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19-06-11马冬陈丰艳
马冬 陈丰艳
[摘要]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新形势给外语专业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跟随时代和市场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转型是近年来各地区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方向。古往今来,每一次的教育变革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这符合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一般规律。立足于当前“一带一路”新形势,首先要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目前,各高校均有意识地从重点培养通用语转变为不断增加小语种课程,小语种课程的增加虽然顺应了时代发展规律,但是充斥于其中的问题与矛盾也不容忽视。随后,人们意识到单一的语种培养已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此基础上,“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不可否认这是时代的进步。在对语言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形势而变革的历程进行梳理之后,立足于当前高校语言人才培养实际情况,简析新形势下高校开展“英语+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在已有语言学科基础上实施“英语+小语种”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所在,进而剖析“英语+小语种”复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等相关现实性问题,针对性地对高校开展“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语言人才培养建议,希望对高校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一定的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1-0083-05
教育是一个同时涉及个人和社会的动态过程,在培育个体发展的同时应兼顾社会发展这个大前提,只顾个体发展或者只顾社会发展都会造成发展滞后,二者应当是互相兼顾、齐头并进的关系。社会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机遇,个体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而协调二者关系的中间力量就是教育。放眼望去,当今社会发展态势是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尤其是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之后,中国同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的繁荣必将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社会其他方面也应该力争赶上经济浪潮。教育在这一浪潮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它为迅速发展的社会不断输入各方面的人才,注入鲜活的血液,保证了社会其他方面协调前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还力争“走出去”。基于世界各族人民各不相同、绚烂夺目的文化传统、习俗习惯,“一进一出”需要搭建“桥梁”。语言的沟通便是“走出去”的桥梁,“走出去”的步伐越大,对语言人才的需求就越迫切。语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市场需求的缺口不谋而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一改固定态势,滚滚向前,于是“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被提出。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介绍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具体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该倡议被提出至今,显著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果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基于本国利益考虑,而且是站在一个全新的世界历史角度出发,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努力带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国在“一带一路”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可;许多重要的国际机构也将“一带一路”及其核心理念纳入其中重要成果文件;沿线建立了许多铁路及银行基础设施。以上种种事实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正在辉煌迸发,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不难预料,我们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发展行列,会创造生发出更多富有成效的、惠及沿线国家的政策措施。从这个层面来看,“一带一路”彰显了中国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曾提出过“五通”。“五通”是关于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的相互沟通、流通、联通以及畅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高瞻远瞩的提法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方向。保证“五通”顺畅联通,首先要确保语言先通。这里的“语言”既指口头语言也指书面语言,不管是政策沟通需要的语言表述,还是设施联通需要的语言表达,或者是民心相通所需要的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是建立在语言相通的基础上。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进行思考,“一带一路”倡议连通沿线几十个国家,其涉及国家之多,语言之繁杂。因而,在多语环境情形下语言先行是必须,语言沟通问题不可避免。而每一种语言背后代表着其特定的文化与习俗。文化的交流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其中语言又是文化交流的载体。可见, “一带一路”要更好地向前推进,前提和基础是打好语言先行之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积极反思当前各地区各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是否能够满足时代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刻不容缓。下文将简要分析当前多语种形式下高校复语人才培养现状。
二、“小语种”人才培养的现状
学界对小语种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指除联合国通用语种外的语种。联合国通用语,即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指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以及西班牙语等六种语言。二是指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中国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小语种约有30种。这些小语种指的是除联合国通用语以外的语种。
