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成“四勤”习惯 激发农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019-06-11王源锵

中学理科园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记忆习惯

王源锵

关键词:核心素养;记忆;习惯;学习兴趣

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科目很多,生物课程的学习不可能占用太多的时间,所以能给学生学习生物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面面俱到,备课时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的取舍,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堂里讲解,注重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形成一节内容少而精的课堂。

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的“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1 ]。说明了学生首先要掌握好生物学基础的知识,这是高中学习生物的第一步,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还有“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应该能够对重要的生物学概念有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进而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而不是仅仅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说明了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的自身学习条件、外界环境条件跟城镇学校比有一些差别。对于这些学生尤其要强调基础知识,只有熟记基础知识后才能“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生物学核心素养”[ 2 ]。

在农村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不高,其中一个原因是对生物的最基本概念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学习的困难,进而对学习生物失去信心。如:在光合作用过程的教学中,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对叶绿体的结构、色素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造成学生对这两个阶段的过程学习起来非常抽象。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学习生物兴趣的前提保障,问学生“为什么不学生物?”答“没兴趣”,问:“为什么不感兴趣?”“听不懂!”“不會学,学不会”这是生物学困生的回答。要使学生对某学科产生兴趣,就必须对该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学科知识的获得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有重要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些生物学科知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1  勤动手的习惯  

有些同学上课认真的听课,但是提问的时候不能正确的回答。让学生动起来,多动少说,让每个学生上课时都要准备一本笔记本、一本草稿纸:把关键词用笔记写下来,生物结构图画一下,过程原理图连一连。

1.1  动手画概念图

学习新知识的时候经常要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人类记忆不是一个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记忆系统构成的复杂装置[ 3 ]。如高中必修一的课本主要学习的内容是细胞:如细胞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功能等。把这些知识用概念图使之结构化,把知识简单直观化,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都与细胞有关系,便于记忆、理解。又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过程图,让每个同学动手在本子上画一遍,比教师动口说几遍,学生听许多遍,效果要好几十倍。

1.2  动手记笔记

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上课记笔记,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需要记笔记。它可以增强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知识的理解,把这节课老师所讲的知识点简单顺序的记录下来,形成条理性,有助于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1.3  动手拼模型,动手做实验

如:什么是氨基酸?拿五张纸片分别写上“-NH2”“-COOH”“C”“-H”“-R”,让学生亲自动手连接成氨基酸,非常直观,印象深刻,达到了高效生物课堂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动手培养学生对生物感知,形成形象记忆;通过实验锻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探究能力。基础知识水平的提高,思维思考问题习惯的养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并逐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  勤动口的习惯   

在农村学校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经常不够集中,不到一会儿的时间,头脑就开始停顿,看他静静地坐在那儿没有反应:累了。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有时候把刚刚讲的内容让学生复述一遍,很有必要。如讲到有丝分裂的后期特点时,“着丝点一分为二,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让同学们复述这个内容,而且要求他们复述的时候一个字都不能拉下。这样,上课就能够把他们拉回到课堂上,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还有上课要养成勤动口的习惯,如在讲到细胞分化的时候,问:你能说出我们身上有哪些细胞,并说出名称?有些同学以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没必要去回答,没有反应,这对我们学习下面的内容会造成影响,如果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并用嘴巴说出来,对分化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上课勤动口回答问题也是吸收知识的有效途径。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时问:(1)细胞有哪些结构?(2)细胞中有哪些物质?(3)这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第一个问题“细胞有哪些结构?”这是复习以前的内容,一些同学认为问题简单不想开口。勤动口的习惯,可以激发上课的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  勤提问的习惯  

农村学生大都存在着羞涩的心理,没有城镇学校学生见识面广,心理素质较差,怕提问的问题别人觉得“这么简单都不会”,紧张、惊慌、胆怯。碰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对学习生物失去信心,没有兴趣。

鼓励学生在课外课余时间向老师及时的提问,不怕问题简单,不要以为那是简单的问题,其实为什么不会是因为还有其他的地方不懂。即使有的问题在上课时已经讲了多遍,简单明了,但是还有同学不会,我们要鼓励大胆的提问并认真地给予解答。不能:“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4  勤记忆的习惯  

对学生随机抽取,进行“高中生物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学生学习状况及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存在的最大困难是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不够,概念、知识点大都记不住。在问卷中关于中“平常你是如何学习生物?有没有时间记忆生物学知识” 的问题回答中发现:农村学生没有养成课后对刚过去的一节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再进行记忆的习惯[ 4 ]。想要让农村学生掌握好理论知识,先要让他们记住最基本的概念、生物用语、最基本的生物知识,然后分析扩展形成系统化,进行知识网络图的构建。先形成一个笼统的概念网络,然后对内容知识概念不断地增添联系起来,最后逐渐从细节和具体的地方进行补充。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的教学难点,名词概念很多,很抽象:如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纺锤丝、纺锤体、赤道板等,还有各个阶段的变化,非常复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个知识点、几个概念的记忆对于整个分裂过程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教师要将基本的知识如着丝点、姐妹染色单体、纺锤丝、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复制等方面的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熟悉,然后讲解分裂过程时可以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EB/DL].

https://wenku.baidu.com/view/3a013147be1e650e52ea990f.html.

[4]梁学军.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记忆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