留在武汉的傅中望、魏光庆、袁晓舫、肖丰等人,仍然继续着在艺术上的探求,在他们的鼓励和影响下,武汉地区年轻艺术家们自发性的、涉及新媒介的实验性艺术展览与学术活动却一直都非常活跃。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成立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对武汉地区当代艺术的推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在《美术思潮》杂志停刊六年后,部分原主创人员秉承《美术思潮》的宗旨创立了《美术文献》,在鲁虹、彭德相继离开后,刘明接任主编职位,杂志以其前沿性、学术性、文献性在艺术界引起反响。《美术文献》杂志对武汉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前沿的信息平台,而且更在于依托它的学术积累与品牌效应,在武汉延伸出了一个当代艺术展示、对外交流的核心平台。
《红莲》李乃蔚纸本工笔画245×189cm 2009 年
四 知行中复兴
历史总是会以前进的步伐翻开新的一页的。2000年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实现了迈向国际化的突围,当代艺术市场兴起,利益格局显现,全国各地出现了竞相建立美术馆的风潮,武汉也不例外。
2007年、2008年,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相继开馆,至此,武汉的艺术生态增加了公立美术馆这个重要层面,同时也增加了两个当代艺术重要的展示、交流的公众平台。此后,武汉的艺术生态在多元化的群体力量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态势:政府、企业、民间资本各自布局,武汉多家艺术机构凸显出不同的艺术发展路径,让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和艺术野心呼之欲出。
《中国制造No.14》魏光庆布面丙烯120×300cm 2007 年
以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这两大国家重点美术馆为龙头,加之合美术馆、汤湖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等专业艺术机构的展事日趋活跃,专业程度日益提高,在国内外艺术界的发声日渐频繁有力,带动了由艺术家、艺术学院、专业艺术机构、画廊、美术馆以及艺术会所等相关产业共同构成的艺术生态层。当然这些美术馆或艺术机构今后也还将继续面临着如何更好地去平衡政府、公众与艺术之間的关系,如何策划更多具有学术独立性与原创性的展览,如何合理建立收藏体系以及如何更好地支持年轻艺术家及公益艺术项目等等问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这一切景象都在表明武汉的当代艺术正重新崛起,武汉美术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
毋庸置疑,当尚扬的纽约个展开幕,曾梵志的伦敦、苏黎世、香港三个展同时开幕,郑达获“2018王式廓奖暨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大奖等捷报不断地传来,让武汉艺术家们在外的每一次发声,都掷地有声地昭示着开放、包容、艺术机构众多且齐力协调的武汉艺术生态之活跃,而来之不易的这一切是经过了四十年来的时代沉浮,并指向了一个事实:是知行的力量,让武汉美术发展之路得以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 吴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