“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以来,各高校纷纷转变语言培养模式。将增设小语种课程纳入语言人才培养方案,此举顺应了时代潮流,为社会输入了更多的小语种人才。然而,这远远满足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需求。而且当前高校小语种课程的开设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目前开设的小语种种类不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种类繁多,中国目前开设的小语种种类远远满足不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统计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53种官方语言,且还不算这些国家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然而小语种学生还是集中在所谓的热门语种,所谓的冷门语种面临着无人问津的窘境。二是语言尖端人才稀少。小语种不同于通用语言的使用广泛,绝大多数学校招生的时候很难招到具有小语种语言基础的学生。于是要想仅靠4年的本科阶段学习,就培养出具有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优秀人才,从客观上来看是不现实的。三是小语种语言资料匮乏。小语种没有通用语使用的人多,当前不管是学校还是图书馆或者是在售的外语学习资料,仍然是英语语种最多,别的语种资料比如日语、俄语等都较少,更别提其余的小语种了。语言资料少意味著语言人才培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四是单一语种培养仍然很难满足时代需求。从传统的重视单一通用语言人才培养到后来倾向于单一的小语种人才培养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都难以契合“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巨大缺口。传统单一的通用语言人才培养导致学生除了语言技能外,别的专业技能几乎为零,这种语言学习者显然已经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而单一的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毕业后选择面过于狭窄。于是,近年来人们纷纷提出各式各样“语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增强语言人才市场竞争力,改善语言人才短板。本文主要从语言培养模式出发,就近年来由高校提出的“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剖析。
三、“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是指在扎实掌握英语这一通用语言的基础上,又掌握一门小语种的复语人才。传统的语言专业人才培养在第三学年的时候会开设第二外国语学习,然而现状是除了要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会稍稍多学一点之外,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很快就会忘记。这种意义上的二语学习不是当前提倡的复语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复语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还要有时代使命感,能够站在时代前沿,用国际性眼光看待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复语方向的院校,除了本身拥有强大的外语教育基础的高校之外,就是依托时事发展而开设复语课程的高校。前者属于外语资源型,其优势在于丰富的语种资源和雄厚的师资配备,国内各大外国语大学就属于此类型。后者属于政策驱动型,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云南、广西、福建等省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优势地理位置,制定了加强密切来往国的语言学习政策,对语言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创造,收效甚好,值得肯定和借鉴。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所带来的语言人才缺口,绝不是仅靠几座城市、几所高校的语言人才培养就能满足的。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趋势明显,但动力不足。目前复语人才培养规模还较小,覆盖的小语种种类也较少。就云南来说,已开设的“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包括英越、英缅、英泰等复语方向。可见,规模小、覆盖小、语种种类少是主要问题。在这些已开设有“英语+小语种”的高校,其中小语种课时较英语课时短,这远远不能实现“英語+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小语种语言能力明显不足。此外,小语种教学资料少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网络日益发达,使得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但也正是因为这样,获取的资料零散不成系统。因此,应该把侧重点放在小语种教学资料系统整编上。与教学资料少相对应的是师资力量薄弱,具有小语种语言专业的高端人才少之又少。以上,从语言培养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阐述了当前“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的现状。导致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是地区政府宣传与扶植力度不够,学校不够重视语言教育转型,小语种学生就业前景不够明晰。针对这一现状,下文将结合高校语言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就“英语+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思考及建议。
四、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必要性
1.语言人才培养面临转型。教育本就应该紧跟时代潮流而变革。当前政治、经济各方面趋于一体化的态势对教育特别是语言教育提出了挑战。当然,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机遇。传统单一的语言人才除了一门外语之外没有别的技能,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语言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技能,越来越多的非语言专业的学生都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所以只掌握一门语言的语言专业学生并不具有市场竞争力,这就导致近年来语言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堪忧。要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语言人才,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
2.英语已经不能打包所有的文化交流需求,会一门通用语英语的同时,如果还会一门其他语言,将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助力剂”。语言不仅仅用于语言沟通,它还涉及民族风土人情等各方面。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通”之中的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需要语言搭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之多,涉及的风俗习惯与禁忌之多,都将是推进沿线经济发展必然面临的现实问题。小语种交流带来的还有中华民族与其他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一带一路”刚刚迈出强劲的步伐,对小语种国家文化的了解是长期交流合作的基础和保障。
3.小语种复语人才市场需求大。 “一带一路”将是一项长期的大工程,它的繁荣发展,将带动社会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当然也包含语言。当前复语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不足以填补市场缺口。总结失败经验,在进行跨国项目时因语言障碍或者民俗风情认知缺乏而错失项目商机的惨痛经历比比皆是。扎实的语言基础背后是对异族文化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长久的区域合作。因此,语言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4.“走出去”还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小语种复语人才可以更好地担当此重任,用目的语弘扬与传播中华文化更加能够深入人心。至此,基于以上现实客观需要,“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这种双语搭配的新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极其必要的。
(二)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的就业前景分析
1.教育改革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纵观历史上任何一次大学的变革发展,无不与时代所提出的新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带一路”在深刻改变着中国发展格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的发展格局,高校进行综合改革必须正视发展格局的重大转变问题。改革迫在眉睫,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是站在时代前沿、快速适应时代的重要举措。
