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共青团:为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9-06-11韩春丽
韩春丽
2018年,最令宜昌人激动的事,就是习近平总书记4月莅临宜昌实地考察长江沿岸生态环境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记者11月到宜昌,仍然听到宜昌人时常把习总书记挂在嘴边,说“习总书记来湖北考察,第一站就到我们宜昌,是这座城市的荣光”。
到底是什么吸引来了习总书记?
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几年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宜昌对沿江化工企业进行了“关、改、搬、转、治、绿”。数据显示,宜昌2017年的经济实力由之前的湖北省第二跌至第三,但是2018年又重新跃居第二位。这一数字令记者感到新奇。
众所周知,化工产业是宜昌市重要的优势支柱产业,是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截至目前,宜昌已经推动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在如此壮士断腕之后,宜昌经济靠什么快速复苏?
带着这些好奇,记者对宜昌展开了深入采访,“长江生态大保护”成为这次采访的主题。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地处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长江在宜昌境内全长237公里,宜昌境内建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蓝天保卫战、水污染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等一揽子问题,让宜昌的长江生态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但在多天的采访中,从城市到村镇,从机关到企业,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宜昌市委倡导的“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理念已自上而下浸润通透,宜昌共青团选树的“工匠+猛将”青年典型不断涌现:兴发集团的马会娟,江宸新能源的时疆,宜昌市住建系统的李国刚、郑北海,星时达的郭彪,他们就像一颗颗代言宜昌的新星,闪亮在记者的眼前。在这场生态大保护的攻坚战中,共青团引领下的广大宜昌青年,群情振奋、积极参与,已然成为推动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攻坚主力,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传统企业:从被动抵触到热情迸发
一个湿润的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长江边的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这里左侧离江一公里区域内已建成宽阔的广场,花木葱茏,右侧则是花园一般的厂区。
新材料产业园团总支在2017年曾获得“湖北省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团总支书记邓思思重点向记者介绍了产业园,并讲述了她和产业园共青团小伙伴们的故事。
兴发集团是中国最大和世界知名的精细磷化工企业,他们自2016年全面贯彻习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行动,对临江生产设施拆除或整体搬迁,产业园先后拆除了楚磷公司三偏车间、循环水站、兴瑞公司煤库等一批装置,并对腾出的土地建设生态绿地。
产业园共有近4000名职工,其中66.46%是35岁以下的青年。拆、转、搬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起初很多职工想不通,甚至有抵触情绪。
弄潮儿勇向涛头立。产业园团总支在本次拆、转、搬过程中,首先抓住青年人适应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鼓励青年职工主动申请先行转岗。与此同时,对接青年职工参与园区的各项技能提升培训。不但参与妥善安置装置拆除区域内的职工,还引导他们向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的新型人才需求转型,要求年轻人在转岗提质就业中起带头作用。先后开展了“传承五四精神、牢记安全生产、环保青年先行”园区庆“五四”系列活动、“我是长江守护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产业园团总支还积极发现并选树典型,“马会娟青年突击队”与“有机硅分厂管理团队”脱颖而出。记者采访了兴发集团技术中心研发部部长马会娟,这位专注研发的80后科技人才从事研发工作5年来,自主研发了多项“三废”处理技术,推广使用后给集团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及环保效益。马会娟是兴发集团研发团队中的优秀青年典型代表。
“有机硅分厂管理团队”则是最基层一线的青年员工队伍。他们坚持在工艺技术改造的事业中拼搏、努力,经过长达8年的钻研与探索,完成了有机硅单体技术改造改进后,新型流化床获得两项专利授权,反应效率提高50%,单套粗单体年产能由8万吨提升至12万吨;关键技术指标氯甲烷单程转化率和触体(硅粉)时空转化率,已进入国内领先水平。
产业园区是高精尖人才集中地,产业园团总支组织这些典型,为园区青年宣讲他们的先进事迹,极大地激發了青年职工的创新热情。他们积极探索新的科研课题,热情为园区献计献策,专利成果喜报频传,青年个体的文化素质也节节提升,有不少人成功考研、考博或取得各种证书,学成后再反哺企业,形成良性循环。
新兴企业:以国际视野转型升级
我们驱车来到枝江市。枝江是长江三峡东大门,也是宜昌市化工产业聚集区之一。自2017年始,他们全力破除“化工围江”,实现园区、企业、产业“三个转型升级”。
记者在呼啸的寒风中,参观了湖北江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并采访了总经理时疆。时疆是枝江市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是新一代绿色生产企业的青年代表。
时疆的父辈就开始做化工厂,10年前,他接过父亲班,成为老化工厂新的掌舵人。在这位年轻人身上,你看不到“富二代”的轻狂影子,看到的都是“创二代”的务实干劲。时疆连续4年,每月自费到北大光华学院听课学习,不为证书,只为增进知识、开拓视野。
在江宸几乎全封闭的生产车间,时疆指着一辆小拖车上的货物说:这几包锂电池材料就值十六七万元。
不愿按部就班的时疆极具超前思维。多年前,他就注意到已经与国际接轨的新能源锂电池材料的价值,以及远远大于手机、电动汽车需求的巨大市场。几经到先进地区考察,与高校专家对接商谈,2016年他在枝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起了江宸新能源公司。通过先进技术,将生产用水经蒸发后产生回流再循环使用,实现了没有排污口的零排放,环保验收完全达标。
记者向时疆请教:何以生态发展与企业创收并行不悖?
