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工匠精神改进普通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2019-06-11张琪
张琪
[摘 要]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髓,秉持工匠精神对改进普通话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普通话教师在教学中克服方言干扰、开展普通话语音正音和传授语音知识的需要,在普通话教学中秉持工匠精神取得了良好成效。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普通话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48-02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普通话教学作用、意义和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力求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自己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对细节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坚持。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其实质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匠人精神,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事情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概括起来,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务实、一丝不苟、耐心坚持、执着敬业、淡泊名利。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折,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师,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就不怕没有“中国创造”。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手艺活是自动化的基础和前提。一流工匠要从少年培养,中国的教育要学德国、日本而不是美国。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打造一批“对职业的挚爱与追求、对专业的孜孜不倦与进取、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与苛求、对名利的清心与淡泊”的新一代工匠,所以职业教育者更要有“工匠精神”。
(二)普通话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语言文字法》)规定的国家通用语言,职校学生毕业后走向全国各地,普通话几乎成为各行各业求职交流的必备工具,故而职校开设普通话课程,着力提高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熟练地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一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专业或职业,比如:播音主持、影视话剧演职人员、教师、窗口服务行业等对普通话要求更高,必须达到较高的等级水平。由此可见,职校开展普通话教学不仅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需要。
(三)普通话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不少职业学校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和专业课程计划,开设了普通话课程,配备了专业的普通话教师。但是也有一些学校长期不重视普通话交流,不重视普通话学科,认为这些语言技能可有可无。许多普通话教师忘了普通话语音课程的高要求、高标准,上课时对专业知识只做简单提示、点到为止,然后就叫学生自行练习。对音节不做反复正音,不做个别指导,学生因此也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地胡乱发音,加上方音的影响,久而久之就必然存在语音缺陷,甚至语音错误,再想纠正就更难了。语音达不到合格标准,许多学生在择业时容易受轻视,找不到满意职位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普通话教师应秉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載体是人,职业教育是由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技巧的教师将“技艺”传授给学生,使其成为掌握技艺而服务于社会的职业者。这种技艺习来源于经验总结,经过长期不懈地练习而得,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技能。
普通话是一种很实用的语言表达技能,这种技能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是否符合规定标准及符合标准的程度。学习普通话,需要在三个关键方面都秉持工匠精神才能取得良好成效。
(一)普通话教师在克服方言干扰上需要秉持工匠精神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更是稳居世界首位,因此语言的表现非常复杂。专家把我国划分为北方方言、西南方言和吴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在不同的大方言区又历史地形成了众多小方言区。由于方言语音干扰性较强,而普通话的语音要求是精益求精,几乎达到苛刻挑剔的程度,一丁点儿的发音问题都会导致语音的缺陷和错误,都会导致语音不标准。笔者所在的安庆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属吴方言区,方言中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鼻音常常混淆不清,把“老师”读成“老死”,把“历史”读成“你死”,把“老娘”读成“老梁”等,这样在与人交流中,容易造成误解歧义,外地人根本没法听懂,有时甚至制造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学生学普通话发音非常难。特别是枞阳、桐城、宿松等县区方言与普通话差异颇大,如果教师只是点到为止,那学生又怎能学好标准发音呢?反之,一位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的教师,一位无私奉献、宁静致远,具有强烈爱心、精心、清心的教师,就会非常耐心,口口相传,一字一音,慢慢地培养出许多能说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的职校专业技能人才。
