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9-06-11张鑫
张鑫
[摘 要] 近年来,在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内的高校一直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不断改变,因此高校也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学生的技能更好地与企业需求形成良好对接。从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现状出发,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基础薄弱、文化通史内容储备不足以及复合型教师缺乏等,提出几点加强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 键 词] 高等院校;俄语人才;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98-02
中国和俄罗斯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在1996年,二十多年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长期处于稳定健康的状态,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也在日益加深。在2006年到2010年间,中俄双方还互相举办了中俄“國家年”和“语言年”,为两国人民搭建了一个互相沟通和了解的平台,同时也增强了中俄的战略伙伴关系。语言是交流的重要工具,当下中俄双方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交流也十分频繁,培养更多优质的俄语人才也成为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受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俄语人才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就这些问题对如何有效提升高校俄语人才质量进行重点探究。
一、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现状
首先是生源缺乏的问题,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需要考虑未来发展前景,语言类的专业相比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冷门专业,而且在挑选语言类专业的学生中很多学习过英语,因为中学有基础,并且可能自身十分感兴趣,而俄语并不是第二语言,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属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笔者从学生中间了解到,目前在校学习俄语专业的学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分数或者其他问题被调剂到俄语系,这样一来,学生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的。其次是我国高等院校培养俄语人才的模式也比较落后,缺乏创新性,虽然学校以多种形式与俄语国家建立关系,但由于合作的领域十分有限而且层次较低,师生之间互派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主要还是在国内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常差,加上进入大学之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语法、词汇、俄罗斯文化的相关知识,在口语、听力以及口语表达方面的技能训练较少。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困境是毕业之后自己到底能做什么,没有什么实际的技能,导致就业方向非常不明确。
二、当前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零起点、零基础
除了东北的部分省区有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理优势,这里的学生可能会将俄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学习,其他省区的学生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优势,基本上是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而英语的发音和词汇与俄语相差甚远,借鉴性很差,所以几乎所有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是从零开始,慢慢学习词汇和语法,在没有语言土壤滋养的情况下,进步是十分缓慢的,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遭遇极大阻碍。
(二)课程设置中涉及文化通识内容较少
了解一个国家,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势必要接触它的文化和历史,虽然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都是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俄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大部分课程是俄语的语言基础,重点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文化课程所占比例非常低,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十分不利的,只是注重学习的形式对文化内涵了解得很少。
(三)高素质复合型教师资源匮乏
由于学生就是零基础的学习状态,这更加体现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总的来说,目前我国高校中俄语教师的教学态度都非常端正,对工作也尽职尽责,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但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仍然薄弱,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对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对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
(四)教材内容比较滞后
俄语教学还要立足于文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重点还是关注语言和文学领域,但是在中俄双方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单一的语言文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由于每年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俄语语言文学方向的教材种类纷繁复杂,高校俄语教师需要慎重挑选,结合本校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目标,选择那些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材料具有创新性,题材丰富多样并且时代气息浓厚的教材。除此之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手段可能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的优势,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
三、高等院校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重构
(一)调整培养目标
虽然国内大部分学生的第二语言是英语,并且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英语和俄语的差异十分明显,但总的来说,语言的学习是存在互通性的,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英语知识以及俄语的专业优势,不断寻求突破,俗话说,“技多不压身。”社会对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就为高校培养俄语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在调整培养目标时,高校还应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实现良好的沟通,消除文化误解,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信息获取的能力。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添课程特色
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基础,高校需要依据教学大纲在课程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并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学科特色,实现课程的优化配置,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由于高校大部分俄语专业的学生属于零基础,所以可以将一年级的学生定为初级,二至三年级学生定为中级,四年级学生定为高级,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能力实行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初级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中级可以通过一些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俄语综合培训,高级阶段则注重翻译实践。当然,各阶段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可以适当联系,比如同一课程中可能涉及口语、视听以及阅读等多项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应该多加入一些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俄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还可结合俄语国家的发展现状开设一些文化对比课程,作为课程特色存在,组织学生一起分析俄语在中亚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学生可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怎样的规划等。
(三)改善教学方法
过去的俄语教学更多地注重语法知识,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基础固然重要,但是语言运用能力才是关键。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的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枯燥的俄语课堂注入一些活力,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自主学习、沟通交流、网络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以便今后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高校俄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严格要求自身,在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参加一些专业培训,了解本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信息和动态,并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
(五)重视合作办学
合作是共赢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合作办学模式,搭建俄语人才交流协作平台,可以在本区域内寻求兄弟院校合作,还可以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展开合作,或者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也是可以考虑的对象,一方面可以有效提升俄语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还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基于此,国家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并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和鼓励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协作。其次,还应看到国际资源的优势,我国的高校可以直接与俄罗斯或者中亚地区的一些高校进行合作,这是我国开展外语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法。通过设立研究生和博士生项目,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或者聘任俄罗斯的专家学者来我国的高校授课,分享教学经验,促进学科建设。特别是当前在“一带一路”的良好发展情境下,我国的高等院校更要紧抓机遇,加快人才培养进程,提升教学质量,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的精英。
(六)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对一年级这种学习的基础阶段,可以将实践内容定位为朗读比赛、书法比赛以及词汇竞赛等;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要求學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的形式可以是演讲比赛、写作竞赛以及翻译评比等;进入四年级,除了对学生的基础、理解提升方面的要求以外,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侧重对职业方向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各层次之间相辅相成、层层递进。
在校外应该加快对实践基地的建设,这意味着学生要将自身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如利用假期的时间赶赴一些单位进行实习,每个单位都有负责人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表现进行跟踪和监督,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将实践和工作相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学质量也有明显提升。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响应了国家人才强国方略的号召,虽然目前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找出问题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通过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应用型俄语人才培养体系,为培养更多国际化和创新性的俄语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促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利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国俄语教学,2015(3).
[2]赵洁.俄罗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述评[J].黑龙江教育,2015(9).
[3]吕红周.俄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14(4).
[4]钟群,高天明.对俄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