2.“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复语人才的优势凸显,市场竞争力大。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本就是依据时代需要而提出的,在掌握英语专业的同时,还掌握一门小语种为就业前景创造了更多可能。“一带一路”的进一步推进势必会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其中,复语人才贯穿于政策实施、交通联系、民心构建等每个环节的始终。
3.复语人才发展潜力巨大。“一带一路”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仅是国人“走出去”看世界的趋势也是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的趋势。加强民心相通是一个双向过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交流世界各族优秀文化,而这个双向互通过程将是一项长期课题。2014年,“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主持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力度深刻体现了对人才的需求力度。
以上从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带一路”建设与推进对复语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复语人才发展潜力等方面分析了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的就业前景。下文将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复语人才培养经验,就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建议。
(三)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以往的单一语言人才培养学制一般为四年制,多数学校在第三学年会增设第二外国语学习。结果往往是,学生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只学了基础发音。学校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熟练只接触过一两年的第二外国语。因此,应当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摒弃不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够掌握英语又能够掌握另外一门小语种,这里的“掌握”并不同于简单的第二外国语学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复语专业学生尽可能再多学习一门小语种。
2.实施计划招生。由于语言学习不同于别的学科知识学习,语言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语言输入过程、目的语语言浸染环境以及足够时长的操练。这意味着它并非一蹴而就的学习行为。而小语种学习则需要强烈的兴趣来支撑。在入学招生的时候要有严格把关意识,尽可能多招收一些具有语言基础的学生,保证生源质量,为后续培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大学可以在招生前举办一些小语种兴趣培训班,吸收更多对语言学习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这对入学之后进行双语培养更为有利。另外,还可以从本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中挑选有小语种学习兴趣的学生组合“英语+小语种”复语学习班。已有的英语专业基础能够为后续小语种学习腾出更多的语言学习时间和空间。
3.完善师资配备。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师资力量,这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大量引进“英语+小语种”双语教师,教师本身的双语特质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体验。另外,还要大量聘请小语种目的语老师,这是因为语言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提高,同时还是文化的交流,目的语老师能够带来更多、更实际的文化传播,能够帮助复语学生直观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宗教传统等。同时定期将现有教师派到目的语国家去进修是高效的师资培养办法。从长远来看,复语人才的培养需要吸纳大量的复语教师,这本身就给复语专业学生提供了一种就业选择。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语种数量的同时也要注意语种学习质量。目前,许多高校除了英语专业外,还开设了诸多语种,“英语+小语种”复语模式可以优先考虑“英语+现有语种”,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再引进中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种。课时设置方面应将英语和小语种两种语言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因为中国大多数学生都有近十年的英语学习基础,大学时期的英语主要为了系统理论学习,所以建议适当增加小语种课时数量。同时在学时设置方面,可以考虑“3+1+1”或者“1+3+1”,前者即3年基础学习,加1年目的语国家访学和1年实习基地实践学习的模式,后者指在已有1年的英语专业学习基础上,3年的双语学习最后加上1年实习基地实习。在保证双语齐头并进的同时,增加出国交流机会和实习实践机会,真正达到语言之实用目的。
5.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复语人才培养目的性很强的现实,建议学校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各类项目加强合作。这就需要学校去做调研,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要,保證复语人才有可用武之地,不管是之后的实习,还是正式走上工作岗位,都应促使复语人才培养拥有较以往更强的目的性,以实现人才培养价值的最大化。
五、总结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社会各领域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学校教育同社会其他领域一样,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迎接更好的明天。本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背景阐述了语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过程,对“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分析了高校关于“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及复语人才广阔的就业前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语人才培养招生、课时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培养计划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复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淞.“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高校“英语+小语种”复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才智,2017,(36):78-79.
[2]李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的困境和出路[J].知识经济,2016,(14):175.
[3]李宇明.“一带一路”需要语言铺路[J].中国科技术语,2015,(6):62.
[4]王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英语+小语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教学刊,2016,(15):209-210.
[5]伍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7,(1):84-85.
[6]许温洁.“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以广西3所高校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7,(1):26-30.
[7]赵蕾.高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和展望[J].黄山学院学报,2012,(1):104-108.
[8]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外语,2011,(2):12-16.
〔责任编辑:徐雪野田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