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索

2019-06-11侯丽容

中学理科园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引言深度学习初中物理

侯丽容

关键词:初中物理;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引言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1976年提出[ 1 ],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围绕预设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自主学习、体验成功、感悟提升的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1 ],它强调对学科知识本质的理解,追求有效的学习迁移、真实问题的解决,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一种高投入性的学习方式[ 2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物理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精心创设真实的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当中,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1.1  创设“新奇”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新奇”的实验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物理。如,在教“白炽灯的工作原理”时,可以这样创设实验情境:任取一根学生常用铅笔芯,用八节干电池给铅笔芯通电,铅笔芯先变热后变红,越来越红,最后发出耀眼的光。这一新奇的现象让学生惊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教“电是什么”时,可以这样创设实验情境:让实验者站在绝缘板上双手触摸“感应起电机”,人的头发由于静电斥力会如孔雀开屏般“怒发冲冠”式的竖起,这一神奇美丽的景象让学生惊叹不已,立即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深度学习的求知欲望。

1.2  创设“好玩”的实验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玩是孩子的天性,初中学生尤其爱玩有趣味、有深度的“物理游戏”。教师为学生创设玩味十足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如“硬币跳高”“纸盒烧开水”“瓶吞剥壳熟鸡蛋”“漏斗吹乒乓球”“冷水浇沸水杯使水再沸腾”等许多小实验,“玩”味十足,收效良好。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制作活动,如用可乐罐做“浮沉子”,用鸡蛋壳做“不倒翁”,用竹筷做“杆秤”等,有的还将小制作进行改进和美化,使之变成精美玩具。一旦成为玩具,学生便“玩”进了物理世界,“玩”会了物理知识,“玩”出了物理智慧、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

1.3  创设“悬念”的实验情境,引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创设“悬念式”的实验情境引入教学,可以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情感共鸣,使之产生欲罢不能,非知不可的学习需求,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如,在教“大气压强”时,可创设“在大试管中上升的小试管”的实验情境进行导入:在一根装满水的大试管中插入一根小试管,插入一半时,将两试管同时倒立,小试管不随大试管中流出的水往下掉,反倒逐渐上升。这个充满魔力的小实验给孩子们留下深深“悬念”:小试管为何不掉下来?小试管是被水吸进去了吗?还是什么力把小试管推上去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又如,在讲授“热传递”时,因热传递知识比较抽象,直观上不易看出,学生难以理解,可创设“烧不死的小鱼”的实验情境进行导入:烧瓶颈部的水已烧开,烧瓶底部的小鱼却仍在悠闲的游来游去,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使学生萌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  拓展实验内容,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热情

拓展实验内容有助于促进学生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的互补结合[ 3 ],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自主探究的樂趣,提升实验操作的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深度探究的热情。

2.1  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探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拓展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艰辛,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增强创新、创造意识。如组织物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青少年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小实验操作比赛等,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广泛探究的兴趣。

2.2  运用媒体模拟实验,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许多物理实验现象,实验过程短暂,稍纵即逝,学生来不及细致观察,很难发现问题本质,达不到实验目的。多媒体模拟实验能以其灵活、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和强大的模拟功能,填补一些常规实验所不能呈现的现象,模拟课堂上无法直接完成的实验,还能多次重复模拟实验过程,再现物理现象,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在学生分组实验后,可通过播放flash动画,模拟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拖动蜡烛,缓慢改变物距,蜡烛的成像情况也随之发生相应地变化,它能够非常直观且清晰地显示凸透镜成像规律,优化了实验呈现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又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播放一段真实的视频:有一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着一块大石板,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却安然无恙。这一情景立即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人被锤打怎能不受伤?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为后续学习创造良好的认知起点。

2.3  创新随堂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深度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和改进一些演示实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的热情。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时,针对液体内部压强是由液体重力引起,但又与重力、体积无关,跟深度有关的这一难点与疑点,可增加一个演示实验:取两根容积相同,但管径不同,一端开口一端包扎薄橡皮膜的玻璃管,倒入等量的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玻璃管中水的重力、体积大小与橡皮膜的突出程度,学生得出:水的重力、体积相同但橡皮膜突出程度不同。再将玻璃管从竖直位置逐渐倾斜(水未溢出),减小水的深度,再问学生:管中水的重力、体积大小与橡皮膜的突出程度是否改变?学生得出:水的重力、体积不变,橡皮膜突出程度变小。该实验的增加,很好的解决了液体内部压强跟重力、体积无关,与深度有关这一难点、疑点,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深度探究的欲望。

3  引领感悟反思,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升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整个教学思维活动的核心与动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元认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验、评估与调整,把学习引向深入,促使其有效学习,实现思维的创新升华。

3.1  在认知发生冲突时进行反思

学生对来自生活经验的认识,多属“表象”认识,而这些表象认识往往是错误的。如,在教“物体的浮与沉”时问学生:一块薄铁片放在水中会下沉还是上浮?再用多媒体展示万吨巨轮在海上航行的精彩画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浮力大到可以托起用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为何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再问学生:把鸡蛋放入水中是浮还是沉?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会下沉,接着演示鸡蛋放入密度不同的“盐水”中,会悬浮与漂浮的情景。教师利用这些“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深度反思,总结物体浮层条件,达到深度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

3.2  在答题出现错误时进行反思

学生常因对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粗心大意或是不求甚解等造成答题错误。如有这样一道题目:小张用350 N的力竖直向上拉地面上重为500 N的物块,求物块所受合力的大小?多数学生错答为150 N。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分析错误原因,寻找错误根源,应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后再作答。题目是求“物块所受的合力”,不是求“拉力和重力的合力”,需意识到这二者并不一致,物块不只受上述两个力,还受到150N的支持力作用。其次,让学生意识到物体的受力情况往往需紧扣其所处的运动状态,此时物块并未被拉离地面,仍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其所受的合力为零。答题后的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3.3  在疑难问题解决后进行反思

在较难的问题决后,学生如果只满足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就达不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可结合当前解决的问题,开展一图多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与拓展训练。如:“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还可用于“伏安法”测小灯泡电功率、探究导体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导体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再如,求三个电阻R1=13Ω,R2= 65Ω,R3=130Ω并联后的总电阻,常规解法:1/R=1/R1+1/R2+1/R3,計算很繁琐,假如引导学生认真析题后再解题:把R1看成10个R3并联后的总电阻,把R2看成2个R3并联后的总电阻,R1、R2、R3并联就相当于13个R3并联,即R总=R3/13=10 Ω,解题就会轻松许多。类似这种通过求异思维的变式训练,诱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可以拓宽解题思路,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物理课堂教学应当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教、学、评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深入拓展实验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在不断的自我评价中,促进学生深度理解,高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繁军.“深度学习”框架下的单元学习设计[J].中学数学杂志,2019(1) .

[2]康淑敏.基于学科素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7).

[3]张丽霞.多层次拓展初中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J].湖南中学物理,2012(6).

猜你喜欢

引言深度学习初中物理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