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一写很倾城
2019-06-11陈彩红
陈彩红
[摘 要] 针对当前中职生作文教学的低效现状,在“微”时代背景之下,结合“微写作”的特点,尝试从“微仿句”“微诗歌”“微心情”“微评论”四个方面进行“微写作”教学实践指导,在实践中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和个性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 键 词] “微仿句”;“微诗歌”;“微心情”;“微评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8-0128-02
一、微写作的特点及意义
在这个微博、微信、微课、微视频等微事物日新月异的时代,“微写作”应运而生。微写作是一种篇幅短小(150~200字左右)的写作样式,类似于传统小作文,同时又吸收了当今网络时代写作形式的灵活多样,时间安排自由灵活,有题材内容更为广泛的优点。新出台的即将实行的2019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写作模块的考试内容是“基于实用与思辨的公民写作”,出题方式是微作文1题,作文1题,分值比例约占45%,共70分。其中对微写作的要求是能掌握各种文体的微写作技巧,特别是常用实用文。由此可见,开展“微写作”教学是适应新考纲的需要,更是语文学习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生对作文一直有畏难情绪,缺乏写作的原动力和积极性,语文课本中的作文教材形式老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效果。微写作的出现唤醒了长期以来处于沉寂状态的中职作文,也给中职语文教师带来了曙光,更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因此,把写作贯穿到学生喜欢的网络时代的新事物——微写作中,不失为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新思路。
二、“微写作”教学实践指导
(一)微仿句:形神兼备方显本色
首先,学会写二到四个仿句,先从简单的两三句话开始写。仿写句子一般有以下要求:内容上,要体现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和想象。总之,应做到“形神兼备”。如下面这道练习题:
请仿照下面句子,从“小草”“浪花”“森林”中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进行续写,与前面的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假如生命是一朵小花,我愿为大地献上一抹鲜艳;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这类仿句要理解例句的意思,关注例句的句式特点和标点,关注例句的修辞手法。
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续写式仿写,形式单一易操作。在此基础上,难度适当升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仿寫能力。如下面这道题:
命运给予禾苗的是一方泥土,禾苗回报世界的却是一粒粒金黄的稻谷;_____,_____;命运给予春蚕的是一片桑叶,春蚕回报世界的却是一匹精美的丝绸。人类历史中的那些杰出人物,无论经历多少坎坷,他们回报世界的都是不懈奋斗的成果:蒲松龄饱受落地之痛,却留给后人一部《聊斋志异》; _____,_____;霍金经受病痛之苦,却留给世界著名的“黑洞理论”。面对不幸,艰难拼搏,不断创造,我们就能获得成功,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道题既要仿形式更要仿内涵,形式并不单一,其实是两组形式各异的仿句,而且要求每组形式严格一致。微仿句的训练意在让学生在规定的句式、字数中表达情感,激发创造性思维,逐渐形成凝练、含蓄而又意蕴深远的语言风格。
(二)微诗歌:感悟诗意人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诗词耐读是因为创作者的所见所感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词阅读与写作之间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的基础上开展微写作。例如:
岁末到家
清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风尘。
教师先引导学生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母子久别重逢的骨肉深情。远游的儿子回家,母亲万分高兴,“爱子心无尽”语言直白却意味隽永。“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字里行间处处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爱心,“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更是进一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令人动容。诗人在外漂泊,自觉一事无成,心里愧疚没有好好孝敬母亲,怕母亲对自己担心,也不敢诉说在外漂泊之苦,可谓母子情深啊。
再开展微写作活动,以下是一位学生的微作文。
家,其实就是这个世界中一方小小的角落,但在很多人心里,这一方小小的角落却承载着整个世界。家在哪里,爱就在哪里,因为家里有我们无比牵挂的父母和亲人。对于游子蒋世铨而言,没有什么比除夕回家听到母亲的嘘寒问暖更让他感到安心的了。时代虽不同,亲情恒久远,对每一个漂在外面的游子而言,母亲的呼唤,家庭的温暖,是最让人魂牵梦绕的所在。
基于中职生的文学素养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诗歌鉴赏的环节须教师点拨指导,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才会产生共鸣,有感而发。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职生的写作实际,鼓励基础较好的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微诗歌”。教师可以适当提供经典范例,如省编新教材第一册《微型诗四首》中邓芝兰的《忆》:
一枝很瘦的往事
有幽香
来自淡淡的故人
让学生尝试学写这种特别简短的“微型诗”,为降低难度,在练习的过程中可先提供一些意象或关键词。如关键词“江南”“温柔”“云”,要求学生把这几个词语组合成一首诗。
有学生尝试写了一首《忆江南》:
江南
你是我的温柔
像云朵
在我的心上婆娑
虽然只是一首很简短的诗,文笔也略显稚嫩,但至少学生已经能够在写作中享受到自我创造的乐趣,而这也正是新考纲对中职生写作上的要求。
