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粒种子”的情怀

2019-06-11姬建民

中华魂 2019年4期
关键词:渤海粮仓盐碱地

姬建民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南皮试验站站长刘小京说:“我就想当一粒种子,在盐碱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国家粮食增产、老百姓吃饱肚子‘种出希望。”(见《河北日报》等)

说来,这个“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很不得了。当时,针对河北省南皮县降雨稀少、土壤盐渍化严重,“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的状况,众多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聚集在一起专攻中低产田治理和盐碱地改良,并在河北省43个县(市、区)复制南皮经验,已示范推广5197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09亿元。

如此,也就不难体味出刘小京“一粒种子”的情怀。

这是一种责任情怀。毛泽东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与改革时期,总有一批以天下为己任的先进分子,自比“种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党早期党员张人亚,在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为我党保存了很多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早期珍贵文献,让信仰的火种在共产党人中得到传承。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俯下身子为群众脱贫觅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秃岭改造为绿水青山,尽善尽美地表现了赤诚为民的“一粒种子”意识。种子的梦在远方,最需要铭记的,是种子就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天职,持守一个永恒的责任,焕发勇往直前的激情,不屈不挠地完成种子使命,竭尽全力地实现种子的抱负。刘小京想当一粒种子, 正是“为国家粮食增产、老百姓吃饱肚子”的责任,使他扎根盐碱地27年如一日,展示了人生价值的新绿,丰盈了老百姓的希望。

这是一种坚守情怀。一粒种子就是一个世界。人生在世,几乎没有一个成功者不是靠坚守获得成功。老一辈革命者不忘初心,坚定信仰,历经坎坷,哪怕是抛头颅、洒热血也从不动摇。航天人为了共和国的科技不再受制于人,隐姓埋名几十年,矻矻孜孜地对每一个数字、每一个零件进行成千上万次的验算,努力不让一次飞天失误。就是那些看起来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大国工匠们,也无不是靠着一种慎终如始的坚守,精心打磨出巧夺天工的精美器物。人生就像种子,有深埋才有破土的力量。种子的力量既来源于向往阳光的“向上”,更来源于扎根沃土的“向下”。只有坚持经历了地下孤寂、清冷并汲取着大地的灵气,才可能在努力不懈地攀爬中破土而出,将根深深扎在那孕育自己的母土。刘小京放弃大城市条件优裕的研究所,主动请缨去最基层的贫困县试验站。怀一腔内敛的能量无声勃发,长期在盐碱地上试验劳作,使他的脸晒得黝黑、双手格外粗大、牙齿也变得发黄……坚守不仅让他的容貌很像“农民”,身心也更有“一粒种子”的平实情怀。

这是一种谦诚情怀。“不逢盛暑不冲寒,种子成丛用法难。”并不是每粒种子都能发芽,只有那些勇于挺进贫瘠和荒漠,心中树起无限的憧憬和希冀,才能激活一个绿色繁荣的梦,唱响一首昂扬奋进的歌。许多科学家常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获得成功。说到底,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也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刘小京提出了“咸水结冰灌溉法”达到洗盐效果,几经考察与李振声等专家研究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后,不仅5年实现增粮47.6亿公斤,还探索建起良种种业、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农业科技园区,给一方百姓带来巨大惊喜和福音。刘小京懂得,没有土地作根基,没有雨露的滋润,再好的种子也难以发芽生根。所以在重大成果面前,他把群众作为“巨人的肩膀”,强调“农业科研要跟大自然学、跟老百姓学”。“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幸福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化作他人的幸福,他们挥泪埋葬了自己在尘世间的希望,卻变成了蕴含着植物生命密码的种子。”我以为,正是这种情怀成为刘小京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

信念和理想是行为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真情表白:“我这个人是有农村情结的,当年老百姓帮助我,送我一碗酸菜。现在看到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我确实发自内心地同情他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这种情怀,是造福万千苍生的“一粒种子”情怀,也是不忘初心、为民造福的情怀。刘小京选择做一粒种子,当是对“一粒种子”情怀的坚定承袭,所以才能砥砺奋进、一往无前,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所以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收获丰硕的果实。

诚如是,新时代中,需要人人做一粒爱国为民的种子;新征程上,更需要个个在平凡岗位上创造辉煌。

猜你喜欢

渤海粮仓盐碱地
“希望这‘光板’的盐碱地都变绿”
金口河区:守护“粮仓”织牢监督网
渤海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学生作品
奇葩植物使盐碱地变景观
最美的粮仓
粮仓
天下粮仓仓源的地方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A Survey on Teachers’ Strategies of Lead—in in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渤海国文化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