(二)普通话教师在普通话语音正音过程中需要秉持工匠精神
普通话哪怕小到一个单音节字词的发音都要反复琢磨,反复对口型,才能找准发音。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气流从哪里出去等,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必须做到精准。所以普通话教师上课必须示范发音,必须做到手势、图形、声音各种演示齐头并用,一遍一遍,务必使每个学生看清、看懂发音要领,这样学生才能模仿到位、自如发音。难点语音更要如此。
(三)普通话教师在语言知识传授中需要秉持工匠精神
对普通话音变,如上声变调、轻声、儿化、“啊”的变调等,在短文朗读中具有难度大、专业性强的特点。短文朗读是一个综合反映朗读者普通话整体水平的项目,朗读方法和技巧也需要在长期训练和培养中慢慢掌握,熟能生巧。能清晰响亮地用有声语言对朗读进行再创造,使无声的文字加入朗读者的思想情感而念出来,打动听众,让其产生心灵共鸣,这是普通话朗读的应有效果。
总之,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应怀有工匠之心,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秉持工匠精神,才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秉持工匠精神改进普通话教学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笔者在普通话教学中自觉秉持工匠精神,坚守努力使自己所教的学生熟练使用普通话的信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取得了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效果,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职业威信。
(一)育人育才相得益彰
曾经有一个家住枞阳的女学生,刚来学校时一口浓厚的方言,严重影响与老师和同学的正常交流。她平时说话时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边鼻音混为一谈,上课非常自卑,回答问题不敢张口,生怕同学嘲笑。像这样因为怕别人笑话而不敢发音的学生我见得较多,但像她特别想说好普通话的学生不太多。强烈的愿望与她当时的现状反差太大,致使她比同龄孩子更缺乏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我一开始并不急于纠正她的发音,而是培养她的自信。上课尽可能鼓励她发言,每一次语音有点进步我就及时肯定表扬,课后耐心去辅导她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正音,大到整个发音动程,小到牙齿和舌頭在口腔里的位置,我都反复示范传授,不留任何语音死角。我不断提醒自己,只要怀抱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工匠精神就一定能教会她发音。如,她最初总是把“绿”读成“录”,我硬是花了两个月时间终于让她掌握了这个字的正确发音。经过一段时间的特殊指导,她的普通话有很大提高。我硬是将她从别人眼里的“方言专业户”转变成同学崇拜的“小董卿”,毕业时她的普通话达到了一级水平。
(二)带领学生领略了朗读艺术之美
普通话教学处处要求完美极致。如,朗读作品是慢艺术过程,除了音节要准确、无语音缺陷、无语音错误之外,课上、课下我不断要求学生要把心沉浸于每一篇朗读作品中,从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把心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才能找到作品的本真和美好。课堂上,面对每一篇作品,我都分析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以及风格,努力使学生理解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渗入内心,深情演绎,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除了对难点字、词、句做重点提示外,我都从头至尾进行范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语音标准、不回读,而且要求学生反复练读,每字、每句都要仔细体会,坚持不懈,反复锤炼,努力克服简单乏味的“念读腔”“念经腔”,让学生有效运用朗读技巧,让学生知道朗读必然产生真情实感,必然产生急于要表达的内心律动。我不停地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不泄气、不放弃,一步一步地把学生从只知道盲目念字的纯粹读书人打造成具有文化素养、能准确把握作品思想的一定功底的专业朗读者,从而全身心地领略朗读艺术之美。
(三)打造出了精品普通话课堂
对普通话中语言项的命题说话,课堂教学中更应要求教师时刻牢记“工匠精神”的实质,精打细造。课上,每个话题我都会先作分析,厘清思路,再充实内容,自己先演说开头部分,再请学生接着说下去,从不厌烦。遇到腼腆不多语的学生,我会提示加引导,并静静等待,悄悄聆听,尊重每一位发言的学生。我严格要求自己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时时有耐心,处处有爱心。因为我一直告诫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话教师,珍视学生的心灵,珍爱学生的人格,珍惜学生的进步。经过不懈的努力,笔者的普通话课在2018年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在诸多参赛教师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在推崇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追求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敬业坚守的“工匠精神”应成为新一代“灵魂工程师”的精神,使“教师”这个职业成为高品质、严要求、完美和卓越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王加强.教师教育:重拾“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4-28.
[2]庞慧敏.珍视“工匠精神”的内涵[N].工人日报,2015-06-12.
[3]王寿斌.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6-03-11.
[4]孙敬.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N].教育文摘周报,2017-02-10.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