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整本书阅读

2019-06-11杨雪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周萍周朴园雷雨

【摘要】“批判性思维”和“整本书阅读”的有机整合,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需要“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只有真正做到这样,经典才能“嵌”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成为“我”的经典。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强调“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批判性”是考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的重要维度。而“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提出的又一重要概念,它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整本书的阅读和研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促进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思考,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如何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整本书阅读”有效结   合,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我们结合的目的是什么呢?余党绪老师的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他在《“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一文中这样说:“批判性理解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说服自己进而说服他人,是为了更可靠的确证与确信。我们的理解并不见得能够超越他人,也未见得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有了这样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经典才能‘嵌在我们的生命中,成为‘我的经典。”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文以曹禺先生所著话剧《雷雨》的阅读实践和探索为例,阐述“整本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先生提出“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两个概念,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不仅对审视观乎“宇宙人生”如此,对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也尤为重要。

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整本书阅读,贵在入乎其内,入乎其内,方能还原客观,还原经典的逻辑和脉络,客观审视和评价作品与人物的魅力。整本书阅读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保持“不卑不亢”“褒贬适宜”的文化态度。这是批判性阅读的前提,也是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前提。而我们如何摆脱对文本的主观偏见,最好的方式就是“入乎其内”。

之所以选择《雷雨》为“整本书阅读”的范文,一是作为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的《雷雨》,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多面,并且具有多侧面性;二是《雷雨》较为丰富的主题都是建立在一个“情”字上面,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比较契合,学生有兴趣去探索和思考。

(一)引入名家品评,思维拓展更广泛

我们在深入文本之前,首先要完成基础阶段的阅读,基础阶段主要是熟读概括《雷雨》的故事情节,我们会以问题的方式完成这个目标。比如熟读《雷雨》,了解故事梗概,分别用150字左右概括每一幕的情节。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人物关系图。之后,我会设置如下问题:你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比如周朴园和鲁侍萍,周萍和蘩漪,周萍和四凤。写一篇短文分别阐述你的看法。要求:有理有据。

针对周朴园是否真爱鲁侍萍这个问题,同学们会在文本里找证据,基本上会形成两种观点,此时,我给大家引入了名家的评论。王育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坏人,他对侍萍的思恋和怀恋,是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的一种情感;而蓝棣之认为,这是两代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一往情深而不可得的恋情;而曹禺先生自己则这样评价:“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以上三位名家的评论,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体现,通过三位名家的启示,学生明白对于任何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批判性思维下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和逻辑的,并且是基于自我反思和理性自制的,而不是以肯定和否定別人为目的。在这个思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并且能够听得进去不同意见,既不封闭自我,也能不排斥其他。

(二)以问题引出问题,认识走向更深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多思,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教师以疑问引出学生的疑问,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够走向更深处。在《雷雨》的整本书阅读中,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曹禺说,蘩漪最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如果你是蘩漪,面对周萍的离开,你打算怎么做?问题二:如果让你采访周萍,你会问他什么问题?请罗列3—5个问题。针对问题一,学生有以下回答:1.我会让他走,如果执意要他留下来,虽然自己感到满意,但他会感到厌烦,不开心,何必要留一个不愿意留下来的人呢?2.我会去报复,因为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直接反抗周朴园,敢去揭露周萍的欺骗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一次困兽的搏斗”。

学生看到这两个回答之后,自己会去判断:第二个回答更符合蘩漪的性格。明确蘩漪的性格之后,我会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让你采访周萍,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问了如下几个问题:周萍你爱蘩漪吗?接着,我也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蘩漪爱周萍吗?学生明确了蘩漪是在周公馆受到长期的压抑和束缚,所以她过分渴求爱情和自由,爱上了周萍。蘩漪表现出来的个性背后代表着“五四”以来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的最强音,在她身上折射出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的光彩。

学生们透过蘩漪,看到了当时时代中反抗社会的女性的缩影。我并没有就此结束,接着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说爱容易,如何说不爱?”学生们经过思考,就会明确:蘩漪一直追求情感的自由,就是“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殊不知,情感自由还包括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情感,乃至必要时大胆将其抛弃的自由。通过蘩漪,我们不禁要反思当时的时代,“五四”教人怎么说爱,却没教相爱者如何说不爱。“五四”给予人激情和冲动,却没有教给人理性和底线。

相比单纯地给蘩漪定性,说她阴鸷古怪这种传统的所谓标答的思考方式,这种以问题引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了蘩漪身上的时代特点,又从“爱”的层面引到了“不爱”的层面,学生也明白了何谓“情感的自由”,并且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看到“五四”精神的利与弊。学生的思维也能从单面走向多面,从局部走向立体,从个体走向社会的文化层面。从另一个角度也让学生明白,批判性思维下的问题思考探究,不是悬浮的、架空的、随意化的个人之见,而是符合逻辑的,有文本根据的,甚至有文化根基的“真知灼见”。

二、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整本书阅读,入乎其内之后, 亦需出乎其外,出乎其外,方能在把经典变成“我”的经典之外,达到更好的层次:经典为我所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同样,我设置了如下问题:

问题一: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主题等。问题二: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谈谈《雷雨》的主题。针对第一个问题,很多学生用诗歌、歌曲的形式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现摘取部分:

作品片段一:

周家公馆暗潮涌,婢女四凤入旋涡。主人太太周蘩漪,弱不禁风药似饭。

独守空房心寂寥,心灰意冷无希望。巧遇青葱周萍儿,暗许芳心为情妇。

周家公子名为萍,自小母去失母爱。二十来岁心悸动,情系后母周蘩漪。

二人从此失伦理,禁忌之恋牵二心。周萍长大知事恼,心愈惶恐把情抛。

作品片段二:

周公馆外夜森森,黑云压境预不祥。鲁贵四凤家里谈,诉尽传说真面目。

萍蘩倚靠池塘边,啼哭不尽叹不止。周家有一少爷萍,热慕四风欲迎娶。

四风之母鲁侍萍,夜归兰州望四凤。蘩漪侍萍初相见,感同身受哀不停。

侍萍欲携四风去,奈何情深情未了。蘩恨萍弃如不顾,引众朴园终登场。

作品片段三:

因为一个人,放弃了一生   我想我是为留住你的眼神

不顾一切为你而变得疯狂   满身伤痕都是爱你的铭证

学生的创作也是基于自己对文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是深刻体现了其批判性思维的。第二个问题,是序列性“整本书阅读”的一个体现,既然是序列性,就是在读的基础上,先理解他们之间的爱,然后在“爱”的基础上探究文本的主题。这样的设计注重阅读的连续性,关注阅读的连贯性。

把整本书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相结合,是真正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真正做到“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才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余党绪.经典名著的人生智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王育生. 曹禺谈《雷雨》[J].中国戏剧,1979(3).

[3]蓝棣之.两个阶级之间的爱情故事——曹禺《雷雨》症候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1).

[4]余党绪 .“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7).

作者简介:杨雪,女,1985年生,湖北武漢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周萍周朴园雷雨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雷雨天
雷雨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雷雨
《雷雨》(节选)
雷雨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