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盏灯
2019-06-11张芳兰
在我的老家,高寿老人离世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对逝者的亲属来说却是无法释怀。我的奶奶在九十四岁那年离开了我们,老人的离去留给我的是绵绵无尽的忧伤与思念……
我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的丫头。由于父亲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导致我的童年是卑微、恐惧且苦难的,父亲有句口头禅:丫头不教好,会遭人指背!父亲对我极其严厉。因此,小小年纪的我必须记住好多好多的“不许”,不许上桌吃饭,不许大声说笑,不许蹦蹦跳跳,不许和同学结伴而行等;奶奶的呵护使我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光里有了一处温暖的避风港。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守岁,奶奶拿来一包糖,她最先喊我过去拿。见到五颜六色的糖果,我乐颠颠地跑过去接过了糖果。哪里还记得那些个“不许”?啪!一巴掌扇来的是满脸的痛。我退缩了几步,差点摔倒,只是手中的糖果仍旧握得紧紧的。伴随着耳光声响起的还有棍子的击打声,原来是奶奶用拐杖打了父亲几棍。父亲跳着躲开了,奶奶还不解气,继续骂着:“你个心不好的,就是不喜欢丫头,今儿过年你为了一点儿事打她,我也让你尝尝挨打的滋味。”在奶奶的强势保护下,我躲在奶奶身后,安安心心地开始享受糖果的甜蜜……有了奶奶的保护,父亲的威风消减了许多,我的心里也踏实了不少。是的,有了和奶奶相依相亲的那段日子,我童年的回忆中才有了安全与温暖、快乐与幸福。
日子一晃就是六年,我上中学了,不得不离开奶奶去学校住宿,尽管有些不舍,但想到可以远离父亲的苛责,心里竟有几分庆幸。自从上初中以后,父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父亲说:“你上初中了,应该懂事了,我不会再打骂你了,你要好好读书,两个弟弟还看着你呢。”从父亲低沉的语调中我似乎感觉到了异样,心里竟然生出了一些柔软的宽容,瞬间觉得自己就没那么恨父亲了。毕竟血浓于水!
周末回家,奶奶早已摆好饭菜等着我。我边吃边说着学校的新鲜事儿,奶奶听得笑呵呵的。不知怎地,我忽然冒出一句:“奶奶,您要能陪我读书就好了。”就因为这句话,累了奶奶三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不下雨,每周星期三奶奶都会晃着小脚到学校来看我。门卫说上课时间不能见学生,奶奶就坐在门卫室外的泥巴地上等。我看到她时,她用拐杖垫在屁股底下,手里捏着蓝布袋子,那是她为了给我送东西体面些,特意新做的布袋。布袋里满是我爱吃的东西:小糖果、炸辣椒、辣萝卜。那时的我觉得这是件特有寄托的事,只要到周三,就会有奶奶送来的惊喜。只是从没想过,裹着小脚的奶奶走了十多里山路该是多么不易……奶奶知道我成绩好,逢人便夸:“俺家丫头好扎实(很不错),读书经常考第一。”奶奶的鼓励成了我前行中的莫大动力,奶奶的关爱如同一盏高悬在我心中的明灯。
二○一四年的八月四日,接连四天滴水不进的奶奶眼角划过一滴泪,就在那微弱的泪光中老人静静地完成了她与这个世界的告别仪式。我摸着老人仍有余温的脸庞,泪水涌出眼眶,刺痛瞬间挤满了胸膛……
奶奶走了,我心中的那盏明灯熄了,只要想起,心里满满的都是幽幽的隐痛和涩涩的凄苦……
奶奶,明知道您是壽终正寝,可望着浩瀚的夜,弯弯的月,疏朗的星,感受着秋风的薄凉,我为什么还是会泪水涟涟?为什么还是会有化解不开的忧伤?
奶奶,丫头想您了!
(作者简介:张芳兰,中学高级教师,系湖南省常德市津市市作家协会会员)(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