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融合”创新创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06-11汪聪杨春华朱周燕
汪聪 杨春华 朱周燕
摘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国家提出的重要的战略。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很多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创业创新的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构建“多方融合”的创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与专业融合、与实践融合、校与企融合、跨学科融合以及教师与项目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融合
现今,国家为了在经济发展上体制增速,把创新创业工作作为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方向。现实中,广大高校也的确将工作重心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为了让高校毕业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必须的。但实际上仍有不少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需要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提升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毫无疑问,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融入到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中,与现有的专业教育相融合、与实验实践教学相融合,从而创建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
一、现状分析
针对本次课题,课题组设计了一套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将当前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具体反映出来,从而发现目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课题调查小组调查历时数月,通过网络和实地总共投2200份问卷,其中学生组2000份,教师组200份。最终收到学生组1863份教师组173份有效问卷。所有学生参与者中有1397份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0%;大一受访者约占13%,大二受访者35%,大三大四受访对象52%。上海,北京、广州分别位于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24.8%、15.4%、13.6%。57%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3%;所有受访者中,在校生与应届生相加比例高达74.6%,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9.5%的比例。在教师组的问卷中,创业相关的老师占36.8%。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如下问题:
(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委省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各大高校纷纷创立创新创业学院。但是,就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目前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仅仅是把创业教育作为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在课时上和教学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的系统性与严谨性直接导致与专业课程的脱节,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处在陈旧案例分析,书本理论宣读的层面,与专业教育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
(二)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未能有效融合
创业教育的成果是要通过创业实践来检验的,根据我们的调查高达83.7%的高校都是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来传授创业知识,理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无法得到验证。学生在各种假设中完成创业教育,在今后的真实创业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幻想自己的项目有多少客户,幻想自己会有多少投資,这样的教育方法早已不符合当年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有些高校在具体工作中也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组织创业指导活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这些方式大都重形式而轻内容,难以收到明显效果。
(三)培养主体单一,高校与企业缺少融合
在我国,对于社会所需要的拥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来说,最适合的培养主体莫过于高等院校。然而,这样的培养状态较为单一,所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高校不应该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唯一主体,需要更多的组织和机构参与进来,包括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乃至整个社会。
(四)学科与学科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
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审视,很大一部分还是跟自己的专业相关,从本专业的学习中挖掘社会需求,形成一个创业思路,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往往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在外观上遇到设计问题,在销售上遇到营销问题,在网站信息APP上遇到计算机专业问题,这都需要跨专业协同合作。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是新兴学科的增长点、优势学科群的发展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有利于进一步开拓新的教育空间,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五)师资与项目未能形成有效的融合
目前各大高校大多都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创业项目,这些项目中很大一部分思考的不够完善,即便是有创业导师的指导,由于并不能全程跟进,导致很多项目半途夭折。如果我们探索一条创业导师创业带动学生一起创业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体的创业技能。不仅传授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创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最终实现独立创业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教育多方融合的具体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开创创业教育的新源泉
在传统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内容,这不仅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现阶段大学教育职能之一。首先,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可以实现两者联动,在创新创业中呈现出专业知识的新状态,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专业知识的生产力。其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能够帮助在校学生全方位发展,特别是在塑造创新精神、积累人力资本方面。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强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也有利于从单一型学科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最后,就大学功能方面而言,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相融合也是大学教育职能的体现,即服务社会职能。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将学术知识推向市场和社会,使学术知识的价值得以最大化。
(二)与实验实践教学融合,打造新型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让学生得到具体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将社会调查、行业观察、企业分析、案例讨论等内容作为具体的学习内容,将学生定位成职业人,不仅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并且提升他们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创业创业比赛等平台,帮助学生塑造全方位的能力。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融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体系
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工作全过程,以共同培养、协同育人为方针,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精心培育。学校应当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进一步的细化,通过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社会资源交流整合,进一步扩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在国内国际的校际合作与交流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坚持协同创新,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平台
按照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要求,重点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基于多学科优势基础发展起来的,必须打破現有行政壁垒,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高技术的重大需求为统领,凝练重大科研方向,推进人力和智力集聚,形成资源的整合和有效配置。坚持构建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模式。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逐步扩大专业选择的自由度,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专业融合型转变。
(五)师资与项目融合形成“以创带创”模式
我们课题组于2014年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带创模式研究”,提出我们的创业教育是否要开辟一条新思路——能否鼓励高校培养创业导师创业,从导师创业的项目带领学生创业,运用创业导师丰富的创业经验以及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利用国家的政策以及校园提供的场地,从而切实的实现“以创业带动创业”的最终目标。经过2年的调研研究,我们发现以教师创业带动学生创业,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非常大的积极作用,恰好与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的“鼓励并提倡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要大力推进师资与项目融合形成“以创带创”的创业模式。
三、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明确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具体的工作,相应的管理规定与办法也应运而生,其中包括:允许有创业计划的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学生完成校内课程的年限也可以进行适当放宽,实施弹性学制;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制订具体的培养计划,实施具体的管理,给予具体的指导。与此同时,考虑到学生进行创业时有可能会遇到的具体问题,为了不使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学院在资金方面对其进行扶持,予以保障。此外,学院还为此设立了专项奖学金,以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为奖励对象。
四、总结
目前,创新创业还存在多方面的挑战,积极营造创新文化,将创新基因植入社会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的多方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创业与创新相结合的关键。我国“双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相信通过多方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在创业这条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光梅.基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4).
[2]朱天昊.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文存阅刊,2018(7).
[3]张旭刚.转变与融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与超越策[J].教育与职业,2018(2).
[4]杨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途径与方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8(8).
[5]刘桂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