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拓宽联系青年新路径
2019-06-11
近年来,团潍坊市委深入开展“握手”行动,统筹资源、搭建平台,拓宽联系青年路径,推进基层团建和服务青年需求的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握手”,把工作做到最需要的地方
依托团山东省委团干部“三联四促”常态化下沉基层工作,团潍坊市委结合基层实际和群众需求,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杜绝走马观花式的调研,拉近物理与心理的“双重”距离,不仅面对面,更心贴心,把工作做到急需的地方。
大中专院校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共青团的重要工作品牌。2018年暑期,团潍坊市委结合基层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的多层次需求,把育儿知识、环境保护、营养改善、家庭急救等群众急需的知识送到家门口,使基层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在原有暑期关爱农村儿童活动基础上,改变原有的单纯依靠层层部署、组织动员的方式,充分融合社会资源,组织公益性社会组织、暑期返乡大学生等力量,在社区活动中心、村委大院等设立青少年成长加油站,为周边农村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安全教育等服务。全市共设立服务点16处,覆盖农村青少年1800余人。在青春扶贫工作上,改变了以往“送钱送物、送油送面”的单向帮扶模式,把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工作重点,结合推动乡村振兴,为困难群众送技术、送岗位,帮助搞培训、找市场。目前,数百名贫困群众在团组织帮助下顺利脱贫。
“握手”行动也在服务青年婚恋交友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潍坊高新区团工委联合潍柴集团团委积极对接相关单位,设计凸显工科男特色的主题活动,解决了不少青年员工棘手的婚恋难题。通过“握手”,团组织和青年、上级团组织和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
“握手”,做好共青团“大文章”
在工作格局中,“握手”的范围及团干部的目光与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县市或某个镇街,而是工作覆盖到哪里,范围就扩展到哪里。
2018年夏,潍坊多地遭遇洪灾,团潍坊市委启动全市团组织志愿服务应急救援机制,广泛联络壹基金、中国福利基金会、省慈善总会、省青基会等省内外组织,整合价值361万余元的各类款物支持抗灾救灾工作。在抗灾救灾最紧张时,每天都有数千名志愿者忙碌在一线。
在日常工作中,“握手”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工作方式和思维的转变,它意味着盘活各方资源,做好“大文章”。如团奎文区委依托潍坊市未来教育体验学校课外实践基地,发挥共青团平台优势,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走进这里,感知未来科技。而对山东交通职业学院而言,与社区“握手”无异于打开了一扇窗。从2015年起,该院在凤凰社区开设社区学院,体育场、报告厅、讲座活动等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学生志愿者不仅成为社区四点半课堂的主力,每逢社区节庆活动,学院艺术团还免费参演。学院同时是受益者,社区里退休的声乐教师、摄影教师则成为学院军乐团、摄影协会的校外专家。学校与社区的“握手”,融合了双方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
“握手”,工作项目焕发新活力
通过“握手”行动,实现了既有工作项目与基层和青年新需求的结合,工作项目焕发出崭新活力。
在服务青年创业上,与在创业服务上具有专业经验和丰富资源的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实现首次“握手”,将单一的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升级为内容更为丰富的青年英才创新创业周活动,突破了创业大赛常见的“赛马”模式,改以深度帮扶创业者成长为立足点,为创业者系统长期“赋能”。此次“握手”既满足了青年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又融合了地方经济发展诉求,为举办多年的传统创业大赛模式趟出了新路子。
在服务青年企业家需求上,积极为青年企业家搭平台、理思路,打破青年企业家之间的地域和行业壁垒,推进不同类型企业融合发展。为此,潍坊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推动成立同城会长联盟及其社群组织换能平台,广泛链接全市企业家,共享资源,并为企业家们提供金融、投资、法律等10项服务。从最初扎牢篱笆自己“唱戏”,到为全市企业家提供精准服务,“握手”并非生硬的仪式性动作,而是通过把脉企业家需求,使其真正感受到协会有所作为,从而使企业家和团组织的手握得更紧。
同时,进一步深化各县市区、高校、企业等不同领域团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把合作范围从原来的单纯开展志愿服务、青年联谊活动等,扩展到推动青年创业、促进干部锻炼交流、加强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等,初步建立团内资源项目化交流、共享、互助机制,促进协同配合、优势互补,激发组织体系的内生活力。针对开展多年的暑期公益实习生项目,2018年暑期,将实习生覆盖范围扩大到镇街、社区一级,240多名省内外潍坊籍大学生参与项目,在充实基层工作力量的同时,让这些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了返乡创业发展的动力。
“握手”,推进改革再出发
在“握手”的同时,紧紧握住共青团改革的窗口期和基层青年的组织选择,实现了改革再出发。
一方面,指导县级团组织探索建立县级青年联席会议制度,使县级团组织能更好地统筹县域范围内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资源。另一方面,联合潍坊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实体化大团委建设的意见》,融合不同类型的力量,大力推进镇街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在充实基层团的骨干力量的同时,确保镇街一级的团组织设置与职能定位有效匹配,打通联系青年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推动各类团属阵地平台整合成为综合性的、区域内的“青年之家”,把团的活动、项目向“青年之家”聚集,使基层青年阵地用起来、活起来,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门店”效应。
此外,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作风建设要求讲在前面,制定實施《团市委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精神的办法》,对团市委机关干部外出调研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既注重突出重点,又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树立了团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