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脆弱的青春孤独与忧伤
2019-06-11王萃
王萃
[摘 要] 郭敬明的成名作《幻城》,首次面世是以短篇形式出现于《萌芽》杂志,随即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于是作者则很快将小说扩编成长篇小说出版,受到大批年轻读者追捧。出版后的《幻城》小说席卷各大销量排行榜,一路畅销十二年,累计发行量高达五百万册,至今仍常常登上畅销小说排行榜,作者郭敬明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80后青春写作中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作家。“郭敬明的作品抒情气息浓厚,有着明丽的青春忧伤与孤独感,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青春期的情感诉求。”“他的成名作《幻城》……描画出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神界童话全景。”
[关 键 词] 《幻城》;艺术魅力;青春写作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138-02
《幻城》主要描绘了在幻雪王国里,冰族王子卡索与弟弟樱空释之间,一个想要追求自由,一个为了给对方自由,历经了三世的悲剧。小说带给读者巨大震撼的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美轮美奂的神异幻想画面带给读者独特精致的视觉美感;二是,作品弥漫着浓郁的青春期特有的孤独与忧伤。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深情都辜负于人物的命运悲剧,所有炫丽而美好的人物都死于自杀或战火。从第二个特点来看,则不能将这部小说划归“童话”的范畴,它的情节远远比童话复杂,结局也比童话沉重。可以说,《幻城》是脱胎于新时代的一种崭新的作品形态,塑造了精致华美脆弱的幻想之城,书写着“80后”独有的青春孤独与忧伤。
一、《幻城》表现了青春写作中一种非常典型的精神现象
“80后”是一代比较特殊的群体。“80后”世在依法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的时代背景下出生的一代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表达方式、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与前辈比较,在这样一种青年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80后”的精神层面出现了断层,并形成了新的普遍而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丰富而复杂。简而言之,“80后”这个群体,生长在物质不再匮乏、价值观多元碰撞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必然孕育与传统文学作品中不尽相同的精神现象。
同时作者在2002年的后记中也写到“在那个夏天我开始知道生命需要如何的坚忍,因为高三真的如同炼狱一样”“然后日子就这样隐忍着过下来。那个时候我开始写《幻城》,因为生活太过单调和乏味……”为了对抗单调和乏味的生活,作者就在自己的脑海中幻想出来炫丽精美的冰雪王国和凄美哀婉的故事情节,安抚自己压抑痛苦的内心,释放出创作才华的能量。
所以,《幻城》一出,迅速被年轻的读者,尤其是温饱无虞的年轻读者群体所追捧。因为这部作品抚慰了他们内心同样的孤独和忧伤,这样的精神世界是身处那个时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共同的青春底色,《幻城》在读者中激起了大量的热烈共鸣,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作品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是通过描述神异的幻想画面,带给读者独特精致的美感
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人物塑造之凄美脆弱,文字修辞之华美精致,情节设计之细巧精妙。
(一)《幻城》的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完美的,在作品中都带着华丽炫目的光彩。
他们有尊贵的神族身份、强大的幻术神力和永恒的生命。这些角色从名字到容颜到服饰甚至到死亡的姿态,都是华美精致的,也许这就是年轻的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生命模型,也创造了独特的视觉美感。
书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樱空释,是主人公卡索同父异母的弟弟。作者没有大段文字正面细致描写樱空释的外形,但是在后文对某位敌人的描写中可以侧面看到。“……我几乎要以为见到弟弟樱空释了。他们都有着精致的五官和深深的轮廓,飘逸如风的长头发,漂亮得不食人间烟火。……头发温顺地散下来……笑容天真又邪气。”这些描写不遗余力地强调两位男性角色的绝美容颜,也体现出与传统不同的具有时代特色,把精致和脱俗作为男性审美标准。
蝶澈是《幻城》中女性角色中较为突出的一个,她的名字“蝶澈”明显也是精雕细刻的创意。书中写到“蝶澈斜倚在王座上,赤裸着双足,头发沿着身体倾泻下来,她看着我,没有说话。可是她的白色晶莹的瞳仁却像在对我说:卡索,你来了。”斜倚的姿态、赤裸的双足和倾泻的长发,勾勒出这个倾国倾城的女王的外貌特征,加上会说话的晶莹瞳仁,使蝶澈神秘优雅、充满梦幻感的女神形象跃然纸上。
蝶澈使用的琴叫作“幻蝶琴”,弹奏时的场面是“当她用如白玉雕刻的手指撥动碧绿色的琴弦时,我看到无数的绿色闪光蝴蝶从琴弦上不断地飞出来。那些乐声竟然凝结成蝴蝶的样子纷飞在空气里面”。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抽象的琴声化为具体美丽的形象,雅致的色彩和质感描绘,充满了鲜活灵动的美感。
