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好稻种
2019-06-11乔柏梁
乔柏梁
亲爱的朋友,好的大米您可能吃过不少,但一定忘不了最好吃的;田永太这个名字,您可能从未听说过,却一定听说过他辛劳一生的结晶——“稻花香”品牌。
很多人都知道产自黑土地的五常“稻花香”大米好,在“2018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名单”中,五常大米以670.70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第6名,是所有上榜大米品牌中品牌价值最高的,品牌价值较“2016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名单”公布时净增31.15亿元;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稻花香”大米是一位普通农民哥经过几十年选育出来的优秀品种。长期致力于推广黑龙江大米的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金会曾说,没有田老,没有他培育的“稻花香二号”,就没有今天“32常大米”的享誉全国。
1945年,6岁的田永太随父亲迁到黑龙江省五常市龙凤山乡五一村,以后就没有离开过这片黑土地。1968年入党后,这个朝鲜族汉子就把自己献给了农村建设事业,从1969年担任龙凤山乡五一村生产队队长至今,一直研究水稻的种子问题,先后3次发现天然杂交变异株,经由变异株选育的稻种一次次将东北大米的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水稻育种领域,大自然出现天然杂交水稻,发生优质品种变异的几率是万分之二,这种变异能够被人类发现的几率仅是百万分之一。一个人在一生中3次发现变异株并培育出优势品种的概率,小到难以用小数点后面的数字直观表达。
有人想让他谈谈为什么能够一次又一次摘取浩瀚稻海中的“明珠”。他却摆摆手说:“我就是个农民,不过是找到了几束稻穗,培育了斗升种子。农民世世代代的念想就是丰收。好稻种,就是农民所有念想的希望。”
从绝望中找到希望的种子
2018年8月31日这一天,79岁的田永太望着窗外的蓝天,自顾自地念叨了一句:“每年的8月30日和31日这两天,只要不刮风,稻子就再无倒伏之忧了。今年可是个好年景。”他像孩子一样开心地拍了一下大腿,转身给儿子田昌穆打电话:“明天上龙凤山基地看稻子去。”
子承父业,目前担任五常市龙凤山长粒香水稻研究所所长的田昌穆把父亲称为“天气情报员”,“五常这一带几十年来的天气情况,父亲一天不落都做了记录,早些年我们不懂得珍惜,当废纸就卖了两大摞。现在你问他哪一年哪一天五常发生了对水稻有影响的天气,他一准儿说得清清楚楚。”
一说起天气,田永太的眼里涌出了泪花,他永远忘不了1969年9月6日发生在龙凤山乡的那场严重的早霜。一夜之间,龙凤山的大地从绿变白,稻农一年的辛苦被掠了个精光,丰收在望的稻子全都“直了脖儿”,庄稼人的希望也像空落落的稻穗一样瘪了。村民们简直连收割的心都没有了,为了自救,人们上山采榛子、橡子预备过冬。身为生产队长的田永太却揣了饭盒往田里跑。他琢磨着,五常市低温早霜的年景不是少数,不能再从吉林、辽宁等外省引种了,“乡亲们得有适合本地耐低温抗早霜的当家品种。如果能在大灾年份里发现经受苦霜还能正常成熟的稻穗,是不是就能培育成适合五常本地种植的稻子?”
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怎么会突然冒出这样的念头,可是,这个念头竟然就是那么强烈,一直鼓舞着他。没有学过一天育种知识的田永太怀揣着农民最朴素的经验和对好种子的渴望,带上干粮出门了。1天、2天、3天……每隔20米走一个来回,一块田一块田地走……整整6天披星戴月,田永太走遍了当时龙凤山乡的300公顷稻田,他的手拂过无数干瘪的稻穗,心也像早霜后的天空一般灰暗下去。到了第7天的中午,疲惫不堪的田永太蹲在田埂上把干粮掏出来就着凉水嚼,嚼着嚼着,眼角忽然掠入一簇金黄,有宝!他扔下干粮,三步并作两步扑了过去,只见干枯的稻海中,一穴金黄的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他从稻根摸到稻穗,从稻叶摸到稻粒,金灿灿圆鼓鼓的稻粒告诉他,这就是大自然在大灾之年严苛筛选之后留给龙凤山稻农的宝贵财富。
7个饱满的稻穗被田永太像宝贝一样捧回生产队。到了第二年春播时,这些稻穗被分成7行种在了试验田里。田永太隔上两三天就蹲在田埂上瞅,“眼看着出苗、分蘖、长叶,遇到下雨天,恨不得撑起自己的衣服给稻子挡雨。等到秋天,7行稻子全成了!”这一年,7个稻穗变成了24公斤稻种。第二年,24公斤稻种变成了2500公斤。
田永太把稻种分给全村人耕种。“那些年,五一村的稻谷收获了根本来不及上扬场,就被十里八乡的农民当稻种买走了。别的生产队一个工分挣两三毛钱,我们队员能分到两块钱。”田永太把这个在五一村由7个稻穗培育出的稻种命名为“517”。
1973年,經五常县农业局鉴定,“517”号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等特点,120多天的生长期能够恰好避开北纬45度的早霜灾害天气。1974年,五常开始大面积种植“517”号水稻,其他市县的稻农也纷纷来找种子,高峰时期黑龙江全省种植“517”号水稻的面积达到了500多万亩。
“517"成为五常乃至哈尔滨地区的当家品种,耐寒、高产、抗病,当地稻农一种就是7年。
从“517”到“93-8”
从“517”到“93-8”,从“长粒香”到“稻花香”,又是田永太把五常大米一步步推上了新台阶。
五常市种子站站长徐绍民是田永太的老朋友,他说老田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一“能走”。1981年,田永太被调任龙凤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给自己定下了五字方针的工作法,就是“走、看、找、记、总”。“走”遍全乡5万亩水稻田;“看”遍5万亩水稻田的长势;“找”出特殊稻穴;“记”下特殊穴位的记号;从秆形、穗形、粒形的成长“总”结自然变异的特殊水稻的生长过程。正是这个让自己跑断腿的“五字方针”,练就了田永太对变异水稻的“火眼金睛”。
既要做好日常的农技推广工作,又要腾出时间来搞育种,从上任农技推广站站长一直到退休的20多年里,田昌穆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没有在家过过一个休息日。
每天的清晨,稻叶上的露水还没有落下,田永太已经跑到地里看稻子去了。这可急坏了妻子裴判德:“长年累月,老田的裤腿就没有干过。现在的腿疾,也是那时看稻子落下的病根。”哪怕是冬闲时节,皑皑的白雪把广袤的东北平原压在身下,田永太的自行车却执拗地在积雪上轧出深深的车辙。一旦把全乡乃至五常全市的水稻情况、土壤墒情摸透了,田永太的心却更沉了:“水稻品种的特性导致一个当家品种在一个地方种久了品质会发生退化,病害也会越来越严重,只有一个‘517还远远不够,得选育出新的品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