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樊”扶贫记:六万公里跑出脱贫“加速度”
2019-06-11王义东
王义东
2018年11月末的一天清晨,富裕县绍文乡民乐村刚刚迎来冬日的曙光,在省妇联扶贫工作队驻地,老樊早已漱洗完毕了。看天已见亮,他往驻地的土暖灶里又填了两铲子煤,穿上省妇联前两天刚送来的棉军大衣就出门了。开着自家“老爷车”,他到村里转了两圈,接上80岁的杨大妈、50岁的于老弟,打算到55公里外的富裕县城,为杨大妈、于老弟把残疾证的事情办结。
自2017年6月1日到村工作至今,像这样忙碌而又充实的县城“一日游”,老樊自己也记不清带过多少人、跑过多少次了。但他那辆“老爷车”的里程表上新增的6.6万公里,却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下了老樊这段奔忙而辛劳的日子。
大伙儿都劝老樊:“省点儿跑吧!你这‘军用体格也许没问题,可你那‘老爷车能经得住这么造吗?再说你那点儿扶贫补贴,也不够‘老爷车路上‘喝几壶的啊!”每次听到这话,老樊总是哈哈一笑,憨憨地补上一句:“我这‘老爷车跟着我十几年了,太有感情了。如果这两年能跟我一起帮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党的好政策,脱了贫,过上好日子,它可就‘功德圆满了。组织上给的那些生活费,如果能帮到贫困户,那也算用对了地方。”
这个一心扑在驻村扶贫工作一线的“老樊”,就是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综合管理部部长樊玉明。
老樊今年53岁,中共党员,身高近一米八,典型的东北大汉。上大学前,他一直在农村生活,对农村、农民有着很深的感情。被选为扶贫队员后,老樊天天往农民家里跑、往田间地头钻,全身上下一身旧军装,常年留着标准“板寸”,见了乡亲们就跟他们拉家常、讲政策,还经常抽时间用他那辆破旧的“老爷车”捎乡亲们一程或是帮着干点农活。乡亲们觉得老樊不急不恼的,见天也不请假回家休息,都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当面也不称呼职务了,一口一个“老樊”叫得那叫一个亲。
“我们是飞鸽牌的干部,但要做永久牌的事儿!”
宣传扶贫政策,了解群众疾苦,老樊从不嫌麻烦。
老樊所在的民乐村在册户籍905户、2181人,人均土地8亩,但常年在村里生活的仅400户、1100人左右,其中又有三分之二的人年龄超过60周岁,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妇女和儿童。村里除种田大户和村干部外,青壮年劳力基本都外出务工了。2017年,民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5户,占全村在册户近三分之一;村集体历年陈欠930万元,村机动地多年前已全部顶账抵债,村集体收入基本上靠财政转移支付,根本看不到摘掉“贫困村”帽子的希望。
国家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乡亲们非常关心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扶贫政策,经常“扎堆”去找村干部,或是到扶贫工作队驻地咨询扶贫政策。老樊听着乡亲们渴望脱贫致富的诉求,也是心急如焚。发家的道儿要一步一步膛,但老樊帮乡亲们脱贫的信念始终非常坚定,他常说:“我们来到村里,就要真扶贫、扶真贫,不仅要知道贫困户的家底儿,还要把党的好政策宣传到位。即便将来我们离开了村子,乡亲们也能清楚扶贫政策,找准全面奔小康的路。”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老樊从点滴小事做起,甘当扶贫路上的铺路石。“老樊啊,你看我这个情况能不能办低保?”“老樊啊,我那个养老金发的数对吗?”……面对乡亲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老樊都能一一给予认真解答。日子长了,他就成了扶贫工作队的“活地图”和乡亲们心中的“扶贫政策百事通”。哪条路通向哪个屯,哪个屯都有哪些家;村里的贫困户姓甚名谁,家里啥情况、享受了啥政策,老樊基本上“一口清”。
一年多的时间里,白天,他逐户走访275户贫困户和部分非贫困户,累计已达1200次以上;晚上,他就在宿舍里潜心研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遇到吃不透的地方,他就记下来,第二天问同事或是相熟的扶贫干部。在工作中,老樊坚持记好扶贫工作日志,一年下来他的扶贫工作日志竟密密麻麻记录了7大本。
“群众的难处就是工作的重点,解忧济困才能助力脱贫致富。”
送温暖、献爱心、真帮扶,做到让乡亲们满意,这是老樊给自己定下的工作目标,因此在扶贫工作上他格外上心,从不含糊。