作者用轻盈精准的文字创造出格外引人入胜的唯美意境,充分满足读者对视觉审美的需求,也充分使读者内心受到因美好的人物纷纷逝去和深情被无端辜负的伤感受到强烈震撼。
(二)追求华美的语言运用,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1.清晰细致的细节描写
“一把红色的三戟剑贯穿她的胸膛,将她钉在了黑色的山崖上,风吹动着她银白色的长发和白色魔法袍,蹁跹如同银色的巨大花朵。”这是令读者印象深刻的笈筌之死的画面,红、黑、银白等色彩的搭配,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呈现出生动清晰的画面感,侧面烘托出敌对方的强大和残暴,令战争情节更加紧张而扣人心弦。而描写她在风中动态的样子,又很容易激发出读者对一个美丽的女战士,为保卫国王而牺牲的深切痛惜之情。这样精摹细琢的细节在书中随处可见,极大地增强了作品在文采方面的欣赏性。
2.创造性地运用反复手法
书中多处运用到反复手法,有人物特定语言的重复,有经典场景的再现,也有完全一致的句子。这种反复的运用,极大地强化了其表达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主人公的弟弟樱空释临死前没有说完的半句话,“哥,请你自由地……”。这句话代表了樱空释之死的全部意义,他的前世和今生,都为了能让哥哥获得自由而牺牲生命,也给主人公带来巨大的悲痛。所以当主人公面临非常局面之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句话,牵引着他内心对弟弟之死的无限伤痛和无限思念,这个句子贯穿全书的大部分章节,每一次出现,也同样会唤起读者对樱空释和主人公的痛惜之情。这种痛心和思念,在经典场景的反复被提及时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产生了更加深入人心、催人泪下的效果。
3.樱花意象贯穿全书
幻城中的“樱花”随处可见,有时是一树一树的盛开之状,有的是落樱飘舞之态,都非常清新美丽。这即是典型的符号式审美意象的应用。“樱花”“意义的表现”部分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这便成了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象征意象的可靠尺度。(202童庆炳)有“说完她对我微笑,白色的樱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满她白色的头发……”,美丽的人鱼公主自尽在樱花树之下,“大风凛冽地吹去,樱花放肆地颓败……”等描写,甚至也有并没有樱花树的环境,而单独出现了樱花花瓣的形象,这些都代表着共同的意义,樱花象征着热烈、纯洁和高尚的同时,又象征了转瞬而逝的极致美好。书中人物无一不是有着热烈纯洁的美好情感和短暂脆弱的生命,在最为绚烂的时候骤然死去,都像飘落的樱花一样,极美又极令人感伤,令作者的抒情描写有了更深的感染力。
此外,凡界、幻雪神山等不同空间领域的设置,都为故事的冲突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而主人公历经三次转世的情节设计,为他们命运悲剧的加深,创造了更广阔的延展空间。无论是对美的细致描画,还是巧用的艺术手法,都体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成功地营造出动人至深、印象深刻的意境。
三、作品中弥漫的贯穿全文的孤独忧伤之感,深化了作品凄美动人的气质,表达出作者对命运的初步理解和领悟
(一)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以孤独和伤感为基调
主人公卡索背负着国王继承人的重任,同时肩负着保卫族民安全和延续神族血脉的沉重使命。他所有最亲最近能有成为心灵上的陪伴的人,都已经因为各种原因死去了。作为唯一生存下来的那一个人,就如作品中的描写一样“然而他们都是亡灵,我只有伸出手,对着苍蓝色的天空伸出手,虚无地握一握,然后再握一握”。虚无的手中盛满了年轻的国王无尽的孤独与悲伤。这种情节的设置必然使主人公的命运悲剧加剧,同时也更加动人。
(二)作者在作品中初步展示出对死亡和命运等沉重主题的探讨,涉及对宿命和死亡的态度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对死亡没有任何畏惧,都把使命和情义置于生命和一般道德之上。樱空释按照他的理解,杀死圣者,逼死公主,只为达到能给哥哥自由的目的,而当他自己死在哥哥剑下的时候,只是说了一句:“哥,想不到你真的会杀我。”之后还是对哥哥微笑,亲吻他的眉毛,然后将血液化作红莲为哥哥御寒。樱空释强大的法力无人能及,但是他甘愿毫不反抗,死在卡索剑下。卡索因为道德的正确,杀死了弟弟,却因此背负了终生无法释怀的沉重的悲痛和思念。他们都是因为感情而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又因为感情的幻灭,对生毫不留恋。假如不讨论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但从文学角色的层面来看,这样浓重炽烈而且绝对纯粹的感情,不顾一切地牺牲,这种对情感纯度的要求无疑是非常有力量的。
作者于2008年为《幻城》写的后记中说“重新看《幻城》后记的时候,发现除了文笔显得稍微矫情之外,有很多真挚的感情,却是现在的自己无法书写的了。”这部作品之所以动人,就是有那种“真挚的感情”,再也回不去的青春期特有的纯洁而浓烈的感情。而郭敬明的《幻城》就是用幻想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内心对美好的追求和幻灭的无奈和忧伤,也体现了一个文学才思较为早熟的青少年,对命运這个话题的初步思考和探索。
用作者在后记中的语言来说“那些冰雪的王爵,站立在旷世的原野上,冰雪在他们肩膀上累积出漫长的悲凉。那些爱恨,那些命运里沉重的叹息,都被白光凝聚在零下的苍雪里”。年轻的作者在命运里沉重的叹息声中构建出一个冰雪王国,叙述了他们的爱恨和面对命运的抗争,描绘了他们充满美感的孤独和忧伤,那些虽然脆弱天真,但是无比真挚而珍贵的青春年少的世界,“它们把我的身体化作容器,封存过往的岁月,把苦涩的泪,酿成甘甜的泉”。
参考文献:
[1]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