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畔的乡愁(组章)
2019-06-11苏启平
古渡孤舟
一个渡口,就是一片贝壳。
河流远去,穿起一串七彩的项链挂在大地的颈脖。
镇头、古港、官渡,每一个地名都有自己美丽的传说。
翻开书卷寻找古人的痕迹,我却混淆儿时的脚印。
风起,是否可以吹起一层一层的波浪,露出古老的河床。
在久远的时代拾捡一片落叶,吹响艄公熟悉的曲子。
几块破损的青石板,宛如几个没有联系的文字。
记忆失去棱角,就没有篇章,甚至是一个句子。
到哪里去找一块完整的木板,修补古渡边的破船,溯流而上寻找河流的初衷。
在我凌厉的目光里,苇草率先离开秋天。
落叶飘零,在对春的期盼里憧憬古渡的繁华。
孫隐阁的守候
阁楼是城市的眼睛,看遍一片土地几千年的历史。
一座建筑的使命,莫非就是为了守候,延续一位先人旷古绝今的悲悯。
药圣孙思邈。为了一条河,一座山,还是心中的一个梦。
在一壶叫作浏阳小曲的酒里,看月光醉眼蒙眬,忘记归路。
河水沉睡在弯道,同一座城市共享繁华。
仰视一座塔的高度,对故土的爱恋比五层楼的塔身更加高大。
檐角的风铃,在梦里摇曳。在阁楼清脆的鼾声里突发奇想。
药圣的起死回生之术,是否可以割去冬天寒冷的骨头,还以春天美艳的容颜。
远眺,看尽全城的风景,疑惑没有一缕青色的炊烟。
犹豫的眼神邂逅一根稻草。在所有果实散落之后,把自己的身躯做了屋檐。
稻草的内心一定如同药圣一样悲天悯人。
守候,是一根稻草最后的担当。
浏阳文庙
瘦小的文庙,是一口清澈的泉眼。
地底下是中华五千年文化波光荡漾的海。
喷薄而出的记忆,凝结一块土地人才辈出的因果。
倾听,在每一块苍老的砖石上,每一道流淌着书香的缝隙里。
那来自遥远的礼赞,清脆而铿锵。
天空下,琉璃瓦的黄,沾满城市喜获丰收之后的兴奋。
虔诚地拜倒在一棵古柏下,询问一千年来浏阳的变迁。
繁盛的香樟是藏着答案的书简,神秘而舒展。
邱之稑老人殚精竭虑之后的书写,演奏成一段旷世无双的音乐。
从深远的历史里拿出一把铁锤,敲响沧桑满面的编钟。
祭孔的韵律没有苍老,仿佛一位身穿古装的绝色少女。
从文庙厚重的墙壁背后款款而来,温婉而迷人。
不要惊讶,不要回头!你的背后便是一场盛会,抑或无数羡慕的眼。
此刻,我耐心地倾听,听一条比浏阳河更为宽阔的河流从城市的中心缓缓流去。
沿岸是中华大地才华横溢的诗篇,灿烂辉煌的文明。
豆豉的滋味
浏阳河,还是浏阳河。
冲洗、浸泡、发酵,神秘的浏阳河水过后,一颗豆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浏阳豆豉。
乌黑的豆,诱人的香,普通的化学分子式开始徒劳,你会有一种更好的解释,叫作想象。
于是,无数的美味佳肴里,有一种滋味叫豆豉。
不经意的相知,永远期待的邂逅。
美好的故事不仅仅流传在人间,人类开始羡慕浏阳河畔一颗豆的幸运。
滋味是舌尖上的一种冲动,更是一种严厉的惩罚。
远去,归家,你成了游子行囊里难以舍弃的信物。
从此,回不去的故乡里,有一种乡愁叫豆豉。
浏阳霉豆腐
鸟掠过空旷的田野,我的思绪俯视田埂曾经稚嫩的脚印。
回不去的童年里,精彩的往事是晒谷坪里密密麻麻的豆。
饱满的黄豆藏着儿时满满的快乐与幸福。
故乡小年过后的日子,每天孕育新的希望。
杀年猪,送灶神,贴春联,打豆腐。
一颗黄豆与一颗黄豆从长计议,在年底的某一天走向辉煌。
把一滴水的柔韧渗入黄豆,柔软而壮实。
如果把一条河流的柔韧渗入豆腐,那将是怎样的鲜美。
妈妈,还是妈妈,记忆深处无时不在的妈妈。
用开裂的双手与朴素的笑创造神奇。
浏阳霉豆腐,属于浏阳河畔孩子最美丽的记忆。
在舌尖,在头脑里,在人生的旅途上。一辈子,几代人。
用筷子轻轻抹去那层属于岁月的霉菌,用舌头慢慢品尝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的美味。
霉豆腐,名字本身就是一份厚重的哲理。
美美地享受,把生活中悟出的道理随同美妙的味道一起藏在心里。
浏阳河畔走出的儿女,再苦难的岁月,也充满阳光。
作者简介:苏启平,男,汉族,1977年出生,湖南省浏阳市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沙市作协理事。有多篇诗文在《星星》《诗潮》《散文诗》《山东文学》《散文百家》《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作品入选《中国年度作品·散文诗》《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等选集,著有诗集《回不去的故乡》等三部。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