他对比说,原来的化工厂400人年产值3亿元,而新能源公司180人年产值就达7亿元。时疆强调:用最少的人力与最小的排放去做最大的GDP。“我们讲企业的转型升级,其目标就是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看虽然我国劳动力总体过剩,但從长远来看,人工成本的上涨趋势不可阻挡,如果我们不把人均GDP搞上去,势必会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不可能实现高投入高产出并且高环保。”
时疆的话,让记者茅塞顿开。
在枝江,记者还随团枝江市委书记黄净萍去实地察看了金湖湿地公园。弯曲洁净的湖畔小道,修剪齐整、色泽相间的苗木,以及一排排摇曳在清清湖水边的芦苇,让这里极富诗意。黄净萍介绍,枝江市河流众多,湖库密布,水系发达,围绕全市开展的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团枝江市委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和环保志愿者,积极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
各级团组织每月开展一次碧水保卫战“清流行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清理江河湖库渠中的垃圾,增强江河湖库渠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发动水域周边群众一同保护水环境等,比如最近他们刚刚开展了“争做生态青年 守护田园枝江”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了“青春枝江”网络平台作用,真正做到了线下线上“总动员”。枝江团员青年携起手来,共同出击,为建设“山水林田湖草”融为一体的绿色田园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工匠+猛将”:用伟大的心态做小事
在宜昌城区的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星光天地施工现场,记者听建筑专家轮番科普。宜昌市住建委建筑业管理科科长任毅对记者说:我们在强调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现场的绿色施工。
广盛集团副总王涛补充介绍说:星光天地大楼采取的是装配式建筑生产,广盛是宜昌市首家开工建设并投产的装配式建筑PC构件生产基地,它标志着宜昌市建筑业正式迈向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的转型发展道路,也是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湖北、考察宜昌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
每个人都在讲环保,每个细节都紧紧围绕着绿色生产。
宜昌市住建委团委书记张颖向记者力推两位80后优秀青年专家:“第八届宜昌市优秀专家”“宜昌市第六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李国刚,2016年度“最美建设者”郑北海。
在宜昌市建筑节能推广中心,记者见到了副主任李国刚,他带记者来到楼上的宜昌市绿色建筑展示厅,边讲解边回答记者提问。硕士毕业的李国刚,自2011年开始从事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推广应用等工作,目前已经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指导远固、润楚等5家新型建材企业取得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他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研究推广的新环保建筑材料加气砖,以及磷石膏产品在建设领域的应用,令人钦佩。
在绵绵的细雨中,宜昌市城建项目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郑北海开车带着记者,在他负责施工的西陵二路慢慢巡看,边行走边介绍。西陵二路快速路2015年3月开工,总投资31.9亿元,参建的建设业主,施工总承包,设计院,工程监理等单位数百名青年党员、团员平均年龄仅28.6岁。参建人员充分发挥年轻人肯吃苦、善创新的特点,用3年时间,高效高质地打通了西陵二路这条宜昌的 “城西大动脉”。
30岁刚出头就肩扛起几十亿元的项目经理大任,郑北海也因此在业内名声大振。但在记者随他走了一圈之后,发现他施行的西陵二路绿色、高质量、精细化施工管理的案例细节,更打动人心:为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相互干扰,西陵二路自行车道专用线没有采用传统的布设方式,不是设在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之间,而是放在道路的中央分隔带,形成独具特色的自行车道,成为国内首条路中式自行车道;对影响市容市貌的配电柜、电信箱进行3D彩绘;利用道路征收的一些边角地,建设街头小广场、公厕、立体停车库等,弥补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最大可能地为市中心“留绿,增绿”……可谓一路灵感闪烁。
其实,不只是政府机构或大企业里出“工匠+猛将”,记者在团宜昌市委打造的宜昌市三峡新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见识了另一位单打独斗的“工匠+猛将”——星时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郭彪。郭彪因“海绵城市”建设而闻名宜昌内外,创业3年多来已经取得了16项专利,获得过省市及全国创业大赛奖项,既为多个省市提供技术支持,也承接各种城市管网建设项目。他瞄准“空白点”,以小搏大,让人赞叹。郭彪费了好大力气给记者讲解他的独门绝技,他说,他的目标就是缔造一个全新的“海绵城市建设”商业模式,抢占物联网设备终端(通过设计与城市排水有关的方案及设施来实现),实现对城市水文状况的采集、转换、传输、处理,完成对城市水循环过程的全方位立体监控,从而可解决“有多少水、水在哪里、往哪里去”的问题,为城市规划、建设、运行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可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对城市容水量进行调蓄,减少洪涝灾害,为政府决策层面提供依据及参考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从集成供应商向数据服务商的身份转变。
这些住建环保青年专家,无论属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自觉地以环保为己任,真正做到了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力。他们把“工匠+猛将”的精神,用绿色理念进行了很好地描绘与阐释。
三峡库区:做两大环保战役的“排头兵”
雾锁长江日。记者沿着三峡库区的崎岖公路,徐徐前行。雾,从山峦弥漫江边,雾中闪现着一个接一个白墙蓝瓦的村庄,闪现着一波波的清水。“太美了,简直就像仙境!”记者忍不住一阵阵赞叹。
这一趟,记者深入到了三峡库区的最基层村镇,看看为达到今天的水绿岸青景美,最基层青年人都做了些什么?
