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19-06-11都宏霞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9年2期
关键词:实训室载体体系

[摘           要]  以化工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课堂、实训室、网络平台、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和素质结构体系”为核心内容,提出了四级递进的“TSTR”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化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44-02

自创新理论提出以来,就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竞争力的三大基石之一,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自然就成了世界的主旋律,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指出致力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鉴于此,近些年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国际上很多高校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的探索和改革,如导师制、教学科研互促式、以实验促教学式、选课制等[1-2]。我国也展开了多元化的研究,目前,一些研究型高校主要是通过设置学院、实验班、创新班等形式来实施拔尖创新人才计划的[3-6]。而对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十分匮乏。

纵观世界,笔者认为有必要反思目前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入探讨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本文以化工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对“拔尖创新人才”界定、培养目标、现存在问题、培养载体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拔尖创新人才”界定

“拔尖创新人才”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出现,目前尚未有公认的界定。

郝克明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在科术和管理等各个领域,有创新、有贡献的杰出人才”[7];高晓明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有精深的专业造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批判和变革的勇气,通过创新为社会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8]。

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具备非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并能通过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本文中“拔尖创新人才”指的是大学阶段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在内的素质结构体系;又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具有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还要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能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综合型人才。

二、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要与国家教育目标、社会发展和需求保持一致。纵观国内外大学,无论是使用“拔尖创新人才”,还是用“卓越型人才”或者“领导型人才”,大多都很好地融合了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也体现了全球意识、国家视野、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及领袖精神[9]。

我國部分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已经根据各自特点和教学资源对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北京大学注重培养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元培学院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起引领作用的顶尖专业人才;清华大学注重学术能力,清华学堂是以“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为目标,培养领军人物、学术顶尖人才。浙江大学竺可械学院侧重于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创新领导人才[10]。

高职院校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尚处摸索阶段,基于国际视角,结合高职院校的优势和化工专业特点,本文提出了较为合适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在专业领域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可持续竞争力的综合型、高层次、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本应该掀起全民创业的浪潮,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广大的大学生当中,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进来,创新创业氛围并不浓厚,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11-12]:

(一)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导向不明确

创新教育在我国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实际的由教育产生的创新结果,更缺乏实际的科技转化。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对高职院校而言,应该首先充分了解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市场需求,进而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的开展,能有效地指导优秀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开发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产品,进而转化为创业,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载体不充足

化工类的创新创业不是理论探讨,必须经过实践,所以载体特别重要。但目前的高职院校科研实力相对较弱,设备、资金支持力度都不足,对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产生阻碍,对有希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造成难度。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人才离不开学校的培养,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近几年,国内高校大多响应国家号召,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公选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但尚未有切合化工类专业的系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载体

为了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各高校应该根据充分发挥学校的现有资源、结合专业特点、搭建适合的培养载体。依据化工类专业理实结合的特点,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载体主要包含以下四种:

(一)课堂平台

课堂教学平台是任何专业学习都离不开的最常见的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课堂应该是“一流的课堂”,陈骏院士指出,一流的课堂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一流的课程应该在互动中完成必备知识的学习、重难点的剖析、答疑解惑,更要去撼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充满乐对未知的渴望和兴趣,开启探索的新航程[13]。

(二)网络平台

在信息化教学高速发展的现在,网络平台必不可少,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学习平台上丰富的资源,巩固教学内容,辅助课堂教学。

(三)实训室平台

化工类专业课程,既注重知识、又注重技能,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训室平台,利用课程相关的实训,将知识内化,锻炼技能,促进创新实践。

(四)科研平台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科研平台至关重要。在科研平台上,通过具体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掌握文献查阅、分析总结、确定研究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实施方法、结果分析、讨论整个过程,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逐步掌握创新实践与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同时,具备创新思维,通过创新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较完善的能力结构体系,并在不断挑战、不断突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毅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在内的素质结构体系,进而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其他平台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五、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体系是处于办学体系之下、教学体系之上的一个理论范畴,其核心是规划、实施和管理“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为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培养过程和途径的总和。本文探讨的化工类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目标的培养过程和途径的总和。

在明确TSTR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规划,以课堂、网络平台、实训室、科研项目为载体(四载体),通过老师的教、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训室的训练、科研项目的提升,四级递进(四递进),将课程和网路平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训室的训练,内化为能力,最后通过科研项目的实践,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和素质结构体系,促进学生由普通人到拔尖创新人才蜕变的全部总和。

六、结语

构建高职院校的化工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载体,以教学为根本、以实践为关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课堂与信息化网络平台相结合,更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发展、行业企业发展,不断更新和改革,才能形成最适合本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廖婧茜.美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7(3):43-50.

[2]安宁.国际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河学院学报,2016(8):120-121.

[3]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46-54.

[4]姜晓萍.一流大学拔尖創新人才培养的两个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8(1):41-42.

[5]周绪红,李百战.国家化引领新时代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8-30.

[6]官群.双超常教育:破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J].教育研究,2016(15):28-31.

[7]郝克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7-12.

[8]高晓明.拔尖创新人才概念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65-67.

[9]田玉敏,崔三常.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术论坛,2014,37(12):177-180.

[10]郑庆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四位一体”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80-84.

[11]都宏霞.浅析化工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50-51.

[12]崔海涛.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3(5):94-95.

[13]陈骏.一流课堂加一流科研训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两件“利器”[J].中国大学教育,2017(7):4-7.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实训室载体体系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基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实训室管理与研究
高校开放实训室管理中7S管理的应用方向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开放实训室管理探索与实践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