(三)微心情:倾听心灵的声音
中职生在学习上多半都有懈怠和厌学情绪,需要正面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抒写感悟,鼓励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每天晒一晒自己的心情,其他同学可以在平台上互动跟帖。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且每位学生的思想表达都能获得关注,写作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在跟帖互动的过程中,无形中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文笔,提高了写作能力。如班里有位平时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曾经在班级微信群上发了这么一句:“我会惧怕孤独吗?我只是觉得有时很寂寞。”我在看到帖子的第一时间跟上一句:“我和班里所有的同学都是你的朋友”,之后,学生就七嘴八舌的开始跟帖,如:
“你的寂寞我能懂,我来陪你吧。”
“孤独并不可怕,让我们享受孤独。”
“我也正无聊寂寞着呢,不如你我约一下,一起驱赶寂寞,享受生活。”
“让寂寞来得更猛烈些吧!”
……
在跟帖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参与,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跟帖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跟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负面或者是消极的不良情绪,并适时予以纠正。多读、多想、多写、多交流互动,学生的兴趣才会得到进一步激发,虽然看起来似乎就是平平常常的一两句,但是只有通过这些点滴的积累,培养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他們思考和表达,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微评论:灵感的思想之美
对文章、事件、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发针锋相对的争论,或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在评论中感悟思想的魅力。
1.微注解:运用读写方式,达到顿悟
在文本教学中指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注解,字数不限,三言两语皆可,只要是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对文中那些能引发思考,引起共鸣的文字都可以做注解,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如文章的结构、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等,甚至也可以是对文章留白的解读和感悟。如在讲授《边城》这篇课文时,其中有段话:“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 我让学生就这几句话尝试做微注解,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注解的:
作者并没有详细地描写翠翠的外表之美,只是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翠翠活泼、纯朴的特点。她生养在民风淳朴的人文环境中,在大自然雨露的滋养下成长,她就是纯洁的象征,是美的化身。
鼓励学生平时在看书的过程中形成微注解的习惯,捕捉瞬间的灵感,形成文字表达,哪怕是只言片语,但是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微论坛:碰撞思想火花,展示个性。
利用网络平台,如微博、说说、日志、班级微信群等,开设微论坛,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时事新闻加以评论并发表,或者是教师提供评论的话题,学生就这个话题开展讨论,要求学生以截图的方式发给教师,这样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点评互动,并能及时反馈写作效果。如我在班上进行过关于“女汉子”这个网络新词的评论。网上有句流行语:“男的是泥做的,女的是水做的,那么女汉子就是水泥做的。”针对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交流,写出自己的理解。
现举两个学生的微作文为例:
“我心中的女汉子,外表不一定强势,但内心一定要强大。她们自尊、自强,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事业,为成就自身的人生价值而努力生活。女汉子也有柔弱的一面,但是她们面对困境都是那么的自信、乐观、从容。”
“每个女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精彩。女汉子更多的指向女性的善良、宽容、坚强的品质,人生难免有不如意,女汉子会表现出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生活态度。女汉子也有细腻多情的一面,不要让激烈的竞争掩盖了女性的魅力,学会爱,寻找爱,获得爱,这样的人生才幸福。”
学生各抒己见,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显示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和思考。
三、“微写作”教学的思考
“微写作”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贴近生活,重视体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中职生写作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写作基础薄弱、创作热情短暂、表达欲望不强”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呵护灵感,给学生更多的成就感,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创造力,提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J].基础教育课程,2015(7):79-83.
[2]杨海波.养护灵感,让微写作更灵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0):20-22.
[3]洪珊.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