记者追随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夷陵区许家冲村。该村地处三峡坝头库首,是太平溪镇和三峡茶谷东大门,是最典型的三峡库区移民村,移民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村团支部书记朱崇军正忙着接待一拨拨的外来参观人员。他兴致勃勃地带记者参观了团支部办公室,以及“青年之家”“志愿者名片廊”和“四点半课堂”,其团组织基础设施之完备不亚于中心城区,令记者刮目。朱崇军是个多职多能的人,话密又有趣。站在高处,他指着不远处江边的污水处理厂说:“这个污水处理厂投资4000多万元,每年还要投入100万元把镇上几个社区的污水经处理达到一级标准后再排放。不仅如此,我们还大力引进并发展种植茶业,绿油油的茶树既解决了村民就业增收,也让我们村变得环境优美,过去脏乱差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说到年轻人在这场生态环保攻坚战中的作用,他说:“我们村党支部书记每天早上负责打扫这片广场,我每天负责冲刷公共厕所,你说我们青年人还有什么不能俯身去干的呢?”接着,他拿出几本厚厚的《许家冲村团支部-青年志愿者活动资料》绿皮书,资料是一年一本,翻开来,里面年、月、日、活动条目清晰,都是许家冲村年轻人参加覆绿、植树、捡拾垃圾等活动的记录。
记者走访了太平溪村党支部书记陈世华,又沿江边崎岖的山路来到韩家湾村,分别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李华和团支部书记汤世强。这两个村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几年他们都经历了码头整治和养殖网箱拆除的环保过程,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李华说,由于近几年村里环境大为改观,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也吸引了一些青年返乡,比如汤世强就是其中返乡青年的优秀代表。
在面向长江的太平溪镇机关楼内,镇团委书记黄帅给记者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小结:全镇有9村一区沿三峡库岸分布,过去几年里,他们完成了两个相当大的环保动作:码头整治与网箱拆除。过去,地方政府为方便装卸货物和游人往返,有的村在江边建立了一些简易码头,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生活垃圾;为保障库区移民们的经济收入,允许网箱养鱼,但因大量投喂鱼食和倾倒生活垃圾,又污染了长江。
随着长江生态保护意识和力度逐步增强,太平镇政府出重锤一举拆除了3座码头,取缔了所有大小养鱼网箱。因为这些都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进程相当不易。太平溪镇团委配合政府行动,除了通过学校、网络等多种方式,向全镇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带领全镇青年首先树立起生态观念,养成绿色生活方式,更主动给年轻人打气,鼓励青年人勇于面对群众,走门入户,说服村民尽快拆除码头和网箱。青年人还积极参与覆土植绿。在这场长江三峡库区清水保卫战中,太平溪镇团委真正发挥了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勇担重责的排头兵作用。
“生态小公民”:绿色明天不是梦
在宜昌的几天里,陪同采访的团宜昌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华多次向记者提及“生态小公民”这个词。
最先是在采访团夷陵区委书记杨欣和副书记胡芷瑜时,她们着重说到夷陵共青团从2016年9月开始,推广“绿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以从我做起、带动全家、推动社会的思路,在全区49所中小学校和56所幼儿园及学前班的数万名青少年中开展“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这主要包括把夷陵区委区政府组织编写出台的《生态小公民》地方教材在全区推广课堂教学和以“富美夷陵、生态先行”主题活动为抓手的社会实践两个部分。
宜昌市环保局团委书记王晶晶告诉记者,他们赞赏夷陵区这一创新举措,改良升级了《生态小公民》教材,《生态小公民》系列读本现已免费发放到全市88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40多万名学生手中,让生态环保教育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如今,宜昌上下已达成广泛共识:让绿色生产、绿色生活植根宜昌青少年,让绿色明天不是梦。
就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团宜昌市委负责人,他说:“‘生态小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将生态理念、环保基础常识导入课堂,帮助青少年从小认识生态环保的价值,从小养成生态环保习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壮大‘生态好市民队伍,最終成为一种全市整体性的生态环保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青少年首先会带动家庭,长大之后还会影响周边的人群,一旦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就会匡正少数人暂时存在的对生态保护的某些片面认识或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