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之“魂”强乡村振兴之“本”
2019-06-11姜森良
姜森良
佳木斯市东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强化乡村文明建设、打赢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乡村大喇叭“响”起来
东风区充分发挥乡村大喇叭作用,使农村大喇叭真正发挥了党委政府的喉舌作用,成为了农民朋友科学致富的好帮手。他们建立了乡村广播“三定”发布制度,各村指定专人定时发布国内时政要闻、惠农政策解读,发布内容之前要经过乡镇党委严格把关。同时,建立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保障了农村广播“设施有人管、节目有人播、服务有人做”,农村广播由“村村响”到“组组响”,由“临时响”到“长期响”。制定了广播室管理制度、广播员岗位责任制度、检修测试制度和广播安全播出制度,进一步明晰了乡村广播室和广播员的职能职责,确保了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安全播出和规范化管理。
文化团体“动”起来
东风区建成20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农家书屋,打造18个主题文化广场和文化走廊,建成了建国镇民俗馆,同时挖掘松江乡长兴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了“长兴村红色村史馆”,为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打下了基础。松江乡抓住各时间节点,江山村举办庆建党97周年慰问演出、庆“八一”慰问演出活动;建国镇西太平村举办了共创和谐社会,共建美丽乡村”系列文艺演出活动;群力村举办“喜庆欢乐度中秋”系列主题活动,群力村和建国村奉献出精彩的扇子舞和激烈的篮球赛;建国学校举办了“文明交通”进校园主题手抄报征集活动。依托公共文化共享资源的科技助力,开展了实用性强的岗前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当地农民奔上扶贫致富新路,“种植大王”“养殖大王”等种养大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大秧歌、快乐舞步等群众文化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诸多成果的背后,是东风区推进文化惠民与文化扶贫相结合,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丰富全区脱贫攻坚精神内涵的集中展现。
乡贤文化“领”起来
东风区抓典型、重引领,提升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群众身边的榜样及其典型事迹。东风区特别注重挖掘榜样,为脱贫攻坚树立道德标杆。被评为“市级文明城区建设先进城区”,共有31个机关单位、乡镇、行政村受到了表彰;7家单位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3名学生被评为市“龙江美德少年”;任艳秋、赵淑华、刘玉芝被评为“龙江好人”候选人;在全省“五个100”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中,区文明办汪洋被评为全省“最美志愿者”、晓云社区被评为“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建国镇孙雪莲家庭、王建发家庭分别荣获全市和睦之家。新乡贤、好媳妇好公婆、行业典范等各类道德模范评选也争相登台,榜样的力量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勇往直前,投身脱贫攻坚战场,为全面奔向小康奋斗。
扶贫扶志“实”起来
东风区在全面脱贫攻坚进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为指导,立足区情民情实际,引导贫困户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面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与丰富精神领域生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与精神风貌,处处涌动着文明之风,深入挖掘提炼优良传统,扶贫与扶志、扶智工作积极推进,打牢了思想根底。脱贫攻坚不光是物质上的脱贫,更要让贫困户在“精神上”脱贫。在贫困户中选树了文明家庭典型并予以奖励。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移风易俗、“关爱在身边,帮扶暖人心”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活动,促进传统美德的传承弘扬、乡风民风家风的培育,打牢了广大贫困户脱贫攻坚的思想根底。“扶贫不仅要送温暖、送技术,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有了信心就有了底气。”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攻坚战中,精准扶贫改变了这些贫困户的物质生活水平,而精神扶贫则让他们主动摒弃了“等靠要”等落后思想,重新树立起了逐梦小康的昂扬斗志。精准扶贫开展以来,东风区还组织文艺工作者們深入基层,创作了一批涉农文艺作品,生动反映了东风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精彩故事、典型经验,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道德、有品行、自觉脱贫的人。
美丽乡村“靓”起来
建设乡风文明必须创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东风区将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下大力气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乡村环境品质。他们通过开展环境整治和保洁活动展示了东风区爱环境、讲卫生的文明乡风,同时为贫困户提供保障岗位。松江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松江乡为新民村安装了路灯,补植补造和绿化4条街道共计8000米。实施了“饮水改造”工程,实施了“乡村环境整治”工程,并建立健全了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河道治理措施得力,全面实行了河流治理“河长制”,有效保证了河道的科学化管理,违建房屋查处力度也不断加强。建国镇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布局,加快全镇“美化、绿化、亮化”工作进程,使全镇8个村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作者单位:中共佳木斯市东风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