富裕县是黑龙江省10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7年,富裕县委提出要在省内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各级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5+2”“白加黑”成了常态,驻村工作队也不例外。2018年4月,迎接国检验收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天气乍暖还寒。老樊看到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在完成分配工作的基础上,又蔫嘎儿地当起了村委会的“锅炉工”和夜间的“更夫”。这事传开后,全村都跟他开玩笑,称他是“经过村委会烧锅炉、看大门专业训练的老樊头儿”。
2017年12月的一天,老樊一起床就听说村民梁艳家半夜漏电引发火灾,损失惨重。他赶忙去乡里买了些米面豆油,送了过去。看到梁艳和她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子在邻居家伤心哭泣时,老樊这个东北大汉也流下了眼泪。他把买的东西放下,又把自己兜里仅剩的300元钱全掏出来交给了梁艳。自那以后,老樊就多了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并跑前跑后协调帮助梁艳家重建新居。2018年8月,梁艳一家搬进了新房,他们别提多感谢老樊这个“亲戚”了。
类似这样的事,老樊到底做过多少,他自己和工作队的同事们也数不清楚了。同事们只记得他总是开着他的“老爷车”,带着需要帮助的乡亲时不时地往医院、银行、政务服务中心跑。不仅如此,这一年多他自己还搭进去2000多元给贫困户捎带各种乡里村里都买不到的药。而每当拿到药的乡亲问起药价,老樊都笑呵呵地说:“这都是在好朋友那里要来的,没花钱。”
“个人困难那是小事儿,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组织的信任、打赢脱贫攻坚战那才是大事儿。”
在乡亲们眼里,老樊是个“大方人儿”,都猜他家里条件肯定不错。可实际上,老樊唯一的儿子在2岁时被查出患有重度自闭症,如今已经22岁了仍不能流利地叫他一声“爸爸”,而且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时时在身边照顾。当初,组织上在选派驻村干部时也很为难,因为省妇儿中心的男同志本来就少,符合驻村条件的干部更少。得知组织上的难处后,老樊二话没说,主动请缨。因为他觉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党最需要的时候,如果还拿家里的“那点儿困难”谈条件、讲代价,那就是对信仰的亵渎,更对不起组织多年来的培养、信任和照顾。在他的观念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他这个年龄的党员在退休前能实践信仰、继续建功立业的一次宝贵机会,更是一次光荣而有意义的党性锻炼。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与坚定,老樊才舍“小家”为“大家”,同所有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工作队员们一道,扎根农村,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用坚定信仰为贫困群众撑起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的希望。
在省妇联党组的领导和关怀下,老樊和省妇联驻村工作队的全体队员圆满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务:筹集上百万资金用于民乐村道路硬化和亮化,建设文化广场,改善了村委会办公条件;投入百万元为民乐村建起了无人植保机、大马力农机具产业;投人数十万元帮村里建起了两个拥有土地近万亩的合作社,创建了“龙女电商”线上交易平台和“民乐老区村”绿色农产品品牌;争取到爱心企业和机关干部职工支援献爱心,筹集帮扶助学款、爱心物资等折计上百万元。2017年,民乐村的275户贫困户中,稳定脱贫269户,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剩余的6户贫困户,也于2018年11月底前退出了贫困户行列。
如今的樊玉明依然坚守在扶贫第一线,每天乐呵呵地在村里张罗着、忙活着。在民乐村的这段时间,虽然条件艰苦、扶贫任务繁重,可樊玉明觉得值,因为这些苦和累换回来的是村民们日渐富裕的生活,是乡亲们对驻村工作队的信赖和真情。
(作者系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责任编辑/杜金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