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长城
2019-06-11周喜峰
周喜峰
中国的长城闻名全世界,一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想到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象征。然而,在万里长城以外的东北及塞上草原地区,还有一条长城,因其是在金朝时期修筑的,史称金长城。
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金长城跨越公园婆卢火广场。刘兄家/摄
金长城又称金界壕,是金朝时期以女真人为主体,各族人民共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辽天庆四年(宋政和四年,1114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逐渐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并率部发动了反辽战争。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王朝。金朝建立后,又与北宋建立海上之盟联合灭辽,金天会三年(辽保大五年,1125年),金灭辽朝。金天会五年(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亡北宋,形成了北起外兴安岭,东到大海,西北到蒙古草原,西以河套、陕西横山、甘肃东部与西夏接壤,南以淮河、秦岭与南宋为界的大金帝国。
在金王朝建立并不断强大的同时,游牧于北方蒙古草原的蒙古诸部也逐渐强大起来,不断侵扰金王朝控制的地区。为了减少蒙古诸部的侵扰和威胁,稳定后方的形势,金王朝开始在与北方蒙古等草原诸部相接触的沿边地带设置边堡,驻兵屯田,进而开挖界壕,筑墙连堡建成长城。金长城是随着金国占领地区不断扩大,分三个时期逐渐修建的。金王朝最早在东北的嫩江右岸修筑了东北路的长城,后来修筑了西北路的长城,最后又修筑了西南路的长城。据《金史·地理志》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这里提到的“婆卢火浚界壕”,即指婆卢火所修筑的长城。因婆卢火是金太祖、金太宗时期的名将,并在太宗时由于“守边屡有功,太宗赐衣一袭”。因而金长城应始建于金太宗天会(1123-1135年)年间。这一时期,金长城的整体空间布局都是围绕着上京会宁府来分布的。此后,在海陵王迁都燕京后,其防御中心南移且防御范围更广,金长城的空间布局发生了南移。金朝又从大兴安岭向南修建长城,并对已有长城进行了新建、补建和重建,直至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前后,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主体工程基本修筑完成。
金长城全长5500千米,其中在中国境内长约4600千米。金长城共有两条,一条起于大兴安岭北麓,由根河向西,穿过呼伦贝尔草原,到达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德尔盖尔汗山以北沼泽地带。史称“明昌旧城”或“兀術长城”。另一条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起,沿兴安岭经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向西入漠北,至锡林郭勒盟后,再向西南沿着阴山延伸,止于包头市东黄河北岸。史称“明昌新城”或“金界壕”。
金长城中,东北路长城营建最早、最长的一段,全长约1600千米,主要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境内,也是现存金长城中最完好的一段。金长城黑龙江省境内段遗存起自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查哈阳乡灯塔村,经碾子山区至龙江县济沁河乡东北沟村乌尔其根河左岸,全长217千米,有边堡22座,大型古城4座。黑龙江境内一些金长城主墙高大完整,工程配套,结构合理,保存较好,现状可观。
据考古专家的考证和研究,金长城包括壕堑、界堤、壕堡、边堡等设施。壕堑宽8~10米,深4~5米。界堤分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宽8~10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垒砌。主堤顶部构筑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个马面,上有铺房供守军休息。主堤上还设有小城门,以便出入。城门外修有瓮城,外观与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门的隐蔽性和防御能力。从壕堑底部到主堤顶部,高达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墙功能的防御墙。为增强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与壕堑前修筑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约4米,宽约5米;副壕深、长、宽都是4~5米。壕堡的构造为方形,壕堡墙边长约100米,高度和宽度与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于主堤内侧,设有房舍和营库,可以屯驻少数守军和储备兵器。壕堡与主堤之问有门和梯道连接。每座壕堡之间的距离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选在利于观察敌情和地形条件优越之处。边堡是具有一定规模和设施的边防小城,建于壕堑、界堤和壕堡后面的险要处。边堡内军事设施齐备,外有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可以独立作战的城堡。边堡与壕堑、界堤和壕堡结成一体,军队进可以出击,退可以据守,坚固程度和规模都超过壕堡。
金长城是我国东北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金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巨大的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历史遗迹,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重要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和万里长城一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古迹。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徐朝