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后勤改革与服务的“公益性”
2019-06-11黄晶晶
黄晶晶
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一般为学生、教职工及其家属。这样的群体就限定了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公益性主要是指其目的是服务大众群体,而且由政府主导。由于高校后勤服务的公益性没有具体落实到个人与产品,因此难以实现其公益性目的,但是高校的后勤公益性背后涉及了巨大的社会利益链条,其一是关乎了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学校教育的稳定,其二是关乎教育公平的问题,其三是关乎保障贫困学生的基本利益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所以不要仅仅停留在探讨高校后勤的性质上,而应该将其公益性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与个体中,实现其真正的公益性质。
以下是国内外高校后勤涵盖公益性的管理模式,试以分析和对比。
1 社會环境分析
国外的社会条件对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有促进作用。第一,政府不干预高校后勤机构的具体经营,只对其进行宏观层面的调控,例如法国的国家层面大学事务中心对各个地区事务中心进行调控和指导,地方事务中心自主经营;第二,很多国家在政策、法律和财政上都对高校的后勤服务提供了大力支持,采取了低税、免税、财政补贴和立法等手段,来吸引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到高校的后勤服务中来;第三,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也介入了高校的后勤服务当中,例如80年代开始就参与到后勤服务中的日本大学生协会。因为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的支撑,法国、德国和日本的高校后勤服务具有了符合市场经济的功能和属性,能够胜任为学生提供良好服务的任务。相对而言,我国长久习惯的行政干预机制和计划机制都约束着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我国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相关政策等也不很完善,立法也不明确,尽管存在一些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但是并没有得到落实;此外,我国的第三产业不及国外发达,并没有覆盖高校后勤领域,不具有集团效应和规模效应。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环境还不利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
2 运行方式分析
很多国外的高校采用了市场机制,学校后勤服务的完成利用了社会上专业机构的力量。大学本身和其后勤服务一般是分离的,后勤服务采用了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学校因此能够精简人员,脱离的大量冗杂的服务工作,提升了办学效益和办事效率。再看我国的管理模式,在20多年中,由分项承包制度,发展到经费综合定额承包,发展体制历程经历了多种尝试:1、多实体、小机关;2、一体两制;3、公司制,然而绝大部分的高校并有改变学校操办的后勤服务模式,但是我们也不能急于求成,改革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法国、德国和日本高校后勤的运营方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利用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他们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市场机制在后勤服务社会化中的推动力,可以作为我们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借鉴。
3 目标模式分析
尽管具体的操作模式各有不同,但是国外实际上形成了统一的最终模式,大致上是学校参与、社会承担、政府引导的一种高校后勤模式。在国外的学校中,实际上也存在和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机构相似的专门机构,这些机构可以代表学校和社会公司之间签订一定的契约。我国要进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要明确其目标,应该是构建起一个用资本作纽带,管理科学、校企分离、权责明确、产权清晰的科学的企业制度。明确后勤机构的法人治理机制,让后勤实体变成能够自主运营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主体,承担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责任。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过程中,探索过多种模式:校际联合模式、社会企业经营模式、混合乙方模式、独立乙方模式、校内乙方模式。当前,很多学校采用的是校内乙方的模式,实际操作中这个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让新旧模式实现顺利平稳过渡,适应改革初期要求;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化的运作,完善了甲乙双方的经济合同关系。然而,校内乙方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1、校内乙方并不具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市场主体资格缺乏,在真正的市场运作中有弊端;2、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关系行政色彩浓厚,基本还是计划性管理,产权关系也比较模糊,因此实际上学校承担着乙方的运营风险;3、组织成本扩大,管理人力和层次增加,校内乙方要对资产处、后勤处等多个管理部分负责,因此后勤处作为甲方,对于校内乙方的监督和管理往往不力。
4 服务性质分析
国外的高校后勤机构经费主要来源之一是政府经费,尽管其服务是收费的,但是后勤机构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盈利并非这些机构的目的,它们较好地包容了市场性和福利性。它们在社会上取得了多方面力量的支撑,有一些社会的经济主体承担了高校后勤的一部分服务工作,因此后勤服务市场是较为活跃的、完善的。此外,国外校企分离制度让后勤服务从学校中脱离出来,自主进行经营,有的甚至是连锁化的、集约化的。所以在资源、财力、物力和人力上都能较好地进行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高校后勤在承担服务育人的职责,责任的担当促使其能够为稳定学校发展提供支撑,但是就目前已有案例得知服务与产业外包并没有实现高校改革的理想,因产业外包所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冲击不仅是高校市场加入了社会市场这个经济竞争的熔炉之中,而且使广大的校内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高校与社会,保障服务性质与市场经济性质必然产生纯商业的运行,个体追逐利益的结果使价格趋于非正常化,产品方向也趋于非人性化,保证后勤改革的稳定性才能防止价格与需求不对等给师生带来不利的影响。
为了保证高效后勤改革的稳步推进与改革之后的成效,产业外包一定要慎重。改革方向一定要多元化,改革并不只有产业外包一条路。“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服务界优质资源联合经营,采众家之所长认真的对内进行自我革新,才能打通从基层到塔尖的自我可持续发展通道,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世界,只有不盲目不激进,在运营过程中去社会化去利益化结合学校的特点与条件,才能打造出一条属于高校后勤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