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桩百年疑案的现代解读

2019-06-11尹传红

科学24小时 2019年2期
关键词:光绪衣物中毒

尹传红

110年前的那个秋天,名为清朝皇帝,实则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和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离世——相距不到22个小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预示着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帝制崩塌,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也引起了当时国人的震惊、诧异和惶恐。

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年仅38岁的光绪在74岁的慈禧前离世,而且相差不到一天,不免令人浮想联翩:这是某种巧合,还是其中有不可告人的阴谋?

关于光绪的突然“驾崩”,多年来虽有中毒之说,但此前一直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一些皇室成员和晚清高官的回忆录,倒提供了不少关于光绪系被害而死的旁证。所幸的是,这桩延续了一个世纪的悬案,终于在这位不幸的“傀儡”皇帝百年忌日到来之际,通过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属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亡。

2008年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曾专门在北京召开了研究报告会,公布《国家清史篡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在报告会上说,科学手段对光绪死因悬案的确证贡献很大。北京市公安局法医运用侦察破案的思维方式,采取物证分析法,按照法医的工作规范开展全面的查证工作,进行了較为缜密的分析。

为验证光绪的头发中的砷含量是否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检测,结果证实:光绪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的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但是,这一结果并不能确定中毒是慢性还是急性,而且还可能存在环境“污染”的因素。

其实,上述因素在研究过程中就有人提出来了。而据现存文献记载,光绪在宫中和瀛台被囚禁期间曾服用过中药,其中的雄黄、雌黄、朱砂等会导致砷、汞毒物使用过量。从理论上讲,这种原因也可能引起光绪慢性中毒,直至病变而亡。

为此,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在慢性中毒死亡的情况下,中毒者头发发根的含毒量会高于发中部和发梢,而光绪的情况与之相反,砷分布曲线与慢性中毒患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且发中最高的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由此证实:光绪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在对光绪棺椁内、墓内物品和陵区水土等进行检测后也证实:光绪头发上的高浓度砷物质并非来自环境沾染,这就排除了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那么光绪头发上那些高含量砷主要存留可能发端于尸体的哪个部位?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中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物曾存留于光绪的胃中,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绪系急性砒霜中毒而亡。

20世纪80年代以后,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一些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了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得出了与“加害说”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他的去世,应属于正常的死亡。

然而,对于那些脉案和处方,也应谨慎思量、多维考察,弄清楚它们是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事实上,一些名医和晚清官员以及他们的后代都有着类似的回忆或记录:无论是太医还是外省保荐的名医,在给光绪号脉、诊病时,都得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因此可以推断出另一种可能: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的舆论,希望光绪因体弱多病而先死,在人间消失。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于是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更接近于事实真相。不过,关于毒死光绪的主要凶手是谁,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恐怕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

此项研究堪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察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也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成功范例。

猜你喜欢

光绪衣物中毒
中毒
宫斗剧重度中毒
保暖的衣物
动脑筋,仔细看
天哪!我中毒了!
《西游记》中毒记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衣柜大变身教你衣物遁形大法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Scholar and East L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