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尝试
2019-06-11丁翔
丁翔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具有启发意义的文本教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本思想内涵,合理有效利用,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等品质形成铺路搭桥,实现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本文对语文德育的教育影响、语文阅读在德育渗透方面的偏差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学生成长特点提出了语文阅读中提升学生德育的方式,为提高初中生的德育作贡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材中向来不乏具有情感和思想影响的代表作,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因素,让学生感受世界的美好,体会文学的艺术美,从而提升学生对文学的整体感受力。徜徉在语文的阅读中,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思想道德受到影响,从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合格社会主义中学生。
一、语文对德育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承载着人物的情感、认知等。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情绪波动;通过阅读写景文章,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仿佛置身于此情此景中,提升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阅读抒情类的文章,学生的身心受到滋养,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感受力。可以说没有一种其他的形态可以代替文学作品对人类的影响,文学让人产生如此巨大的触动,教师更应重视教材文本的教育力量,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德育影响。语文教学绝不是教给学生基础的字、词、语段分解和意思解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具体的体会,并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
二、语文阅读在德育方面的偏差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的一种主要潮流,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形式中走出来,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将语文的教育意义体现出来。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形成道德素养的基本源泉,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一)自主阅读放任自流
创新教育提倡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不给予指导,导致学生的阅读放任自流。比如,有的学生在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时,把“马作的卢飞快”解读成“马做的(dē)卢,飞快”。不但阅读行为不成熟,还给人留下话柄,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热衷于阅读手段
对语文阅读离不开一定的想象力,是对语言文字的基本理解基础上进行的相关意象加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虽然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的做法,但学生在进行创新时,故意脱离语文的正规化,采用了非正式化的创新路线,教师不仅没有进行相关的指导,甚至还默认了学生的非主流“创新”。比如,有的学生将三国志创新为“三国痣”,有些人竟会觉得是想象力丰富。语文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对语文进行“拔高”,无疑会剥夺语文的本真与美丽内涵。
(三)脱离主题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中的一些富有人文内涵的文章确实会给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较好的素材,但是一些描写山川美景的作品有可能不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强行加塞一些德育的教育因素,往往会让人产生牵强的感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主题进行合理授课,不可勉强扭曲文本意思,改变文本的深层含义。
三、借助阅读提升学生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教育无小事,从细节中开启德育
德育教育无小事,德育应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中。在学到相关的文章时,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将学生的思想情感激发出来,促进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比如朱自清的《背影》取材可谓不大,从生活中的细小环节透露伟大的亲情,以小见大,是比较适合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佳作。在进行具体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中的某一个点作为触动点,比如文中描写“父亲”翻越栏杆的那一幕,不仅是触动作者的情感点,教师也可以将之作为学生情感的触动点。教师:“生活中,父母忙于工作,回到家又要忙家里的事务,总有那么一个瞬间能触动你的心弦,总有一个背影让你感动,谁能将自己父母的‘背影讲给大家听呢?”这样学生会七嘴八舌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诗,发于心,动于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文章蕴含的人生观熏陶学生。比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不仅要将山川美景呈现给学生,还要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之情渗透给学生,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忧虑之情,并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祖国的决心。语文教学从小处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深藏的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材文本中的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总会有一个亮点触动人的心弦,让学生在细微之处见真情,在细微之处提升自我。
(二)阅读应注重背景,由情境中渗透德育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背后都有其相关的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文本中的背景讲给学生,让学生“知己知彼”,最终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熟悉文本背景,感受文本人物的形象和境遇,感受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作者的情感起伏,最终形成一定的文学意境,升华对文本的情感,提升自我的认知。
例如阅读《醉翁亭记》时,学生乍看题目,难免会觉得此文是一篇关于酒文化的文章,当读了文章之后,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欧阳修酒中作乐,沉迷酒香之中的假象。但当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创作背景之后,这种对文本的假象理解就消失了。当时的国家官员昏庸无度,奸邪当道,社会一度萧条衰亡。看到国家陷入沉痛的深滩中,一些有志向的青年打算用自己的热血和斗志改变现状,他们感到空前的压抑和痛苦,面对此情此景,有谁还会安心?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后,学生便可以领悟作者的写作心情: 有悲有喜,两方面糅合一起,文章表现的不是酒愁也不仅是闲适快活。
(三)课外阅读不可少,在延伸中拓展德育
课外阅读是拓展学生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相关的语文阅读,促进学生知识和体验的提升。在明白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相关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多 阅读对学习有帮助的书籍;比如多阅读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名著,不仅可以加深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的认知,还能提升学生对名著的整体感受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可以阅读的书籍,让学生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将自己读到的有关文章读给大家,在学生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或感受分享给大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课外阅读要基于教材,又要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要是对学生的认知提升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外阅读的平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并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阅读写作长相依,在结合中强化德育
语文学习是“纳”与“出”的和谐统一过程,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哲学关系体,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阅读和作文当成统一和谐的关系来对待。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积累知识的经验是有差距的,所以,他们的认知反映和对生活的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面对同一个文本,不同生活体验的学生,其阅读情感认知也与众不同。教师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试着将这种感受说出来、写出来,使学生受到文本的再次启发和熏陶。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文本的真正感知,并将这种感知延伸为对其他读者的影响。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现实经历中感受作者笔下的生活,并将作者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有效结合,生发新的情感,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中的每一篇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每一篇细细阅读都能感受到不同的收获。所以,在进行一定的阅读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在精打细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同时,初步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期待和夙愿。
总之,阅读是个体的一种学习行为,是有目的、有创造地进行心理活动的过程。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对语言进行打磨、品味和构思,建构新的意象,提升自我审美情趣。阅读不仅能带给学生充实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文艺形象。在阅读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了,认知提升了,素养提高了,道德修养形成了。教师要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采用积极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爱上阅读,最終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琰,赵静.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探寻[J].学周刊,2018(6).
[2]欧学鸿.创新实践,有效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背影》教学为例[J].好家长,2017(38).
[3]郑可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思路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7).
[4]武慧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研[J].中学教学参考,2017(9).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