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的三视角

2019-06-11蒋尔法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教材解读学生视角

蒋尔法

摘 要: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解读要注意三个视角,一是从“上位”角度审视文本,找准文本价值;二是从“要素”角度分析文本,理清文本内容;三是从“对象”角度剖析文本,找到文本的生长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教材价值;要素分析;学生视角

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笔者认为,要做到教材的精准解读,需要注意三个视角。

一、从“上位”角度审视教材——找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整体在事物中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去优化目标。但整体与部分又是相对的,课相对于框来说,是整体,框是局部,课是框的“上位”;课相对于单元来说,课是局部,单元是整体,单元是课的“上位”。因此,教材解读需要从学科的整体价值出发,从教材解读部分的“上位”出发,去审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1.明晰学科价值

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功能、情感价值观的育人功能等。统编《道德与法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课程目标。可见,本课程学科价值,不仅在于传授道德、国情、法治等相关人文知识,更主要的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

2.找准教材价值

教材价值是指教材内容所承载着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价值,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找准教材价值,离不开哲学思维,需要我们以学科价值为指引,把解读的文本作为一个局部,放在整体中去思考。如对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进行解读时,就要放在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下去审视。“创新改变生活”这一框,回答了什么是创新,创新为什么能改变生活,创新怎样改变生活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所改变的生活,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如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的发明就是如此。因而,理解本框教材价值时,就需要把它放到第二课中去思考,认识到创新改变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符合人类的价值和长远利益的。

二、从“要素”角度分析教材——理清教材内容

教材是由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如标题、内容、材料、观点等。对教材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要素”自身的本义,理清教材内容。

1.从形式逻辑角度理出教材解读部分的主干知识,确定重点

(1)课题分解,补全主语。课题或标题,往往是一个单元、课(框)核心内容的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尤其是九年级上册教材,课题多以动宾结构进行表述,如“夯实法治基石”“凝聚法治共识”等,少量的主谓宾结构,如“创新改变生活”,个别的其他表述,如“我们的梦想”。

课题分解要求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便于教师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的追问,进而理出本课的主干内容,确定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题分解时,补全主语。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其课题是动宾结构,补主语“谁”,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法治共识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来凝聚?谁来凝聚?通过追问,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主干内容:谁来凝聚?主体对象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企业和公民个人。怎样凝聚?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共识是什么?主体都必须依法办事。“凝聚法治共识”一框中,政府的依法办事,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联性更强,教材编写单独把这一点作为教材的第一目内容。可见,第一目的“法治政府”是本课的重点。

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补全主语形成陈述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宪法监督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通过四个追问,就可以把本框的内容架构起来。其中,第三问“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有国家的权力机关和人民两个维度。第四问“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有两个层面:完备的制度措施(国家角度);增强宪法意识(个人角度)。在第四问基础上可以继续追问:“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国家层面: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个人层面:學习宪法,了解宪法的历史、内容、精神,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认同宪法,理解宪法价值,接受宪法的指引和要求;践行宪法,将宪法的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通过追问,一方面可以把相关内容归纳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2)内容分解,先分后综。就是将教材正文部分以自然段为要素,归纳段意,在此基础上归纳每目的中心,而后进行综合,把握两目之间的关系,明确教材价值,进而确定重点。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中的第一框“走向共同富裕”为例加以说明。

通过自然段为要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新形势,只有改革,解决强国之路的各种问题,我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有可能;党和政府采取各项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能激发改革的热情、有助于稳健踏上强国之路。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价值所在。

明确本课教材价值所在,我们再反观推导过程,不难发现,改革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只有改革,把我国发展成果做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有物质前提,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更好投入我国的各项建设,促使我国强国之路行稳且远,因而改革是强国之路,教材第一目“改革进行时”是本框重点。

2.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链接生活

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简单地说,就是以目题的段意为基点,作为“触角”,去链接符合学生视角的生活,分析这一生活问题,加深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以“走向共同富裕”第一目“改革进行时“为例加以说明。

三、从“对象”角度剖析教材——找到教材内容生长点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剖析教材时,要学会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帮助学生分析教材中哪些概念与观点已知、哪些未知、哪些易懂、哪些难懂,进而找到教材内容的生长点。

1.从学生视角审视教材,找到难点

师生由于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不同,对教材难点的界定往往有出入,这直接影响到教材应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学的实效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视角去审视教材,将教材中的概念或观点,演变成问题,做好学情前测,找到难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捕捉疑惑,精准定位难点,使学生在释疑解惑中不断成长。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三课“依法行使权利”时,原以为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书本以及平时生活常识得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相关内容,不需要进行过多解释,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与教师的预设存在明显偏差。一是学生对诉讼、起诉、打官司等概念混淆不清;二是学生不知道公民提起诉讼与公诉的区别,以为所有案件都可以由公民提起诉讼;三是学生不清楚未成年人与成年人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起诉手段不同,学生一般需要由监护人提起诉讼,而成年公民则一般由自己提起诉讼。

事实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我们想象的丰富,对于很多问题仅限于听说过而实际并不知道,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情。

2.比较教材内容与学情,发现增长点

学生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受众对象涵盖范围广,有农村、有城镇,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这就要求统编教材校本化,既要根据教材的教育价值,又要结合本校的学情,审视教材内容,对统编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来开展教学。

例如,八年級下册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主要讲了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平等的含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表现。本区学生对于自由的认知,基本上都知道自由是相对的,都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自由与法治关系的理解也较清楚。但是在学习第二目“法眼看平等”时,很多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如在校期间师生是不平等的、在家期间与父母是不平等的,将法律平等与生活平等混为一谈。也有不少学生认为就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到具体案子还是有不平等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我区不少学校教师弱化第一目“无法治不自由”,强化第二目“法眼看平等”。在教学设计时,设置了以下问题:“你眼中的平等是怎样的?”“现实中有平等吗?举例说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内涵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平等与法律意义上平等的关系?”“如何看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与生活中个案的不平等关系?”通过追问,一方面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强化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

教材解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哲学思维,需要明晰我们所教学科的价值所在,需要我们蹲下身子,用学生视野去审视教材,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与反思。唯有如此,教材解读才会越来越精准,教材的价值要义才会把握得更到位。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教材解读学生视角
基于学生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课堂教学满意度提升的策略研究
浅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义
从学生视角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苏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新授课解读
教学反思的四个着眼点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探析
不是每档节目都能称为“现象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