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回忆铸魂 延安精神永存
2019-06-11郑焱
郑焱
一说起延安,让百岁高龄的陈信同志思绪不由地翩飞,越过80年多年的沧桑,去触摸那段历史的厚重背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歌声在他的耳边萦绕;“每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到延河边洗脸,那个时候延河水特别清澈,还可以游泳。洗漱完,大家集合操练;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讨论。露天是教室,石头和背包是桌椅。下午的讨论课都非常激烈。”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了露天教室、石头桌椅、黄泥黑板……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作生活里,他常常回想起这些生动的场面。因为从1937年年底到1945年秋,陈信同志在延安学习和工作近8年。还因为,在这片陕北的土地上,孕育了至今我们依然享用的伟大的延安精神。
1919年出生于扬州的陈信,原名杨宁春,在江都县读初中时,自己改名为杨涛。1937年底由南京奔赴延安时,又更名为陈信,沿用至今。回想当年在扬州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自豪地如数家珍:1935年,曾组织“12·9”学生运动后的“寒假读书会”、“民众识字班”,阅读和传播了进步书籍和报纸,例如钱亦石的《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艾思奇的《哲学讲话》,《上海知识青年丛书》以及陶行知编的《老少通》民众识字课本等。1936年,在扬中县担任小学教员期间,收到并传阅《新现实》杂志,被国民党特务误认为是陈云,住所遭到搜查。1937年7月、8月、9月宣传抗敌救国的主张,组织民众和青年学生参加了在扬州举行的“九一八歌咏大游行”。10月10日,陈信在祁式潜的介绍下,用“杨涛”之名加入了扬州地下党组织,入党仪式在正谊小学一部的假山石洞里。之后几个年轻人由南京到芜湖,又乘火车到西安奔赴延安。
延安抗大总校在延安城的天主教堂旁边,陈信被分到抗大三期三大队九队。抗大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是当时情况的写照。学校虽然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大家有理想,有目标,受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的鼓舞,所以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欢乐气氛。“抗大管理严格,教学严谨,特别注重思想教育。学员平时每天早晨五点起床,先是分队做早操,再进行自检,接着便是一堂接一堂的课程教育。学习的主要课程有:政治工作(胡耀邦)、统一战线理论(伍修权)、民众运动(李培南)、游击战术(刘亚楼)和军事训练等。除了军事理论,他还学习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1938年4月,抗大三期毕业典礼,也是抗大成立3周年之际,毛泽东到抗大演讲。他给抗大提出了三句话,规定了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月,毛泽东再一次去抗大,又给抗大题写了八个字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些思想理念,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教诲终生。
在延安学习工作的几年里,陈信先后到老红军干部队当文化教员、总政治部秘书处总务科当文化教员、军委直属政治部组织科科员、西北联防军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整风训练班甄别组副组长等工作,共计8年。1942年在延安结婚,并有两个孩子出生在延安。
他亲耳聆听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理论,亲眼目睹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实践。延安窑洞的煤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一批批满怀抗日救国的热忱知识分子,追求真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只为在这里探索民族解放之道路。还有热火朝天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开辟出“陕北的好江南”。《为人民服务》的文章,他咏读多遍,因为他从心灵深处被深深地打动。“抗大生活,对我这一生起了决定性意义,确立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陈信说,“一样的理想和信念,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到处能听到革命同志嘹亮的歌声,到处都看到他们欢快的笑脸。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理想和信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延安工作期间,尽管工作条件艰苦,物质生活贫乏,但是丝毫阻挡不住他们的高涨热情和激情,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延河两岸处处响彻自豪和战斗的歌声,使宝塔山下处处充满蓬勃的活力。
他说,延安时期,我们党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中国局部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并不断扩大执政区域。“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回忆当年,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记得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扬革命精神问题讲过:“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提倡和教育。“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这就是发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途径。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弘扬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就要抓住“为什么人”这个根本点。
今天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铭记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与艺术;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義、命令主义的习气与行为,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保证人民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请党的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就伟业的力量之源。
陈信用灯、旗和鼓表达自己的认识:“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员干部心中永不熄灭的灯,是我们党员干部眼前永不褪色的旗,是我们党员干部身后永远催人奋进的鼓。”
在整理采访笔记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延安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延安精神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值得我们对照、实践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